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武汉1949—1992:三镇连为一体 本土百货逐鹿相争

————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系列报道

赢商网华中站 马茹茹
摘要:建国前,武汉是东方芝加哥,是比肩上海的全国重镇,1949年后的50多年间,武汉进一步延续了商业繁华,为下一个时代的发展准备好了舞台。

编者按:201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年历史节点,赢商网全国19城大联动,特别推出《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大型专题策划,回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路商业与城市结合的更多可能性,最终将汇集成册。

3500年建城史,800年商业重镇,历史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描绘着城市的肌理。涌动在记忆深处的,武汉是春秋战国以来的南方商业繁荣之地,是明清时期的“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是近代中国“天下名镇”“东方芝加哥”。大江奔流、江河交织,赋予商业源源不断纵横驰骋的能量,从货通九省的商贸集散地到实力强劲的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百年来武汉“敢为天下先”,这里一直是群雄逐鹿的大码头,热情、融合、多元、稳健、激荡,商业中的老炮儿、新贵接连登场,开创多个商界“第一次”。

500多年历史汉正街 把握武汉早期商业命脉

回溯武汉商业历史变迁,汉正街是藏在年轮里动人的故事。

大江东去,汉水西来。汉水入江之口,汉口之正街,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汉正街由河街逐渐延伸孕育而生。凭借交通地理优势和完善的商品交易体系,汉正街是镶嵌在华中腹地上的一颗璀璨的市场明珠,过去的汉正街一直把握着武汉早期商业的命脉。

  汉正街

汉正街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商品流通领域统购统销,城乡居民对日用小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地出现凭票排队购物,有普遍的缺货现象。为了“更好地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场和方便群众”,1979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103名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打破国有和集体企业对商业的垄断。

汉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许批发销售后,1984年6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贸易中心,获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风向标”美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到广泛赞誉。它的发展还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到1988年底全市小商品市场已经发展到18个,并出现了一些像扬子街、清芬路等各具特色的小商品市场。

  汉正街

汉正街

回顾历史的发展,不难看出,1979年汉正街的开放,不单单是场地的开放,更是政策的开放、经济体制的开放。当其真正打开市场后,打造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一角,更是中国第一个技术市场,中国第一个放开蔬菜价格的城市,中国第一个兼并市场……

然而,进入新世纪的汉正街开始显露疲态,交易额从全国十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前三位降至第七位,市场地位直线下降。在经历过阵痛、调整、重构后,时下,顺应新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计,历经百年沧桑巨变,汉正街从汉派文化的发祥地,化身为世界级滨江中央服务区,集现代金融、高端商贸、高尚住宅及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拟成为武汉最具科技动感活力及时尚生活体验的示范区,向新时代迈进。

仍在汉正街打拼的王先生对汉正街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感情,“赶上政策的利好时期,市场里的商户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如果没有前辈们的打拼,汉正街的发展可能还会滞后好久。庆幸在时代浪潮的发展下,前辈们抓住机遇,有了发展的雏形,也有了如今恢弘的汉正街市场,相信未来它将进一步引领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 

武商、中商、汉商形成三足鼎立 本土百货逐鹿相争

如果给武汉近代商业史贴上标签,中心百货大楼是一面耀眼的红旗。作为武汉最老百货商场,中心百货大楼前身为中国国货公司武汉分公司,始建于1937年,由爱国实业界人士发起创立,是武汉市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被国内贸易部授于“中华老字号”。

  中国国货公司

中国国货公司武汉分公司

武汉国货公司以股东大会、董事会取代家族式经营,以聘用经理制代替掌柜管事制,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商业资本组合的股份制企业。以超前的商业模式,灵活多样的经营,丰富潮流的商品,迅速成为武汉商业典范,也奠定了武汉在全国商业水平和格局,甚至能与上海的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相提并论。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国货公司改组成为武汉中心百货商店,由一层楼扩建为三层楼,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百货商场。

  武汉中心百货商店

武汉中心百货商店

中心百货发展的风生水起之时,距离2公里的武汉市百货公司试验商店于1956年建起,这就是武汉商场的前身。1959年9月29日,经过改造后的中苏“友好商场”正式对外营业,以74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成为当时武汉最大的、档次最高的综合性百货商场。据了解,武汉友好商场是继北京百货大楼之后,新中国修建的第二座大型综合商场,也是新中国首批由当地人民政府投资兴建的国营商场之一。1966年友好商场更名为武汉商场,在完成第一次扩建后于1985年完成2亿元的销售业绩,引起巨大反响。1986年,武汉商场完成股份制改革,成为国内第一家由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个人资本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开创了全国大型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先河。

  中苏友好商场

  中苏友好商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汉口商业发展风风火火,而一江之隔的汉阳,中心逐渐转移到钟家村。1958年,汉商集团的前身——汉阳百货商店(时称三层楼)建店,1986年就扩建为12层楼的百货商场,跃升为与武商、中商等市属百货平起平坐的武汉商界“三甲”之一,以汉商、中商、武商三大本土百货巨头鼎力的局面形成。

“汉阳百货商场,服务三镇一方”的口号深入人心。199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成立武汉市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武汉市首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

  汉阳商场

  汉阳商场

武昌商业提档 中南商业大楼填补大型百货商场空白

“80年代,汉口有中心百货、武汉商场,汉阳有汉商,唯独武昌缺少这样一个角色。中南商业大楼填补了武昌大型商场的空白,开拓了一代人对物质生活的视野,很多人的衣服、床品、家电都是在那里置办。开业当天人山人海,都是被推着进去的,柜台都被挤垮。”回忆起当天开业场景,地产高管陈总至今都记忆犹新。

  汉阳商场

  据了解,1985年1月1日,中南商业大楼(中商集团创业基地)开业当天接待顾客近30万人次,销售额近百万元,创下当时武汉市零售商场日销售额的最高纪录。中南商业大楼一开业就成为武昌的商业地标,极大地带动了中南路及其周边的发展,以中南商业大楼以及旁边的外文书店为代表形成的中南商圈,是武昌最老牌的核心商圈。

  中南商业大楼

  中南商业大楼

百年商业老街:江汉路步行街现武汉最早夜市

“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这是民国初年的《汉口竹枝词·歆生路》中描绘当年江汉路的繁华景象。1906年“地皮大王”刘歆生“地皮大王”刘歆生从江汉路一带湖塘填起,逐渐填成江汉路后花楼至铁路外土路基,形成歆生路,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迅速成为汉口繁华商业街。1927年元旦,汉口英租界被收回,歆生路改名为江汉路。

  江汉路

  江汉路

作为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江汉路步行街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是老汉口最重要的商业交通要道,更是武汉商业繁华的见证者。上世纪60年代,江汉路迎来一轮大规模翻修,引进滋美食品厂、精益眼镜店、南京理发店、星火文具店等多个商家,门店逐渐增加,商品也越来越丰富。80年代中期,武汉最早的夜市在江汉路出现,曾被评为全国商业文明示范街。由于晚上经营不错,一些商家开始尝试租下步行街的门面,大白天也开门做生意。

家住汉口的王先生,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地道武汉人,在他印象中,江汉路商圈可以说是武汉最早的商圈,有江汉路步行街、民众乐园、中心百货三个“扛把子”,那时候很多人会从武昌、汉阳赶到这里逛街、购物、休闲、娱乐,熙来攘往,绝对的武汉商业中心。

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走向繁荣,武汉紧抓历史机遇,取得优异成绩。工业方面,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武”字头的一批重点企业的竣工投产,构成了武汉工业体系的核心;交通方面,汉丹铁路全线通车,成为横贯湖北省西北的大动脉,武汉长江大桥、江汉一桥等桥梁通车,三镇连为一体;酒店配套方面,武汉最高建筑晴川饭店建成,作为涉外饭店承担外事接待任务;商业方面汉正街、江汉路步行街得到进一步发展,武商、中商、汉商三足鼎立......

建国前,武汉是东方芝加哥,是比肩上海的全国重镇,1949年后的50多年间,武汉进一步延续了商业繁华,为下一个时代的发展准备好了舞台。

PS:赢商网综合整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