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之外的菊儿胡同:建筑改造后难觅商业机遇
编者按:
“胡同把北京这块大豆腐切成了很多小豆腐块。北京人就在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里活着。”作家汪曾祺曾在《古都旧梦——胡同》中这样描述胡同,也记录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一帧帧记忆。南锣鼓巷、烟袋斜街、方家胡同、菊儿胡同……北京的“胡同儿”像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串联起北京最平凡的市井生活。
“胡同儿”可以说是北京的商业发源地,每天一大早,推着流动售货车的小贩的“吆喝声”、“叫卖声”一次次唤醒着沉睡的北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儿”便被淹没在了车水马楼、人声鼎沸的大城市氛围中。而“胡同儿”也悄然变了样,一条条“网红商业街”似雨后春笋般衍生出来,那曾经最原始的“人间烟火味儿”也一点点成为了历史。当胡同遇见商业,究竟怎样结合才能碰撞出火花?赢商网特别策划《当胡同遇见商业》系列专题,带您走街串巷,感受商业与文化的交融。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相邻,属于东西走向,是“棋盘式”格局的其中一部分,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这里更具文化气息。随着时代变迁,这里已经不再有以前的显赫与沉重,几经改造后,历史沉淀下来的变成这里的建筑特色。
“菊儿胡同”的前世今生
菊儿胡同地区位于北京市二环路以内东城区西北部,鼓楼正东侧600-1100米处,整个街坊面积8.28公顷。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全长438米,宽6米,沥青路面。
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称菊儿胡同。民国后沿称。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后迁至东厂胡同。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据悉,后来的四十一号院的寺庙逐渐衰败,大殿、佛堂、厢房都被改成了住宅,变成了菊儿小区。后来,这里总共住进了24户,80多口人。
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城市发展迅猛期,大量人口聚集,发展需求未能通过城市规划得到合理的疏解与安排,大多“聚焦”在城市建成区的中心——旧城区。
专家分析指出,旧城居住区存在着严重的住房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口拥挤、住房困难;住房严重老化;生活设施落后与不足,居民存在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
因此,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工程担负起旧城改造和改善住房条件两方面的重担,也是北京市旧城改造的试点之一。
据资料显示,从1987年起,吴良镛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选择这里开始了新四合院危房改造的试验工程。到1994年末,在拆除的1.255公顷用地上共建成了两期共2万余㎡的面积、拥有13个新四合院院落建筑的建筑群。
自此,菊儿胡同开始焕发新生。
寻求商业与住宅的平衡点
因为吴良镛教授的改造工程,使得菊儿胡同一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吴良镛教授的采访报道中经常能够看到菊儿胡同的话题,虽然在国内大家没有过于推崇菊儿胡同的改造成果,但它在国外却广受好评。1992年,菊儿胡同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1993年又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
对菊儿胡同的改造,体现了吴良镛教授的人文精神,城市发展并非一味的进行房地产开发,如何做到合理规划布局,才是重中之重。这样的观念不仅仅适用于菊儿胡同这一个改造项目,更是对全北京胡同改造、规划的有益指导。
菊儿胡同与南锣鼓巷紧密相连,可以说是南锣鼓巷景点的一部分。但是笔者实地考察发现,浓厚的商业氛围多在南锣鼓巷中,走进菊儿胡同仿佛进入另一个新的环境。
朝东拐入菊儿胡同,首先看到的是童话风格的“猫小院”餐厅,这是以猫咪为主题的餐饮店,里面有多只不同品种的猫咪,爱猫人士来这里可以满足餐饮和“吸猫”的双重需求。在大众点评网上可以看到这家餐厅人气较高,评论基本都是亲子和年轻消费者,对于撸猫的热情大过餐饮本身。
这是菊儿胡同的代表商户之一。再往里走,多以居民小区为主,整体建筑层高较低,有酒店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招牌出现,往东直至胡同尽头有一家便民生活超市。胡同行人较少商业建筑稀少,住宅多于商户。
-小 结-
2014年曾有媒体报道,菊儿胡同的底层居所被私自拆改成了泰式酒吧、台湾餐厅等,但如今似乎难寻营业的痕迹。毋庸置疑,菊儿胡同的建筑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如果商业发展的代价是破坏菊儿胡同的建筑,那么就偏离了吴良镛教授改造的初衷,或许未来商业发展与住宅规划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参考资料:
【1】北京菊儿胡同改造案例分析,《城市社会学(第二版)》,顾朝林
【2】百度百科:菊儿胡同
【3】吴良镛:菊儿胡同在建筑界是“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