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突然“降温”?未来何去何从?
上周,地摊经济堪称“顶级流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30个城市跟进地摊经济松绑,大力鼓励发展,相关话题亦霸屏各大社交网站以及媒体头条。
但近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央视财经等媒体,却相继为正火爆的地摊经济“降温”,主要观点是地摊经济不适合所有城市蜂拥而上,而是要因城制宜,规范有序地发展:
·人民日报:《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
·央视新闻:《“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
·北京日报:《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财经评论员更是直抒胸臆:“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其认为“中国的一线城市,都是全球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和有机的特大经济体,地摊经济如果在一线城市重新蔓延,等于一夜回到几十年前。且不论城市交通管理等压力,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也非同小可。这与高质量发展也是相背离的。”
回到最初,地摊经济的突然火爆,在于其显著的创造就业效应。受到疫情影响,六稳和六保成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稳就业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根据成都市的公开数据,自3月出台政策允许商贩临时占道经营以来,截至5月21日,成都已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
成都城管帮助商贩规范摊位摆放
图片来源:成都市城管委
同时,有媒体梳理了过往涉及流动摊贩的相关政策,发现,每次给予流动摊贩政策空间时,国内失业率便明显下降:
·2009年,国务院发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允许个体工商户登记时不包括营业场所,自发布征求意见,到2011年正式发布,以及在2014、2016年两次调整,国内失业率从2009年的4.30%降至4.02%;
·2017年8月,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表示部分活动在依法情况下没有办理工商登记从事经营的,不属于无证无照经营。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失业率再次出现明显下降。
但从消费的角度,过往,地摊经济对社会零售额的提升并不明显,依据界面搜集统计,2009年国务院发布《个体工商户条例(征求意见稿)》时,社零当月同比增速上升,但在之后的2011年和2017年,政策发布后社零同比出现下滑。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同时,地摊经济亦带来了“B面”担忧:市容卫生、城市交通、产品质量等,这亦是上述文章认为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合发展地摊经济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也有网友认为,地摊经济并不等于脏乱差,只要规范有序摆摊,并不会影响高大上的城市形象,反而会让城市更具人情味和烟火味。
“从社会制度建设看,一线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城市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离不开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央视财经评论员在《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中写道。
挖掘居民支持或担忧的关注焦点,不难发现,关键在于地摊经济是否规范有序、不超出现代城市管理制度理念要求。
在这方面,广州此前公布的地摊经济相关政策,值得参考:
·坚持地摊经济的松绑前提,指导地摊经济往正规化方向发展: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不影响消防安全、不影响交通秩序、不污染城市环境以及不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允许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商家临时占道经济,降低产品假冒伪劣风险;
·适当延长夜间借道经营时长,助力夜经济发展;
·按区域为流动摊贩划分临时摆摊点和经营范围,让城市兼具人情味和市容形象。
从另一个角度,广州版的地摊经济政策,也为正在消费复苏的商场和线下品牌带来经营利好,将带动周末市集、商场夜市等商业玩法百花齐放。
“夜市”已成为线下商业的新人气发动机。去年,上海静安嘉里中心打造的限时步行街——“安义夜巷”,以浓郁的烟火气,通过限时市集和各种主题活动,实现氛围、业态、艺术文化和社群活动上的深度融合而一爆而红,被誉为“上海最洋气夜市”,迅速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也打响了行业口碑。
2019年安义夜巷活动现场人气爆棚
图片来源:中国美陈群
在地摊经济叠加夜经济双重效应下,上个周末举办了首届夜生活节的上海,被网友感叹为“全上海的人都在逛夜市”,除了安义夜巷外,BFC外滩枫泾、LCM置汇旭辉广场彩虹嗨市、豫园夜市等市集同样火爆,线下人头攒动的场景,更是让人感受到城市活力和商业的无限魅力。
正如网友所说,地摊经济并不等于脏乱差。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理念要求,既促进就业、 又能为提振消费增加场景的地摊经济,不失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地摊经济适用与否,背后体现的应该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而不是只单独评判地摊经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