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园」开街,看商业项目怎么做到未开先火
那些曾经代表着城市形象的步行街区,由于早期规划不合理、老城区逐渐空心化等问题,渐显颓势,成为近两年城市更新的重点热点。怎么改才能破除同质化,重新吸引人游逛与消费,成为运营方头疼的问题,从专业设计出发,叮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立面与门头改造
传统步行街的改造涉及到与多商户多业主的繁复沟通,很多投资者和管理商从成本、工期、时间等原因考虑,会直接跳过沟通过程,在立面改造上,采用统一主题风格、规格装饰的方式处理,这样的操作虽简单易行,但也因场景的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审美疲劳而难具持久竞争力。
在立面改造上,要想做到既兼顾设计整体性又满足商业差异化运营,我们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运营方可以请人对商户立面改造进行设计,难点在于要与每个商户进行沟通,但能够确保最后的统一效果;二是在大框架下让商户自行做特色改造,为了保证效果,这种方式需要最后进行统一审核,把每个商户的门头设计纳入全图中模拟效果,避免跟主要风格脱节。
街区尺度调整
街区的宽度、高度、长度大小及比例,影响游逛的舒适度,也决定着街区是否“聚人”。步行街长度随商业规模而定,没有具体的约束和规定,但如果长度过长的街区,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去缓解过长尺度带来的游逛疲惫感。
宽高比例从心理角度来看,宽高比小于1时,街区两侧建筑互相干扰,会让人产生一定的压抑感;宽高比等于1,产生内聚感, 安定但不压抑;宽高比等于2的时候,会产生内聚向心的感觉,且不至于排斥、离散;宽高比持续增大,则会失去空间围合感。因此街巷宽高比在1:1-1:1.5最为适宜。
步行街更新过程中,如果街区过宽,则可以通过外摆、景观小品等进行调整,如果街区过窄,则需要清除两侧多余的部分,尽可能扩大尺度,或是通过一些材料的修饰让空间的看起来更宽阔。
商业外摆区设计,建议为每个商户统一划定外摆范围,然后任其自身进行个性化的装饰,这样既保证了整体性又创造出差异化。
地面个性化铺装
进行特色的路面铺装不是街区改造的必要部分,但通过色彩、图案的添加,路面也可以作为美化街区景观的一部分,同时可以作为区分不同功能区的显著标识。
动线节点打造
一条笔直、单调的步行商业街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节点打造带来的视觉或互动体验,则会丰富游逛的层次感,同时起到聚集人流与引发自传播的效果。
步行街中的节点打造,围绕主题,可以做观赏性的景观小品,如水景、雕塑等,可以做互动性的场景,如互动性艺术装置、真人互动等,也可以做亭台座椅等休憩空间、舞台表演等活动空间,又或者放置一些水吧、餐饮店铺等。
需要注意的是,节点的打造需要多元形式的组合,做到移步易景、处处有惊喜,才能真正让人“留下来”并产生消费。
主题选择与业态规划
线上消费冲击下,步行街再做纯粹的零售已经没有竞争优势,通过主题性营造形成“景点+零售”的商业模式是一种更新思路,大唐不夜城、成都宽窄巷子、上海愚园路等都是成功改造的案例。
街区主题怎么选择,我们的建议是“因地制宜”,在地基因是其它项目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倍受消费者青睐的体验内容。一个最大限度展示城市商业文化和本土风情的地方,既能服务于来来往往的游客,又可以用持续的魅力吸引居民重游。
步行街业态规划上,一般是购物功能占40%,餐饮功能占30%,休闲娱乐功能占30%。基于大的环境背景,我们建议可以围绕街区主题适当增加休闲娱乐功能比例,通过体验性业态让更多年轻消费群体重返街区。
此外,街区主题和业态的定位,还可以根据商圈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例如商圈内商业都具备较为浓郁的主题氛围,那么商业街更新可以定位为时尚调性,做出差异化特质,与商圈其它商业互补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各业态间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灯光设计与夜经济
步行街的灯光照明既具有艺术装饰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又是提升街区夜经济的重要手段。步行街灯光设计大的原则:做到主次兼顾,重点突出,层次感强,亮暗分布合理,无眩光与光污染,创造出热烈活泼氛围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视觉导向性。
具体操作上,灯光可以结合建筑外墙结构的基础上,灵活布置,使得照明方式和形式更加多样化;街区部分满足基本功能性要求后,挑选照明设备的时候,可以选择具有装饰性的外型灯具。街区还可以结合灯光秀的形式进行展示,以此增添游览者的新奇感,或是借助声光电及互动体验技术,在街区中设置趣味性的参与活动来吸引客流。
此外,商业步行街照明设计应充分考虑安全隐患,由于商业街人流量较多,近人设备应选择低温、低压产品。
最后,传统步行街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文中讲到的点不足以应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方方面面问题,还需要聘请专业的策划、设计团队进行调研评估并提出可行方案。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行业交流,不作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