消费市场大逆转,2019中国零售业变数丛生?

来源:灵兽

在没风的地方找太阳

在你冷的地方做暖阳

《往后余生》的前两句,可能会是中国零售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认真思考并去做到的。

正如之前的“消费市场大逆转”一文中所说:

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

留下的脚印拼成一幅画

也许几年后再回头去看,这句歌词将会成为2019年以前的消费市场“最美的风景”。而且,对于大多数创业者而言,因新零售概念而兴起的这场演出,恐怕也会在2019~2020年左右缓缓落下帷幕——直白一点说,这一轮零售行业的创业机会周期正在逐步结束中。

太平盛世方可一片繁荣。在这样一个时代,预测一个行业已经变得不可能,哪怕只是下一年,因为时局变幻无常。但是,把时局梳理清楚,正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未知,以免过于恐惧。

有句话说的好,幸福是个人奋斗出来的。但是,也要考虑一下历史的进程。所以,关于2019年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不妨就从大势开始说起:

一、变数丛生的宏观环境影响几何?

现代零售业发展不过区区20余年,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遇到过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顶多只是遭遇经营及盈利能力上的波折,新零售带来的最多算是冲击,而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危机。

但是这一次,20多岁的“小伙子”或许会经历一个真正的寒冬。

1、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宏观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社会,也必然会波及到行业的发展。

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未来的增长蒙上一层阴影——至少,我们大战略上可以乐观,但在战术上,所有的零售企业家们,应该开始备足粮草准备过冬——2019年,你们将会感受更加明显,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寒冷将是彻骨的。

2、不可不防的修昔底德陷阱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或许这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新兴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冲突,也可能会造成战争,但我们觉得战争尚不至于,经济贸易的摩擦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未来经济的挑战是严峻的。如果中美贸易摩擦没有达成长期稳定的协议,可能会深远地影响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零售业不可能独善其身。

3、数据中发现问题

截至2018年10月,A股3500多家上市公司,超过8000名董事、高管宣布离职。Wind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有375家上市公司的385位董事长宣布辞职;8000名离职的高管、董事中,民营企业占据了60%;中国的出口产品中,外资企业的出口占比较大,约占45%。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也很高,几乎达到45%。国企出口的占比仅为10%。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零售业亦是民营企业居多。你们的感觉其实应该比我们要敏锐得多才对。

4、未来经济发生风险因素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8年10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018年10月12~14日出席第38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时指出,贸易战导致经济下行的风险巨大。中国也针对贸易摩擦做了最坏的打算。

根据统计局的公开数据,2018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5%,增速回落到近10年的新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中国2018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

如果经济继续下行,就算2018年尚还未能全面感知的零售业,2019年一定会传导到。

5、税负与合规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尽管国家已经三令五申减税,但企业实际的税负依然还是感受较重,再加上各项成本越来越高,不少企业感觉生存与发展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这其中既有外部环境问题,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但归根到底,当其他因素无法在短期内改善,企业就只能且必须适应。

另一个对零售业影响更深的事件是,2019年1月1日起,社保将由税务部门统一收缴。这条规定看似不起眼,也是非常符合法律规定,但现状是,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零售企业将面临着合规的巨大成本,这会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滑。这一规定对中小零售企业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继而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目前还难以完全判定。然而,对于想要长远发展的企业而言,这是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合规这事,宜早不宜迟。

图片来源:51社保《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7》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我们认为,未来几年里,对零售业发展趋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全球局势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其他的都应该排在这个因素之后,这也值得大书特书,但限于当下的环境,我们只能言尽于此。而且,这个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零售行业。无论是个体、企业还是组织,认清楚宏观形势的变化,方可采取措施从容应对。


二、消费到底是会升级、降级还是分级?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10年过去,放到2018年、2019年甚至未来几年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消费市场,这句话仍然这么贴切。

过去两年,受益新零售的影响,消费升级一词高调地出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里。所有的企业,包括零售商、制造商,甚至包括技术研发类企业,都寄望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带来一场可以长达十年甚至更长的不落幕的消费盛宴。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速下滑,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叫好声中突然掉头转向的,而且在2018年屡创历史新低。整个零售业在2016-2017年是回暖期,所以大家开店、创新的各种步伐都在加快,但是现在我们可能要重新审视这个行业:

1、消费市场的冷与热

2018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98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1.7万亿元,增长6.6%。10月份社消品零售总监同比名义增长8.6%(扣除物价增长因素后同比增长为5.6%),这个消费增速接近今年5月份8.5%的,为2003年以来次低水平。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降至7.9%,而去年全年为8.3%;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1-6月份全国50家重点零售企业的零售额累计额下降是3.9%,同比增速下降8.9%。可能超市业态还没有特别感知到整个消费零售市场的变化,但在第四季度尤其是2019年应该会逐步感觉到。

2、一线城市的先知先觉

北上广深四个城市,201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线增速下滑——一线城市是中国经济和消费市场的风向标。

3、中国人的储蓄并不乐观

西南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概10%的人拥有整个存款的75%,剩下35%的人拥有整个其他存款的25%,还有55%的家庭是没有一分钱储蓄的。

近年来,无论是P2P还是房价,中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的杠杆已经几近极限,如果企业的发展成本增加会导致裁员降薪的出现,普通百姓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再,消费降级就不可避免——这个消费降级是指减少支出。

4、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会长期并存

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这两个观点没有错。中国市场太大,发展并不均衡,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还有乡镇市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称之两个世界。

所以,消费升级是趋势,消费降级也是趋势,这两种现象会长期并存,且互不矛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是真实的中国,但是,拼多多里也藏着一个更真实的中国。中国的消费是割裂的,无法用单一的升级或降级来进行概括。

不过,正如我们一直强调的,就算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中国仍有可能会进入到一个低欲望的社会,老龄化、少子化,年轻人不结婚或晚结婚、不生孩子,不消费或者崇尚极简的消费,90后、00和10后是在改革开放后受益的几代人,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这几代人从小没有物质上的困扰。

所以,从这个现象来看,如果说未来消费升级就一定会在支出上会更多,是站不住脚的。消费升级一定是个性化、崇尚极简和环保的消费生态的变化。零售业应该注意这几个变化,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经营方向。

我们认为,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开放,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就越强,认知范围也会更广,依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得高额利润的商业模式,基本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回收站。

三、新零售企业的风还能刮多久?

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新零售这个概念,以及由此引出来的一系列企业的新玩法,实体商业可能还处于此前漫长的沉寂期,“复活”只是一个梦想——可以说新零售业“唤醒”了实体商业。

尽管零售实际上没什么新旧之分。但由新零售衍生出来的各种创新和变化是不争的事实,新物种、新模式甚至新资本不断涌现,老玩家自有优化,新玩家另辟蹊径。但是,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消费者之间的链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新零售来了,以往的实体商业,真的没有活路了吗?

我们简单地分析几个新零售企业:

1、盒马鲜生是有希望跑通的新零售企业

不管是超市+餐饮,还是餐饮+超市或是+其他,盒马鲜生是最具代表性的新零售卖场,根据计划,其年底前将达到100家的规模,敢于一年开出数十家大卖场的企业,放眼全国也确实寥寥无几。

盒马也于2018年9月份公布了一批运营数据:截至2018年7月,7家运营1.5年以上的盒马鲜生成熟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超过80万元,单店坪效超过5万元,按其说法,这一数字超过同类大卖场2-3倍,其中线上销售占比超过60%。

当然,盒马没有公布其他门店的数据,尽管盒马有高知名度、线上线下融合成熟,但线下门店的盈利培育其仍然无法走捷径。不过,对盒马来说,或许亏损还是盈利,本质上并不是非常重要——就算有了1000家店,盈利达到几亿甚至十几亿,在阿里的盘子里也所占比例不高。

换句话说,其线下渠道资源以及对流量的收割和变现作用,才是更重要的。正缘于此,盒马是最有希望跑通的新零售企业:

■ 盒马不缺资金,可承受较长周期、较高的投入;

■ 在这一基础上,盒马可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扩张的供应链体系而不必受限于传统商业企业的供应链模式;

■ 盒马已经开始通过技术输出和小型业态(盒小马)往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

2、京东7-Fresh尚任重道远

截至目前,京东7-Fresh只有3家门店。尽管京东副总裁王笑松称将在华北、华南、华东、西南、中部、西北区域全面布局,未来3至5年要在全国开设1000家门店。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京东还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决心以及能力提升上的储备。

王笑松2018年9月也曾公开表示,京东内部对于7FRESH是全力支持的,但也确实比较谨慎、保守,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去复制开店,是因为前期模型还没跑通。根据其透露的数据,现有的两家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近70万元,平均客单价为100元左右,线上订单占比40%。

表面来看,京东7-Fresh与盒马在单店上的数据并无显著差距。但7-Fresh与盒马在供应链、人才、团队磨合、门店拓展以及战略方向上,应该还是有一定距离。从这个角度来说,京东7-Fresh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依照盒马的逻辑,7-Fresh如果足够坚持,理论上讲,未来也是可能模式跑通的企业之一,不过一切都要看京东的支持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3、美团的小象生鲜、海屯生鲜还在摸索路上

从掌鱼生鲜到小象生鲜到海屯生鲜,美团是杀进新零售的一个搅局者——经过不断调整,小象生鲜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海屯生鲜也在合肥开出了首家门店。

然而,与所有线上企业进军线下一样,该趟的坑,一个也少不了。目前美团已经把小象独立成一个事业部,显示出了布局线下生鲜业态的重视。希望这些互联网企业通过快速试错和迭代的经验与教训,能够给传统零售企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启示。

至于其他的一些所谓新零售的卖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同样的毛利高的商品或像盒马鲜生这种新零售卖场中的爆品,比如波士顿龙虾、帝王蟹或是生鲜自有品牌,放到传统商业门店中就卖不动,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消费客层没有实现迭代,消费场景没有实现迭代,商品结构没有实现迭代,采购体系没有实现迭代,市场认知没有实现迭代。

除了换了一身互联网的漂亮衣裳,一切都还是过去的样子。

所以,新零售有没有改变中国零售业的生态?答案自然是有。

新零售有没有改变中国零售业的格局。答案是为时尚早。

我们认为,新零售企业既然出现,就有其存在的价值。所以,该学习的学习,该取经的取经,该改进的改进。长远来看,新零售企业与实体商业,均可各取所长,补己之短。也先不要说谁要干掉谁,说这些没用,先干自己才是正好,因为关键就在于把自己干好。


四、社区生鲜的赛道是否足够正确

2018年10月10日,生鲜传奇宣布B轮融资3亿、估值达30亿的消息,再一次吊足了大家对社区生鲜业态未来发展的胃口。

1、社区生鲜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巨大市场

也就是说,赛道没有问题。根据尼尔森对亚太零售的研究,亚洲消费者食品账单的50%以上花费在生鲜上。中国则更甚。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生鲜市场交易规模达1.79万亿,同比增长6.9%,这是继2013年以来连续保持6%以上的增长,2018年生鲜市场交易规模预计将达1.91万亿。未来几年,生鲜市场仍将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2、小业态最符合社区生鲜业态的定位

小业态是近年来实体商业的热点,作为中国零售业在业态发展上的一种趋势也愈加明显。

生鲜小业态更是成为热点中的热点——不只是钱大妈、康品汇、谊品生鲜等中小企业或新成立的品牌,新零售企业中,包括盒马鲜生、美团的小象生鲜,京东的7-fresh,甚至是永辉生活,无一不是瞄准社区,并以生鲜这个品类进行市场切入。

3、蛋糕足够诱人,吃到嘴里却不容易

很简单,几百米的小店,一下子开个几家似乎并不难,按照别人的样板复制一下就完成了。但业绩就没有这么好对付了。

以我们的了解,目前市场上鲜有能够盈利的社区生鲜业态。就算现阶段已有盈利或达到盈亏平衡的,未来的持续性也存在很大变数。

比如生鲜传奇,成熟的20多家门店已经盈利,最高的一家店坪效达到6.6万(62㎡,年销售1728万),生鲜传奇一年以上20多家门店(王卫称之为成熟门店),平均营业面积平均235㎡,年度平均业绩一978.05万,坪效达到4.16万。但其他新开门店仍处于培育期。

4、门店批量复制能力是关键

这个批量复制不是单纯只开出大量门店,为开店而开店是最愚蠢的行为。而是要具备从人才、商品、运营、管理上,既能把店开出,又能把店运营好,使之系统化、标准化、可持续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得有强劲的资金支持。

这个业态已经发展了几年,到了今天,社区生鲜企业必须具备能够迅速完成某一区域甚至是多个区域的快速布局、高强度渗透能力。因为,无论一个多么好的业态,一种多么好的模式,一个多么好的市场,都有时间窗口——市场和机遇不可能永远原地踏步等待你来收割。

5、资本对这一赛道的追逐在刹车

资本也曾一度在这个赛道里狂追不舍。包括钱大妈、康品汇、三蛋生鲜等在内的社区生鲜业态,都在2017年或2018年上半年获得新的融资。

但一切都在2018下半年放慢了脚步。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资本市场了受到波及,很多投资基金募资不力,不少投资机构已经从四面出击转为持币观望。

所以,那些目前尚未处于头部、还没有跑出来的同类型的企业,2019年估计已经很难再获得投资机构的垂青了。直白点说,对这部分企业而言,很长一段时间,你们都只能靠自己熬了。

由于面积小,选址开店更加灵活,社区生鲜业态也更贴近消费者。但仍然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吸引线上流量,并探索流量二次变现的能力。同时,竞争对手也无处不在。

社区生鲜小业态未来的生存之路亦不坦,除了盒马鲜生这样以3公里为生活圈,用高频带动低频商品,渗透越来越多的商圈外,社区拼团的迅猛发展,毫无疑问也会对现有的以门店销售为主的商业模式发起冲击——当然,这其实应该是具备网点和供应链优势的这种业态的长项。

另外,一直以社区商业为主的零售企业如超市发、首航超市等,虽然只在区域发展,但无论是业绩增长还是盈利能力始终不错。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也在围绕用户随需应变,他们同样是社区生鲜赛道上的不容忽视的力量。

五、无人零售真的一无是处吗?

无人零售≠无人货架;所以,无人零售≠一无是处。

理论上,无人货架的商业逻辑是一门完全成立的生意,但落地到线下就沦为一地鸡毛,让人大跌眼镜。我们曾不止一次强调,这是一个比共享经济更不靠谱的模式。而且,虽然便利店不是个什么好风口,但相比较无人货架而言,便利店真的是一个靠谱得多、也一定能够持续更长久的商业模式。

但无人零售不是无人货架,它是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的。一如2018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中说的,无人零售不会昙花一现,但也不会很快甚至一直很难成为主流。

不过,与一年前相比,无人零售大受冷落是不争的事实。或者说,2018年已经鲜有听闻无人零售这条赛道上谁又获得融资、谁又要号称迅速铺遍全国渠道的消息了。

真是“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

1、无人零售填补的是市场的缝隙需求

无人零售是技术上的创新(比如无人便利店、咖啡店、冰琪淋),这一点必须承认。它是一种新的零售业态,在接近消费者的过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仍然只能是零售渠道和方式的一种丰富与补充,既谈不上“打劫”,更遑论替代。

2、无人零售离商业模式的成熟还有较长的距离

无人零售会继续遭受冷遇,但不管如何,都有它自身的市场生存空间,只是,正如任何一种业态需要经历试错的验证过程一样,无人零售的商业模式也还将面临不断调整和迭代的较长的过程。更重要的一点是,技术的发展和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无人零售的成熟,也多少会受到技术上不断进步的影响和助力。

3、无人零售和有人零售不是零和竞争游戏

无人零售有自身的市场需求,必然会有一部分消费者喜欢这种售卖方式。但它与有人零售不是零和的竞争,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互为补充。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零售企业或夫妻老婆店,在门店设立了无人零售货柜、自助结账等,对其服务进行了延伸,也让业绩得到了提升。所以,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或者形容为战争、一定是谁颠覆或要取代谁的观点,要么是很傻很天真,要么就纯粹是制造噱头。双方结合得好,完全可以恩爱有加才对。


六、社区拼团模式能有什么未来?

非要在2018年找一个与2017年的无人零售媲美的领域,社区拼团应该可以入选。

社区拼团起源于微信用户聚集尤其是小区微信群的红利——这个在全国各地各个小区由各色人等早就开展的业务,模式上并无出新之处,但在无人货架、无人零售、便利店等业态都不再是好标的,再加上小程序又带来一波红利,社区拼团突然成为资本的宠儿,你我您、食享会、呆萝卜、邻邻壹、松鼠拼拼、考拉精选、兴盛优选……纷纷获得数千万到数亿不等的融资——当然,这与拼多多成功上市有着直接的关联。

毕竟,对资本来说,谁也不想冒着失去下注下准一个未来的拼多多的机会。

只是要泼一盆冷水:社区拼团的未来,在经历了初期的火爆后,大概率是与无人零售一样,最多成为消费市场的一种极为有限的补充。

1、社区拼团打的是信息不对称的牌

一些零散、个人的社区拼团早期以“自家种、自家养、自家出海打渔……”为由头建立起群友的消费认知,当然品质一开始也还不错,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建立起小区业主的信任,但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一旦有一天信息透明,信任就可能会大打折扣。

尽管现在一众较为规范的企业纷纷杀入这一领域,提供的商品和质量也比此前更有保障,但同时也失去或大大冲淡了此前这种拼团方式在商品属性上“小众、少量、专属、纯生态”等标签,而且一旦遇到商品质量投诉,辛苦建立并维护起来的拼团群就有可能无法继续。也就是说,社区拼团的群难建易废。

2、供应链依然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一条不用多说,供应链没有那么难,但对拼团来说,区域市场的供应链资源尚可以解决,但接下来如何持续向全国扩张?

以生鲜为爆品的拼团,长期保持商品品质的稳定简直是天方夜谭。各地消费习惯甚至每个小区的喜好都不一样,理论上都可以个性化解决方案,落地起来就会发现荆棘丛生。另外,如果是纯创业的线上拼团企业,那其实最终会遇到和无人货架一样的尴尬,供应链是死穴。

3、90%的社区拼团企业不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社区拼团在小范围或小区域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很难成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 首先,除了商品的拼团,很难进行流量的二次变现(就算有也极为有限,天花板很明显);

■ 同时,无法起到高频带动低频商品的平台效应;

■ 第三,团长没有任何忠诚度可言,团长可以为任何拼团企业或商品进行服务;

■ 第四,拼团企业间的竞争很难避免在同一个社区间不愈演愈烈,而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增加用户的粘度,反而会加速用户对拼团的审美疲劳。

■ 此外,社群带来的所谓大数据分析并不靠谱,比如对拼团企业自身在商品、库存、周转方面效率的提升是一个伪命题。一是用户在拼团购买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需求,其他平台的替代性太强。二是同样的一款产品或一个品类,用户既会在不同的拼团渠道购买,也同时会在其他渠道购买,只要活动力度足够大,所以拼团渠道自身数据在精准分析的应用上将极为有限。

4、实体商业反倒在这一领域充满机遇

目前扎堆在拼团领域的,主要有社群电商、生鲜电商、便利店或社区生鲜店和看到风口涌进来的初创型企业。

■ 初创型企业就是跟风党,想捞一把就走的占多数,初心不良,结局可以想象;

■ 社群电商,其实就是微商的变种,闷声发大财的也不少,不过一般是昙花一现,这里不谈;

■ 对生鲜电商来说,多了一个线上业务的渠道;

■ 倒是便利店或社区生鲜店等实体商业,在拼团这个生意上有想象空间——除了线上业务是个不错的渠道,二是通过社群维护了良好的用户关系,保持高频互动;另外由于自身供应链可以满足门店覆盖的社区拼团需求,商品品质和服务的持续性能够得以良好的维系。

所以,拼团是实体商业业务形态上的有效补弃,但如果单独成为模式,也有可能会有一两家企业跑出来。但总体来说,流量不可靠,模式也不可靠,生态链条过于脆弱。

七、便利店业态还会是风口吗?

便利店是不是风口?便利店的风口还会继续吗?

是资本让这个被视为“弯腰捡钢镚儿”的传统零售业态在前两年成为新的投资风口。2018年上半年,西安每一天、见福、131(已经倒闭)、today、邻几等便利店获得机构投资;下半年,便利蜂、好邻居等仍获得资本加码。有数据称,约有30余亿资金涌入这个业态。

但便利店真不是一个多大的风口。便利店在中国市场要想盈利,至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规模化(1000家以上,甚至是3000~5000家才能真正看出规模效益,不要讲什么100家几百家,没有太大意义);②在规模化基础上,高度的精细化管理能力;③强大的供应链整合甚至是控制能力,强势的商品能力。目前中国市场上能够具备这三点的,屈指可数。

对这个业态2019年甚至未来几年发展,下文进行了详细分析:

1、竞争对手不是同行

很多人认为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其他便利店品牌,比如7-11之于罗森、全家,武汉中百罗森之于today,没错,这是对手。《灵兽》办公楼下,直径五十米内开了好邻居、全时、便利蜂、中商惠民等四五家便利店,还有在楼下这样的无人便利店,如此残酷的竞争,很好奇它们是如此存活的?

但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还忽略了一个更大的竞争对手——夫妻老婆店,全国有近600万家这样的小店,便利店在与同行品牌竞争的同时,这些夫妻老婆店也是便利店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而且,你必须规范化,它是化整为零,随意化、亲情化、熟人经济化,完全不一样的打法,甚至不在同一个竞争维度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上。

也就是说,便利店一开业,陷入的就是一片汪洋的人民战争。所以,至少你得想清楚,要怎样才能打赢一场人民战争?

2、高租金高人力成本

便利店的特性决定了面积小,但地段必须好。这意味着租金一定低不了——如果在一线城市,光是租金和人力成本,就足以让一家业绩一般的便利店天天白干。这一点,相信做便利店的企业心里更清楚: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便利店行业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18%,水电成本上升6.9%,人工成本上升12%。

嗯,二三线城市,好一点的小商铺,成本也不会低到哪去吧?真以为一开张就能天天卖个1万2万3万?真相是,中国近10万家便利店里,一天卖个一两千块钱的,才是最常见的吧。

3、外卖平台抢食业绩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市场中即食品销售额在10%以下的便利店比例降至41%,同时,即食品销售比例在10~20%和20~40%的便利店分别增至24%和20%,即食品销售增加明显。但相比日本市场中大多便利店生鲜及半成品占比为30%~40%,中国市场的即食品销售比例还不够。

何止是不够?简直是永远也不可能够。

便利店的核心商品和主要利润来源之一是中食。但在中国的大部分市场或是一个城市的大部分区域,这恰恰是不成立的。

原因在于,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餐饮业态,几乎渗透进了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胡同、每一个小区,甚至每一幢楼下。中国人并不缺解决即食性快餐的场所,并且体验性大部分都不比便利店差。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外卖平台,高度发达且无处不在的美团、饿了吗等外卖平台,虽然也给便利店的线上业务带去了一部分订单,但同时也大量抢走了原本该由便利店做的生意,比如中食就是其中之一。

好吧,便利店企业们,你们该如何打赢一场一片汪洋的与外卖平台的战争?

4、苦逼的夜间消费

便利店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夜间消费,即晚上23:00~7:00这段时间,有一个数据是大约占比在30%。

但对中国大部分市场尤其是北方市场来讲,这又是一个伪需求——南方城市如深圳、广州、长沙、武汉等地除外,华东的上海也还凑合。

中国的便利店,大部分估计占比也就10%左右吧?请问,便利店企业该用什么方式去补回这个做不到的业绩?

5、看不懂的中国式直营

从国际尤其是日本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路径看,无论是7-11、全家还是罗森,最终走上盈利这条路,靠的都是加盟。

而这也是最让人无法看懂之处,因为在中国,大部分便利店企业竟然义无反顾地是做直营——当然理解是因为供应链能力不足、总部管控力不足、运营能力不足,但不足就能让直营盈利成为可能吗?

凭什么你觉得可以靠直营创造一个奇迹?

6、7-11你没法学

为什么说便利店的祖师爷7-11也是个坑?

7-11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点皮毛只会适得其反,掉进深坑里,根本爬不上来——中国市场上目前用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生存尚可的便利店企业,没有一家是学7-11的,而是根据自己所处商圈,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中存活的;

7-11本来就不适合中国大部分市场。7-11在北京多少年了,现在有多少家店,学7-11的便利店企业们你们心里没点儿逼数吗?7-11在华南华东是授权中国台湾企业经营的,又有多少家店,是否成为了中国零售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极,这么多年了你们就从来没有过感知吗?

还有,那么多社区生鲜业态和专业店都在蚕食本就不那么能让便利店吃饱的业绩,还有,新零售企业精心构筑的三公里生活圈的抢夺,还有……

便利店当然有市场,比如便利蜂不久前被传出获腾讯与高瓴大笔投资,估值16亿美元,但不要忘了,便利蜂具备投资价值,并不代表大多数便利店企业也同样具备。

任何一种业态都有市场,任何一种业态都有盈利的企业。它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是,芬芳虽迷人,陷阱亦致命。便利店绝非一个可以轻易获利、更不是一个暴利产业。如果想靠资本来烧出一个模式,便利店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这么大,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也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城市,绝对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而且,便利店的前景,在其他商业业态在不断创新迭代的环境下,市场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八、制造型零售之路能走通吗?

有人把2018年形容为中小企业的自有品牌元年。那么,新的纪元开启之后,中小企业的自有品牌之路,会在2019年走得更加平坦吗?

不能断言。但制造型零售正被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再次提起——上一次这个词被广泛提起,应该还是在十年前,那时候,无论是生产商还是零售商,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条件都不成熟。

十年间,整个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让零售商往通过渠道去改变和掌控上游供应链成为可能。

1、向上游或下游延伸是零售的本质之一

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或在区域市场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渗透度,价值链的延伸就成为业绩突破的一个不错选项:零售商如此,制造商亦然。

因此,零售企业籍自身渠道,向上延伸寻找好的产品,更优质的品质和更具性价比的商品,服务其用户群体成为可能;制造商籍强大的生产与品牌能力,向下延伸,嫁接零售商自有品牌或寻找店中店、独门品牌门店等渠道模式也同样成为可能。这两种方式,都是零售行业的本质之一:商品力。

2、中小生产厂商具备了与零售商协调商品和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这是零售商可以转型制造型零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中小零售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由于生产与流通完全是两个概念,长期以来,制造商很难适应零售商对自有品牌订量小、规格多、品质高、快物流等要求,但随着供应体系的成熟,商品和生产资源可以更个性化的调配,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倒逼,供商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小生产厂商从意识上开始觉醒,只有适合新的渠道需求,才能与零售商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制造型零售难得的好时代。

3、提供售卖解决方案将会成为未来生产商转型的亮点

截至目前,中国的流通现状是,生产商仍然更多是生产产品,零售商则提供售卖通道销售产品,双方的协同协调的水平还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这一点日本流通业的发展路径应该是中国零售业的借鉴对象,即生产厂商针对整个社会、经济、消费形态、不同用户需求,提供非常细分的产品,并有完善的售卖解决方案——零售商只需在前台演绎好销售场景即可。未来,这将成为中国制造商转型的亮点。

4、仅限于贴牌的制造型零售是不可取的

我国目前零售渠道中,自有品牌占比大部分在3%左右,好的能到5%,未来增量空间巨大。

像生鲜传奇这样的已经达到20%,良品铺子这样的休闲零售业态高达90%以上,盒马鲜生等新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占比也在逐步攀升,它们正在用制造型零售来构筑行业的竞争壁垒。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相当多的企业在拓展自有品牌的同时,名义上是做制造型零售,实际上却只是纯粹的贴牌,根本无力介入产品的原料、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属于最初级的阶段,或者说“粗制滥造”的制造型零售,这种方式打的仍然是信息不对称的时间差,既不可取,也不可能长久。

九、技术/黑科技会多大程度影响商业?

近几年来,零售业的转型和变化,技术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支付技术、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零售等,无一不是在技术的推动下改变着行业,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毫无疑问,技术在商业上的成熟和不断突破,一定会发生裂变。还有一句话也是不变的:没有技术武装的零售,未来将越来越变得一文不值。

1、技术会改变零售业的生态

这一轮商业的变革是由技术驱动的。技术让卖场情景更丰富,技术让营销更加多样化,技术让商品会说话,让互动更直接,让用户画像更准确,让数据更精准,让未来的商业充满想象。

可以说,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零售业,未来这一趋势将是加速度的,甚至会重构零售业的生态。

2、技术颠覆不了零售

零售就是零售,零售是技术,但技术替代不了零售,而只能升级零售。零售是一个由人、门店、商品、设备等各个环节组成的一个系统,技术是其中的一环。

技术可以让零售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美好,但尽可能放心,技术只会为零售所用,而零售不会成为技术的奴隶——至少在人工智能尚未超越人类智商,或者取代人类管理世界之前,不会。

3、技术给了中国商业弯道超车可能

正是因为技术上的应用与进步,中国商业在创新上的裂变与迭代速度,已超过其他国家。

事实上,尽管我们在运营技术上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现在再去欧美国家与国际零售巨头们交流,他们更关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带来的商业的变革与新的市场机会。所以,未来技术的发展还将在商业的升级上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未来的商业将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资本离场/冷场的概率会有多大?

零售业本没什么资本,但因为新零售来了,资本也就疯狂了一把。2018年第一季度投资金额前三大行业分别是互联网、连锁及零售和金融。看到没有,连锁和零售位居投资金额第二。

只不过,阿里和腾讯已经结束了第一阶段的用钱砸的圈地大战。该投资的标的已经基本入局。其他跟风的资本也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冷静了许多。至少2019年,再高喊渠道价值再现,资本也不会像前两年那么热情或是盲目了。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投资市场热度还算可以,总投资额同比上升14.7%。但受宏观环境影响,募资与退出情况均不理想。

2017年5月~2018年5月VC/ PE募资情况

1、资本募资更难

我们了解到,就连一家很知名的投资机构,2018年下半年发行一支基金,都没有LP愿意投钱——主要是受金融监管趋严,没钱投了。

清科数据也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新募集1318只基金,募集完成基金规模共计3800亿元,同比下滑55.8%。另有数据表明,上半年,国内VC/PE完成募集基金425只,同比下降19.51%;完成募集基金规模341.2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仅相当于2017年全年募资金额的28.74%。

还有机构预测,受经济环境和《资管新规》出台影响,2018下半年私募基金预测同比增长率下降到30%以下。

没有钱了,拿什么投资给你?

2、等待资本输血的零售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2018年春晓资本因为投资P2P爆雷事件,由于其投资布局了不少便利店企业,因为后续难以支持和履约,直接会导致这些企业接下来的融资和发展都会爱到影响。

靠资本驱动的零售企业,一旦资本断粮,基本上不可能有自我造血功能,未来命运堪忧。这值得从业者高度重视。

3、零售业是个长线生意

这句话是对投资机构说的,零售业是非短期回报的项目,回报周期相比互联网、电商等项目,周期都要长,而且回报率也远低于这些行业。

所以,为什么仍然会有这么多资本涌入到这个赛道。不过,零售行业的稳定性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换句话说,让它一炮而红,或者短期内有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倍的回报率难,但想让它一天死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零售业现金流充足,个别纯粹圈钱或干巴巴等着资本注资烧钱才能活的零售业创新项目除外)。

而且,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下,消费市场是唯一一个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行业,只要社会和经济基本稳定,这个行业仍然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4、头部企业仍有机会获得资本扶持

没有不好的行业,只要不行的企业——这句话虽然俗到极致,却也不无道理。

对大部分零售企业而言,至少短期内不要再抱资本降临头上的希望。但那些逆境中能够继续领跑的企业,或者在模式创新上极具亮点,能够解决商品、效率和服务痛点的企业,仍然会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十一、结语

似乎有点悲观和茫然。如李宗盛的歌声:

时光不再啊,时光不再

只有自己为自己喝采

只有自己为自己悲哀

然而,危中才有机。每一次危机,会有大批企业倒下,但也会涌现出一批成功的企业。

关于未来一年或几年的零售业,我们认为:

第一,技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商品与服务。

没有技术武装的零售企业未来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如何去满足在新的消费市场变化下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拥有更好的商品力,让服务变得更深入人心,更加重要。

第二,切忌盲目跟风新零售企业。

比如说盒马鲜生,实体零售企业不具备去复制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可能性。新零售企业中很多经营方式和手段值得学,惟一不值得学的就是模式。

第三,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结硬寨,打呆仗。活下去是硬道理,活下去才有机会收获形势好转之后的丰硕果实。需要强调的是,不管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外部形势发生什么变化,消费和零售行业仍然是最能够维系发展的行业,也是最能抵抗风险的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细水长流,虽然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是空间广、柔性大、韧劲足。

再说几个一句话提醒:

■ 国有零售企业将迎来好的发展机会;

■ 民企当然也有机会,但就算是自己人,未来几年也应尽量低调;

■ 守住阵地就是胜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资本仍会持续关注消费和零售行业,但会更理性;

■ 能有机会融资且需要融资的企业,先融,不要太在乎估值高低;

■ 现金为王,谨慎扩张。把脚步放缓,看清局势,再做下一步的计划。

最后,祝福中国零售行业,包括中国所有的其他行业的企业,都能迎来下一个春天!

特别说明:本文转载自灵兽(ID:lingshouke)(作者 / 灵兽传媒 陈岳峰)。此次转载仅供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字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往期热门干货推荐】

赢商大数据丨最受品牌商关注拟开业购物中心50强出炉!

赢商大数据丨2018年度购物中心关注创新品牌TOP100重磅发布

新零售成服饰品牌突围共识,谁是3季度mall新宠?

mall里最火的餐饮品牌又见新颜,3季度“黑马”都有谁?

购物中心流量引擎再升级,哪些“新物种”跻身3季度TOP50?

阅读全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