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家滑雪场,只是看上去很美?
开在家门口的冬奥会,给全国民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冰雪运动普及课。目前,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已达3.46亿,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到2025年,中国冰雪运动产值预计达万亿元。
技术含量较高的速滑、跳台、花滑等项目,普通人可望不可即,则把注意力投向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的滑雪运动。
01、一项“烧钱”的运动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接待能力更强的滑雪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
随之而来的是,2021年,小红书上“滑雪教程”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00%,已经连续两年大幅增长。滑雪相关企业的数量同样剧增,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我国现存冰雪相关企业(关键词为滑雪、雪地、造雪、冰雪)共有2.15万家,其中2020年新增3632家,2021年新增3933家。
但被冬奥会“种草”滑雪的年轻人,会发现买一身滑雪装备,动辄需要几千、上万元。《2021滑雪圈层研究报告》的数据表明,滑雪人群中,将近一半的核心用户每年在滑雪上花费超过1万元。为了省钱,很多年轻人还学会了拼车、拼房。
解决完装备和交通住宿,雪票也是一大开销。目前,中国的雪票价格,要高于不少发达国家。以现在的热门滑雪地河北崇礼为例,一天的雪票和雪具租赁费,基本都超过千元,万龙、太舞、云顶等一线滑雪场,1日的雪票价格普遍都在500元以上。
对一项体育运动来说,这已经算很高的消费了,相比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大众体育运动,滑雪简直是体育界里的贵族。
在滑雪产业链比较完善的日本,普通滑雪场的1日劵雪票大多在4000-6000日元之间(约合230-330元人民币),最著名、优质的二世谷滑雪场,一天的全山通票价格为8100日元(约合445元人民币)。要知道,2021年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三倍多,其中巨大的差距肉眼可见。
那么,国内这些滑雪场是在趁着大家出国不便“割韭菜”吗?
02、开滑雪场日进斗金?不一定
乍一看,开滑雪场似乎是个稳赚不赔的选择。但实际上,在滑雪产业链尚不完善的中国,单靠卖雪票,雪场很难赚到钱。
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是中国最早的滑雪场之一,在2007年由香港新濠国际接手,新濠国际是澳门“赌王”何鸿燊之子何猷龙旗下的企业。新濠国际接手亚布力的三年间,成立了新濠中国度假村有限公司,相继并购了4家滑雪场,还一度在加拿大多伦多完成上市。
但好景不长,项目最终因为自身经济原因,被以1.16亿港元的价格转手给人大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他接手后,陆续投入数亿资金,但亚布力还是亏损不停,2018年1月还因土地被侵占闹出“毛振华控诉亚布力管委会”事件。
亚布力滑雪场的初级场地
滑雪场的客单价这么高,为什么还会连年亏损?
首先,开一家滑雪场的门槛很高,属于巨大的重资产投资。前期,滑雪场因自身的要求特殊,对选址的温度、场地的落差和面积大小都有要求,一系列审批也严格。在滑雪场内修建缆车和雪地大厅还需要建筑用地指标,这第一步,就已经把绝大多数人挡在门外了。
接下来,设备是一大成本。先从滑雪场的缆车说起,现在一般分为厢式高速缆车、吊椅缆车和魔毯这三种。以吉林的某滑雪场为例,其2022年将有三条厢式缆车运行,每条的造价都在7000-8000万元,同时还有4条吊椅缆车,每条造价3000-5000万元,再加上7条魔毯,1条拖牵,光是缆车这部分的成本就要花费4-5亿元。
同时,这些缆车都是有寿命的,顶多到20年,就必须全部更换。加之每年的人工成本、电力花费,仅缆车部分,雪场每年必须收回3000万,才能打平成本。
滑雪场的第二大成本,是造雪。由于中国很多城市冬季降雪有限,雪场必须使用“雪炮”造雪。一台雪炮的覆盖面积在4000-5000平,一家面积超过110万平方米的滑雪场需要额外准备将近150台雪炮,每台单价约10万元。
为获得造雪用的水源,还需要铺设管道到周边水库获得水资源,再通过每日高耗能的电能,通过雪炮将水转化为雾化冰晶,完成造雪。一个雪炮单次造雪的成本在30万元左右,150台雪炮齐开,光一次造雪就得耗费4000多万元,在雪季中,基本每隔7-10天,就需要开炮进行一次全面的造雪,一个雪季就是4-5亿的造雪成本。
第三部分,是人工。一家滑雪场一般需要配备雪地大厅、索道、雪道、餐饮、后勤、维护、医疗、酒店、文职,以及管理人员。比如,崇礼当地每年雪季持续150天,按一个大型雪场每年雇500名月工资3000元的临时工来算,每年光季节性临时工的开支就得750万。
以上三部分,还只是每年要花费的流动成本。雪场的成本还包括建设前期需要的场地租赁或购买、道路修建、水电网设施建设、酒店建设、周边配套服务、雪场每日维护、员工吃住、公共交通等其他硬件及软件投入。这样算下来,最后分摊到消费者身上人均一两千元的花费,也就不足为奇了。
03、如何丰满“冰雪梦”的现实?
资料显示,万龙滑雪场的老板是好利来的创始人之一兼前副总裁罗力,富龙滑雪场背后是做煤矿、铁矿、金矿和房地产的富龙集团,密苑云顶滑雪场背后是在马来西亚开赌场的云顶集团……没有足够的“家底”,很难支持一家滑雪场的经营。
值得注意的是,像阿勒泰、长白山这样的滑雪目的地,其他季节的游客也很多,全年游客能达到几百、上千万,滑雪场只是其产业中的一部分,所以能够通过其他季节来收回成本。但全国不都是这样的情况,因此很多滑雪场就有了第二条变现道路——住宅和商业地产。
好的滑雪开发商背后,往往是优秀的房地产开发商。比如现在崇礼的太舞、富龙、万龙、银河、云顶滑雪场周边,都有开发、销售民用楼盘和商业地产,希望通过卖房子或者收租金来弥补雪场收入的不足。
被滑雪盘活了的崇礼,以前地价不值钱,但随着滑雪场越开越多,冬奥会也使用这里的场地,周边设施逐渐完善,使这里的地产不断增值。从地产升值的角度来说,万一哪天不想开滑雪场了,卖给别人也能挣钱。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冰雪运动的普及和产业的成熟,滑雪产业的盈利模式也会更加多元化。现在成熟的滑雪场会提供滑雪课程的培训以及完善的滑雪小镇服务,一些有条件的滑雪场还会在非雪季开展越野山地自行车、丛林真人CS、山地高尔夫球场等项目,来保证自己的营收,和解决滑雪教练非雪季只能“躺平”的问题。
如今,冰雪赛道已先后涌入了万科、万达、融创、奥山、鲁能、世茂、复星、豫园等一众开发商。以融创为例,其目前已在全国布局了15家室内和室外滑雪场,将融创雪世界带到广州、无锡、昆明、成都、重庆等南方城市,打造滑雪学校、滑雪俱乐部等产品,并开始试水委托管理等轻资产模式。
而滑雪场能否成为开发商们的另一个增长点,还需要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在万亿风口下,即便是蹭上了冰雪产业的热度,新老玩家们仍需面对冰雪业务的重资产、季节性、回报周期长等难题。
现在国内滑雪场玩家的首要任务,应该趁着冬奥会带来的红利,积极创新经营发展模式,丰富产品业态,争取全季节经营,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意识,从而将更多的体验型消费者培养成稳定的滑雪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