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餐饮 > 正文

咖啡市场都卷成啥样了,李宁为啥也要卖咖啡?

赢商网 王菀
摘要:咖啡生意谁都想“插一脚”?

最近,关于李宁入局咖啡的消息引来了不小的关注。

工商信息显示,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在4月15日提出“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注册申请,国际分类为餐饮住宿,当前商标状态为“等待实质审查”。

运动服饰×咖啡,这个搭配颇为新鲜。咖啡赛道近两年异常火热,李宁为何也来“插一脚”?TA做咖啡又有何优势?

“宁咖啡”胜算几何?

4月30日,李宁在厦门的首家旗舰店在思明区中华城揭幕。在当天李宁官方微博的宣传图片中,首次出现了关于“宁咖啡”的身影。

该门店拥有3层、总面积超过2000平米的购物空间,除了李宁品牌下各式各样的产品,也开辟出了一块“宁咖啡”休闲区域

据消费者反馈,目前宁咖啡尚未对外销售,但在店内消费满499元,就可以凭借购物小票领取一杯现磨咖啡。涉及生椰拿铁、斑斓椰椰拿铁、南非燕麦拿铁、冰萃咖、美式咖啡等9款饮品。

李宁真的入局咖啡了吗?李宁方面回应表示,李宁公司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将会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而在此前,李宁也有过几次与咖啡的联动。

例如,今年3月,李宁与雀巢咖啡联合推出超有态度潮酷单品,系列由李宁设计定制“早有准备”态度潮流T恤和水杯包,雀巢则上线醇品黑咖潮酷限定咖啡礼盒。雀巢咖啡·李宁设计潮酷线下快闪店也同步开启,先后落地北京、重庆、西安、东莞等地。

再如,2020年8月,李宁与爱回收旗下爱分类爱回收、COSTA咖啡联合推出了咖啡渣为原料打造的“咖啡碳纤维”材质限定环保T恤

而根据李宁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截至2021年底,李宁共有7137家门店,其中李宁品牌为5935家、李宁YOUNG为1202家。光从李宁现有门店规模来看,宁咖啡似乎颇具想象空间。

而且,李宁门店选址逻辑与多数咖啡店类似,都在人流量较高的商场或街区,其咖啡业务初期获客问题可以得到较好地解决。

加之李宁多年来持续打造“国潮”品牌形象,沉淀下的消费客群都是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年轻消费者,这与咖啡的消费者群体存在一定的重合,因此宁咖啡业务的拓展拥有受众群体优势。

只不过,李宁做咖啡,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少。比如,咖啡品质、技术等是否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咖啡与自身品牌调性如何更好结合等等。

但就目前来看,宁咖啡的落地并非全国性铺开,而更像是李宁部分门店的增值服务,一方面拉升进店消费者的驻留时间,增加顾客粘性,另一方面,则赋能品牌将门店打造成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增加流量。

跨界卖咖啡,岂止李宁

其实整个咖啡赛道,已是参与者众多。

在李宁之前,中国邮政、同仁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传统企业也都纷纷跨界入局。

今年2月14日,中国邮政在厦门开出了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Post Coffee。门店售卖产品包括咖啡、茶饮、甜点及文创周边,咖啡茶饮售价在20元-40元不等。目前,邮局咖啡已经在厦门开设了两家门店,接下来还将继续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开店。

再往前追溯,2019年,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同仁堂依托旗下品牌“知嘛健康”,用咖啡这一品类打入年轻人的圈层。以“朋克养生”的草本咖啡为主打,知嘛健康目前在北京拥有7家门店,在上海拥有1家门店。

2018年,中石油成立昆仑好客咖啡,开始在旗下的昆仑好客便利店铺设现磨咖啡。一年后,中石化也推出了“易捷咖啡”,首店落户苏州加油站。至此,“两桶油”双双入局咖啡赛道

另外,还有一些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等,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咖啡饮品,就连便利店也都成为了咖啡的新阵地。

品牌扎堆跨界卖咖啡,无疑是相中了行业的巨大前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消费者突破3亿人次。中国咖啡市场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元

行业的景气,也换来了各路资本的真金白银:去年7月,精品咖啡连锁品牌M Stand完成超5亿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约40亿;今年3月,咖啡品牌Seesaw Coffee 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TIMS中国宣布获得1.945亿美元融资……

开店、融资、跨界,咖啡赛道新故事不断。国内咖啡市场的消费人群越来越多,消费场景和消费层次也随之变化,跨界而来的品牌们又该如何挖掘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

或许TA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玩转咖啡,找准咖啡市场的商业化发展逻辑和企业基因的结合点,才有可能在赛道上走得更远。

小结:

现在的咖啡赛道,可以说是“卷”得不行。咖啡已逐渐从“时髦饮品”转变为“日常饮品”,整个市场也逐渐步入品质化消费阶段。未来,行业或将呈现多玩家、多品类、多业态的竞争格局,要想在咖啡领域实现持续发展,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毕竟现在的消费者大多“三心二意”,唯有持续加码产品创新,持续迭代适应年轻新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新鲜感和消费粘性。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