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服饰皮革 > 正文

梁超:潮牌个性化明显、起伏快 YOHO!目前重点是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

36氪 小岗村村长
摘要:在梁超看来,潮牌具有个性化明显、起伏快的特点。YOHO!目前重点是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下开更多实体空间,去跟消费者对接。

从2005年推出《YOHO!潮流志》开始,YOHO!已经在潮流文化行业走过了13年,并搭建了一个媒体+零售+生活方式的线上线下潮流文化平台。前不久,它刚完成来自C资本的数千万美元E+轮融资。

YOHO!团队目前已有800多人。在媒体方面,两本杂志现在每月的官方发行量为68万册,全球潮流嘉年华YOHOOD举办了6年,今年吸引到场5.5万人次;2017年电商平台有货GMV超过30亿,同年第一家线下空间在南京开业,今年10月在上海落地了第二家线下店。此外,YOHO!还推出了潮流生活方式App Mars,设计师孵化平台YOHOPE等。

YOHO!发展历程

最近,36氪采访了YOHO!集团CEO梁超,请他聊聊潮流文化这门生意,以及他对YOHO!的一些思考。

个性化的消费者和崛起的国潮

36氪:潮流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现在消费者出现了哪些变化?

梁超:一是越来越个性化,以前大家追求爆款,心理上从众,但现在不会了。因为个性化所以多元化,会有很多不同风格的品牌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然后是现在的消费者眼光和要求越来越高,品质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会因为缺一双鞋而去买鞋,他们缺少的其实是喜欢的鞋,而不是功能性的。

三是中国潮流产业和文化进步非常快,国内品牌成长得很快。以前大家觉得国外的才是最好的,现在消费者已经不这么认为,只要适合自己就很好。

36氪:目前有货用户数量有多少?人群画像是怎么样的?

梁超:历史注册用户近2500万,月活有350万。主力消费人群是18-27岁,追求个性化,男生占比60%;更泛一点是16-35岁。

喜欢街头潮流文化的80后,我相信到了50岁、80岁,还是会有对潮流方式的理解和消费,那么未来一定会有随着这些80后成长而新出的品牌和场景。

36氪:现在国内新品牌的生存状态如何?你认同“国货崛起”吗?

梁超:当然认同。现在的情况是两极分化,有的生命力很强,有的很弱。这跟大家的目标、想法以及成熟度很有关系,有的人是真的想要做品牌,有的是觉得很赚钱所以进入。但是消费者不傻,品牌的初衷、核心价值、专业度和品质,决定了产品是不是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一切才刚起步。服装涉及很多环节,包括规划、设计、打样、布料、生产、渠道、资金,这些在国内都不成熟,或者说很多品牌的主理人还没有那么专业,所以大家都是起步阶段。

还有就是刚刚说的,消费者对国潮越来越认可,我们也针对90后、00后做了调研,都觉得国潮很好,关键是看够不够品质,是不是我喜欢的。

36氪:有货平台现在的品牌数量有多少?选品逻辑是什么,什么样的品牌才是“潮”的品牌?

梁超:品牌有1000多个,纯海外品牌占了20%(不算阿迪、耐克这种),价格的话是两个段位,200-500元,高阶一点1000-3000元。

我们有专门的团队一直研究趋势和潮流变化,这个部门叫潮流委员会,核心成员有5-7个人,全部有20多人。这些喜欢潮流、洞察市场的专业从业人员,会一起研究潮流趋势,判断哪些品牌会有机会和市场,但这不是可以说清楚的标准化的东西。

所以说YOHO!不仅仅是有货这个平台,我们本身是媒体、零售、生活方式三大块业务,虽然零售占了90%以上的营收,但大家把我们归为电商公司、零售公司,这是不对的。我们是做潮流文化和内容的,如何让消费者变得更潮更酷,这是我们想做的一件事。

36氪:从交易的维度,潮牌有什么特点?有货相比天猫、京东等渠道的差异是什么?

梁超:一是个性化非常明显,我喜欢,但我的朋友不一定喜欢;第二是起伏非常快,这两年大家喜欢这个牌子,但是可能很快这阵风就过去了。所以单个品牌的起伏比较大,迭代速度都很快,主理人要跟上这个节奏,要不断做革新。

我相信渠道是通的,各有各的用途,对大部分品牌来讲,其实都是可以做生意的。但两边做的生意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就要看品牌对自己的定位如何,以及在定位之下各个渠道该做怎样的区隔。

36氪:YOHO!推出了设计师孵化平台YOHOPE,你们在选择品牌时有什么考量?

梁超: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倾向于选择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化的想法、对品质有很高追求的主理人。除了设计环节,我们都可以提供帮助,渠道、营销、供应链,但是具体由他们自己选择。目前我们已经孵化了20多个新品牌。

从线上到线下

36氪:本轮融资后,公司提出要全力推进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怎么理解这件事?

梁超:YOHO!是一家做潮流文化和内容的公司,我们认为商品和服务也是内容的一部分。我们考虑的是,YOHO!在做的潮流生活方式有关的这些东西,怎么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传递给消费者。以前是以线上为主,未来考虑怎么在线下把我们的内容装进去。更具体一点,就是想在线下开更多实体空间,去跟消费者对接。

36氪:线下门店的内容怎么打造?

梁超:不同的空间放不同的东西,现在还在摸索的阶段。上海世贸开业的这家属于200-400平米YOHO!BLU小店,还有1000-2000平米的YOHO!STORE,甚至是3000到1万平米的街区,这个还在洽谈当中。南京那家还是YOHO!STORE,等负一楼开出来,未来可能成为一个5000平米的街区。

36氪:南京的这家线下店有很多科技元素,包括RFID智能货架、小程序等新技术的运用,你们在新零售这块怎么考虑?新技术都要自己研发吗?

梁超:我们所有线下空间,都是用三个词来理解新零售:场景、效能、体验。场景是说,希望通过这个空间给消费者产生什么样的目的感,比如南京店,希望打造成一个潮流人群来玩一玩、转一转的社区;效能包括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手段提升,我们用了智能货架,线上线下商品库存、签到、会员系统都是打通的;最后就是思考在这个系统之内,怎么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新技术不一定都自己做,在选择的时候看能否提升效能,比如试衣镜我们就不会用,没有意义。到了线下店明明衣服就在眼前,没有人会不上身,因为体验是立体的,合不合身、舒不舒服等。我们会关注技术发展,但是会选择实用的技术,不会为了酷而做一些噱头。

思考和焦虑

36氪:公司的收入结构怎么样?会考虑新的商业模式吗?

梁超:收入主要来自三块,广告、零售、服务和体验。零售肯定是大头,未来考虑的是更多品类和渠道来提高销售;广告收入无非是做更多载体和形式,包括线下活动;服务和生活方式还是一个更创新的部分,需要摸索。其实每一块我们都在探索,寻找更好的盈利方式。

36氪:公司是盈利状态吗?

梁超:媒体是盈利的。零售线上接近盈利,线下还在投入。Mars 每年都能产生大几百万的广告,新的形式还在探索中。去年平台GMV为30亿,预计今年能增长30-50%。

36氪:现在对公司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有上市计划吗?

梁超:未来2-3年肯定有,但现在重点还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推进,在现有的环境下充分发挥优势。考虑主要有四方面,战略、团队、资本和产品。现在我们做的这件事,既有媒体又有零售,零售还有线上和线下,团队都是跨领域的,不是单独工作,还要协同。团队在招募新的人、考虑去创新的时候,是非常大的挑战。

36氪:会有焦虑的情绪吗?

梁超:有,因为变化太快了。以前讲竞争,大家都是卖饮料的,但现在可能卖衣服的也是你的竞争对手。行业之间的壁垒越来越薄,创新越来越快,这是一个焦虑。

从战略上来讲,我们10年前就去切的这个方向没有错,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用户会越来越个性化、越酷、越潮,从媒体到零售到生活方式这样的布局去做整个产业的发展,这是没有错的。这个过程中积累了非常多的上游资源和下游用户,而且大家也认可YOHO!在其中的价值和定位。

但是变化太快了,大家对潮流的理解变化太快了,两年就会有更新。我们的团队、业务模式能不能跟上创新,这是最核心的。不光是拥抱变化,而是时刻变化。不要怀疑变化,变化一直都在,就看你是不是跟的上。

36氪:在行业壁垒越来越薄的时候,对YOHO!来说,竞争对手包括哪些形态?

梁超:其实在不同领域都有做得很好的友商,媒体、零售和线下空间,都有做得不错的。YOHO!的优势是切一个人群,连通上下游资源为他们做整合服务,这是我们强大的一个地方。我们内部不会讨论谁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去观察变化,然后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调整。

36氪:潮牌市场有多大?在整个大的潮流产业中,你觉得还有哪些机会?

梁超:按照行业报告的数据,中国每年都有5000亿的市场,而且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但是现在很难界定什么是潮牌,很多奢侈品牌、运动品牌、甚至快消品都在跟潮牌以及潮流艺术家合作。我觉得有自己的想法,能针对个性化用户做个性化设计、有品质的品牌,都可以叫做潮流品牌。

在垂直领域商业机会都很多,做潮牌、做文创用品都有机会。因为消费者变化很快,那些传统品牌和服务也许很快就会被颠覆,这就是机会。关键在于你要想清楚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能够给消费者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服务,而且要明白如何精准地去获取他们。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