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项目 > 其他类型 > 正文

声名远扬的南锣鼓巷:“高人气”背后能否看到胡同商业的精髓?

赢商网 袁昭
摘要:拥有高人气的南锣鼓巷,是否是北京胡同商业的“巅峰之作”呢?

编者按:

“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里活着。”作家汪曾祺曾在《古都旧梦——胡同》中这样描述胡同,也记录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一帧帧记忆。南锣鼓巷、烟袋斜街、方家胡同、菊儿胡同……北京的“胡同儿”像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串联起北京最平凡的市井生活。

“胡同儿”可以说是北京的商业发源地,每天一大早,推着流动售货车的小贩的“吆喝声”、“叫卖声”一次次唤醒着沉睡的北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儿”便被淹没在了车水马楼、人声鼎沸的大城市氛围中。而“胡同儿”也悄然变了样,一条条“网红商业街”似雨后春笋般衍生出来,那曾经最原始的“人间烟火味儿”也一点点成为了历史。当胡同遇见商业,究竟怎样结合才能碰撞出火花?赢商网特别策划《当胡同遇见商业》系列专题,带您走街串巷,感受商业与文化的交融。

  

南锣鼓巷,这个北京最知名的胡同之一,俨然已经成为来北京必逛的景点。可以说几乎所有北京胡同游的攻略都会推荐这里,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希望体会一下北京味。那么拥有高人气的南锣鼓巷,是否是北京胡同商业的“巅峰之作”呢?

传统街巷的前世今生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宽8米,全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属于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已有740多年的历史,也位列规划中的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

关于南锣鼓巷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传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改称南锣鼓巷。

  

如今的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

南锣鼓巷呈南北走向,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着,呈“鱼骨状”,延续了胡同自古以来的“棋盘式”格局,整个街区犹如一条大蜈蚣,所以又称蜈蚣街。

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传统胡同类建筑不可避免的会逐渐商业化,加之地理位置占有优势,与其他著名景点相邻,会发掘游客的消费潜力,创造商业机会。也正因此,南锣鼓巷快速“走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熙熙攘攘十分繁华。

这样富有传统建筑特点的胡同,与商业完美融合,使商业街富有历史沉淀的气质,既能够让游客尽兴的逛街购物,也能感受传统建筑的美,传递中国文化美学。

过度开发弊端骤显

近年来新旧文化在这里不断融合碰撞,南锣鼓巷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胡同商业开始起步,文创小店、咖啡厅和酒吧日渐增多。

2008年前后,南锣鼓巷的游客迅猛增长,沿街店铺数量激增。现如今,沿着巷子一路走下来,餐饮、服装、旅馆一应俱全,创意产品、艺术品展售等店铺也令人眼花缭乱。

  

据媒体报道,2010年,这里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了“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知名度快速提高,使得游客大量聚集。承载量上限只有1.7万人的古巷,每天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小长假期间甚至达到了10万人次,一度超过了故宫。

南锣店铺的租金也快速暴涨了几十倍,原本一个门脸房,被隔成两三家,700多米的南锣鼓巷,一下子开出了235家店铺。

人气一路蹿红的南锣鼓巷,也面临着着爆红之后的新困境,商业过度开发让这个老北京的胡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样貌,失去了老北京胡同的味道。由于游客人数严重超出景区承载能力,如果不整治,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带来的将是破坏性的影响。

  

为了传承保护好北京南锣鼓巷这张“金名片”,2016年7月,北京市东城区在北京东城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以南锣鼓巷为试点,出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东城规划分局邀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历时4个月,编制完成《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试行)》。并由商会牵头,商户自行整改,彻底改变南锣主街与胡同风貌不协调的地方。

  

整改商业还原胡同韵味

一系列的整改措施出台,效果明显。政府对主街700多米路面重新铺装,梳理完善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商会则负责业态调整和各商户外立面改造,齐门售货的全部店内经营,一照多店的必须一照一店。这样一来,将主街上的客流向商铺内吸引,齐门售货所带来的拥堵有望缓解。

据媒体的数据显示,南锣鼓巷关闭了无证无照商铺28家,清理一照多店,由原来92家合并为39家,店铺数量由235家减少到154家。10家餐饮商户转型为非餐饮商户。

  

现在的南锣鼓巷逐渐恢复了有秩序,有底蕴的状态。笔者实地走访发现,南锣鼓巷整体的外貌以灰色为主,青砖灰瓦,红门绿树,古色古香。南进口处左右墙上增添壁画,彰显中国传统文化,道路加宽后禁止单车和机动车进入,行人来往更加宽敞,道路中间隔一段距离就会摆放植株,环卫工人一直在维护道路的卫生情况,显得整洁古朴。

  

有的店家花上些小心思,在店门口种上花花草草,商业氛围反而显得不那么明显,多了一丝文艺气息。并且更新后的店铺没有了炒酸奶、臭豆腐等街边小摊,引进了设立了民俗文化馆,吹糖人儿、捏面人儿、鼻烟壶等传统老北京手艺,更好的进行了传统文化与商业的平衡,填补了以前文创业态的欠缺。

  

对南锣鼓巷的“换装”,有专家表示,古街古巷是北京的文化之根,在这里可以真切地触摸到北京的人文精髓。对于这些老街区,如何处理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一对矛盾。此次南锣鼓巷取消3A级景区资质之后的再亮相,或许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方式。

  

确实,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满足游客和居民的不同诉求,并非易事。南锣鼓巷作为胡同商业的先行者与榜样,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应,是一次成功的转型尝试,未来是否会发展越来越好,我们拭目以待。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