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比照片美太多 百年教堂改造的书店如此惊艳
位于北京佟麟阁路85号有一家中华圣公会教堂,教堂始建于1907年,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座教堂曾被当做过库房、被租用为办公场所,而后长期闲置。现在,这座教堂却被改造成了一座书店,由此惊艳涅槃。
西洋建筑+东方神韵“修旧如旧”的改造
这座教堂书店由模范书局改造,名为模范书局+诗空间,于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始试营业。
书店的前身中华圣公会教堂,由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英国人史嘉乐主持建造,是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华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心教堂。
这座教堂在设计之初就融合了东西方建筑精髓。将历史悠久的教堂改造为书店,模范书局遵循的宗旨是“修旧如旧”,让其回到最初的样子。因此,改造后的书店依旧能够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教堂的原有风貌。
高耸的穹顶、五彩斑斓的玻璃窗,顶部将两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和钟楼,哥特式立面门窗,这些都极具西方建筑特色。山墙和屋面的中国清式硬山做法,则赋予了教堂一抹东方神韵。
除了保留原汁原味的建筑外观与架构,书店保持了开阔的中庭,复古的地板留有许多磨损的印记,墙壁、柱体也被粉刷成古朴的黄褐色。
在最大程度尊重古建的前提下,书店也融入了中式和现代的元素。统一的极简深黑的钢制书架,石艺展台,表达中西文化的画作和工艺品等等都为书店增添了不少生气。
模仿书局还对教堂空间进行了一些针对书店的实用性改造。洗礼池被改造为读书舞台,而在洗礼池后面的半圆形小室及中庭空间被改造成了极具特色的咖啡小憩区,这也是整座书店的亮点之一。
因中华圣公会教堂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按照相关规定,书店内没有安装空调。为了避免伤及文物,放置书架时也特意和墙壁、立柱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图书馆+博物馆还可体验雕版印刷工艺
模范书局由姜寻和其爱人邢娜共同创办经营。姜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是诗人、设计师,也是古籍收藏家,而邢娜则是资深媒体人、作家。这座书店也带有两位创办者强烈的个人印记。
书店里没有畅销书籍,遍布古典文史、诗歌、艺术类书籍,其中有些是创办者珍藏的书籍和作家签名书。此外,还有许多模范书局的文创作品。姜寻珍藏的古雕版也陈列其中。
在部分书架上,还会找到十分具有年代感的旧书。比如1931年由上海新月书店发行的最初版的徐志摩《猛虎集》、1920年出版的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的《尝试集》等。
书店还兼具博物馆功能。国外一代、二代印刷机陈列在一楼,其中一代古登宝印刷机为一比一复刻,二代印刷机则是从国外购回的原品。二楼还放置着中国雕版印刷的精细器具,更重要的是这些用于雕版印刷的器具可供读者亲自体验。
小众书店的生存之道
现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各类新式实体书店,比起配有咖啡吧、茶吧,更像文化集市的书店,模范书局的书店却显得独树一帜。
2014年,第一家模范书局在杨梅竹斜街开业,此后,又先后在天桥艺术中心、金融街购物中心开出新店,模范书局+诗空间则是第四家。现在,无论实在读者中还是业内,模范书店名气与日俱增。
从这四家店看,模范书局始终紧紧围绕着唯美的环境与独特的书品两大核心。
把教堂改造成书店不是模范书局首次修葺建筑。在北京前门大栅栏附近一座建筑年代已难以考证的民国样貌的建筑里,则是模范书局一间民国范儿的书店。无论是老门板铺就的地板,还是喝茶读书的空间,甚至门、窗、书架,书店的每一处都被用心雕琢。
区别于常见书店,模范书局有许多设计图书、线装古籍,还有和书籍、文创、展陈、艺术、雕版、器物相关的内容。得益于姜寻本人的出版经验和收藏爱好,书店内不仅有由模范书局自己排版、印刷、装帧的书籍,还展出姜寻个人大量的藏书和藏品。
书才是书店最为核心的要素。书局创办人姜寻曾向媒体表示过,模范书局会对一些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抄底”购藏,保证有质量的书本存量。可见模范书局注重书的价值,着眼长远。但是现实问题是购藏确实需要钱。姜寻则透露,模范书局会开拓自己的盈利方式,室内设计、开发文创也是其目前的一个盈利方式。此前,模范书局就为东北财经大学设计了一个1000平方米的书店。在文创方面,模范书局追求绝对原创,会选择与原创性较强的德国、日本设计师合作。
模范书局的定位是给小众圈子提供小众环境,书局也会极力营造书店文化。在教堂改造的模范书局+诗空间内,书店的店员对于店内陈设如数家珍,就算是点咖啡的时候,咖啡师也会悉心讲解咖啡文化和知识。
小 结
虽然姜寻夫妇否认过改造教堂书店是因为宗教信仰,但是书店与教堂的结合,依旧在传达着一种强烈的信仰感。读书本身就应该成为信仰,人们应该对书本肃然起敬。
虽然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但是实体书店的质感和触感不可能被取代。而如何避免同质化,打造独特质感应该是实体书店经营者必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