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策展式商业,得有点“海王”心态
作者/Luzi
编辑/佐夫Zoff Yu
最近几年到处都在说策展式商业,策展式零售,“策展式”概念就像之前的“艺术生活方式”一样都被玩坏了,太多的被滥用了。
这个时代给了商业很多种选择,但每当一个商业新物种的出现,都免不了在热捧和追随的不经意间坠入主流的同质化。
在这波策展式商业模式浪潮中,核心还是得运用好策展式思维持续地产生好的内容,使商业与人不只是买卖关系,而是能产生更深度的链接,让顾客在消费和认知的过过程中都能得到满足。
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究流行趋势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运用好策展式思维,在不变中应万变。
上海 LE LABO“屋里厢”
好的策展商业思维需要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善于包装和讲故事、提供需要的情绪。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好的商业IP人设,让你移不开目光。你明明知道他是为了营销你,你明明知道他是花言巧语,但你还是被他的观点击中了,不自觉的认可他,爱上他。
通过多年观察总结发现,策展思维的运用这件事真的很“海王”,人设的打造非常重要。
1.
要会立人设,善于包装自己
当海王不是想当就当。要善于塑造高级感,一定要洋气,不能土,只有让自己变得高级才能卖得更贵。
随着大家对审美和内容的需求,当代艺术被快速认知并且成为日常,艺术和策展开始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眼球。以前的休闲消费模式是在购物中心里吃个饭+看个电影,随着新型生活方式的产生,越来越多年轻人相约是喝杯咖啡+看个展or快闪和演出。
看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日常生活状态。如果你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看展】,会发现有超过231+万篇小红书笔记,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看展也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
而千篇一律的商业空间也亟须随着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而更新,把传统商业空间打造成美术馆、展览中心、秀场,由艺术加持的沉浸式展览、品牌快闪巧妙地以艺术之名展现内在价值,塑造品牌辨识度,力求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长于自媒体社交媒介的心世代,已逐渐成为新消费主力军,这类年轻人将个人情感表达与生活态度融入消费观念,更看重品牌的故事理念和设计审美,是的,他们“要肉体还要灵魂”。
以策展商业这一形式表达品牌更能有效地体现品牌的故事理念和设计审美,立好自己的人设,包装出自己。
上海巨鹿路 小着
2.
要很“会说话”,不停输出情绪价值
众所周知,海王最擅长的武器就是甜言蜜语、糖衣炮弹,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让你买单。
而人都是情绪的动物,所以有人说80%的购买是基于“感性的情绪”而不是“理性的逻辑”,策展商业思维也是围绕着“情绪营销”的,这一趋势包括沉浸式触达,通过多元场景、氛围、社交、活动来与消费者发生情感链接,用情绪、价值共鸣来打动消费者;要很有态度和腔调,通过新颖万变的策展方式来提供情绪、创意,让传播更有代入感、更容易。
往往策展形式是快闪的,短周期的,也会给人造成一种“饥饿”感,错过就不再有,便更想当下抢到,更能激发人的占有欲。商业策展思维就像海王一样吊着你,通过这些组合拳方式多重手段调动情绪,提供满满正向情绪,才会吸引人入局其中,不愿离去。
上海东平路 Aesop
3.
“多偶,四处留情,处处当暖男”
策展商业思维展现形式有单一品牌,也有展会似的组团。
单一类的主要需要品牌自身有足够的营销预算,有持续的内容制作能力以及足够大的发挥空间。比如观夏,以策展的形式每两个月定期更换“客厅”的主题来吸引大家到店里感受,用空间内容讲述自己的东方香气故事。
这考验的早就不是做传统商业的能力,而是对内容的感受力和判断,在眼花缭乱的内容里知道应该选择谁,但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能力做好这些,毕竟,海王是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海王有一片大森林。
上海淮海中路 LOOKNOW PARK
而策展商业思维是多元的,需要品牌差异化,多形式呈现才更丰满的,需要多个品牌,多种盈利模式,才能长久。
通过策展模式能部分转嫁成本,在你眼里不值钱的垃圾 ,其实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核心在于创造真正的价值,价值的衡量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测量指标。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通过策展场景的的营造,充分调动消费人群的积极性,内容才能传播得越广,带来的流量价值才越大,带来的流量转化、品牌IP价值对于整个商业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还可以减少商业运营的额外活动投入,持续性地保持热度。
策展式零售的盈利模式要多元化考虑,不能单纯地薅羊毛,让品牌方承担,或者让商业项目方投入:
①以商品销售为主的盈利模式
即策展式零售店主要通过销售自己或合作品牌的商品来获取收入,同时也可以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如咨询、培训、活动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单直接,易于控制成本和风险,但缺点是竞争压力大,需要不断更新商品和策展方案,以保持消费者的兴趣和忠诚度。
②以服务收费为主的盈利模式
策展式零售店主要通过提供专业的服务来获取收入,如设计、定制、维修、租赁等,同时也可以销售一些相关的商品。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消费者的黏性和满意度,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但缺点是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求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③以平台分成为主的盈利模式
策展式零售店主要通过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来获取收入,如联合其他品牌或个人入驻、提供展示空间或设备、分享流量或数据等,同时也可以从平台上销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扩大市场覆盖和影响力,实现多方共赢,但缺点是平台管理和运营复杂,需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烂大街的网红打卡展模式已不能满足现有人群的审美,现在都在努力出3.0版本,集合品牌装置、时尚活动、数字娱乐互动、声光电、餐饮等元素,吸引本地顾客前来消费打卡。
配合直播,做到一边玩一边买,网红展直播带货功能做基础收入保底,但这是个系统性工程,对团队组织能力和决策者的要求更大。
*左岸潇Her gallery网红展
策展式零售的盈利模式各有优劣,不能只是一次两次的“爆”,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定位、目标、资源和市场环境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目标感强
海王在选择猎物时往往目的性非常明确,只看效率,不讲感情。
策展思维需要精心挑选和展示商品,打造独特的消费体验,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策展品牌选择上也需要明确策展商业思维到底适合哪类品牌,才能使策展效果事半功倍。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发现更适合以下几类品牌:
①线上品牌
在还未有自己实体店的情况下希望进行线下尝试,低成本试错,通过策展的方式来做一个实体店DEMO,打磨团队,并且测试自己的线下逻辑是否成立。
举个例子,成都Labology自17年在淘宝上线以来积累了很多中古粉,在之前操盘的策展式零售空间Ohas联合举办了“旧事好耍”中古家具展后,也给了他们对市场的信心,这才有了后来宽窄巷子附近的线下门店。
Labology线下展览
②新锐品牌
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的新锐品牌来说,策展式零售可以为它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识它们。
同时,策展式零售也可以让新兴品牌与其他有相似风格或定位的品牌进行合作,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商品组合,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和曝光度。
新兴市场也可以通过策展式商业初入新市场试水跑数据,实现品牌转化,对于新兴品牌而言,品牌转化可以是销售,但更需要的是合作方、代理加盟商,亦或是流量,或者价值更高的品牌展示形象的建立。
我之前曾参与的法式生活艺术巡展,让初入中国的法国品牌有了抱团取暖,建立品牌标识形象的途径,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多年的延续,在各类商业项目中呈现。
③小众独立品品牌/主理人品牌
对于那些有特色但不太为大众所熟知的小众品牌来说,策展商业可以为它们找到一个合适的目标市场,让它们与消费者产生更深的情感连接。
通过策展式零售,小众品牌可以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故事和价值观,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个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忠实粉丝和口碑传播。
作为定位街头潮流的商场,自带“吸粉”特质,COSMO从开业以来搜索小红书笔记在5万+左右,热度讨论度都一直很高。
但是在业内,在成都,做招商的朋友们还是会互相测试看你认识COSMO,源野,或者THEBOX里面多少个品牌。
不得不说大多数品牌还是相对小众,策展商业思维确实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帮助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小众品牌急需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品牌愿意和“非标商业”走在一起。
⑤跨界创新品牌
对于那些想要尝试新领域或新产品的跨界品牌来说,策展式零售可以为它们提供一个测试市场反应和收集用户反馈的机会,让它们在较低的风险下进行创新和试水。
通过策展式零售,跨界品牌可以与其他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品牌进行搭配,形成一个有趣和有意义的购物场景,给消费者带来惊喜和新鲜感,形成流量的互补与对换。
策展式零售是一种适应当下消费趋势和市场变化的零售模式,它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品牌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消费者互动、与其他品牌合作、实现增长和创新的机会。
因此,策展式零售适合那些有创意、有个性、有故事、有潜力、有愿景的品牌。
5.
脸皮厚,锲而不舍还善于复盘
在空间上,初始建筑设计与规划及后期落地室内空间有很多的要求,如何合理布局分配空间区块及品牌选择与落位都是商业呈现效果的困难之处。
不过,做策展商业在保留空间气质的基础上,一定要预留最大的灵活度,要有留白;同样,在不影响场内气质的同时,一定要多尝试各种展演活动的举办,把问题提前暴露出来,也试试到底谁最会用这个空间。
策展商业思维的好处是可以不停尝试,有大片留白,留白具有更强的存在感和视觉冲击力;也为后续预留了大量的改良空间,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去挖掘,可随时根据相应的媒体信息,市场数据反馈,可以一直复盘,反思,调整。
策展商业绝对不在于开业爆的那一次,开业只是开始,更多要看后期的持续优化和运营,要保持空杯心态,永远离完美差一步。
6.
学会建立自己的“鱼塘”
策展商业在一场场策展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自己的私域,即使当场消费者更多地是拍照,社交传播,猎奇,没有当下的实际成交,但建立自己的流量鱼塘,积累同频受众客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社群概念讲起来容易,做成不易,是需要长期维护才能建立的。但一旦形成共识,它就是一种难得的势能,源源不断的为项目提供附加值。
这类人群大概率对同一风格品牌有兴趣,当你的鱼塘足够大时,在积累到这部分人群后,持续地推出同频类品牌,后续才能有更多成交转化的可能。
至此,“海王”大法炼成。
当然,“海王”是一种比喻,只是一种相对概念,目的是让项目保持活力,保持对好内容的敏锐。
比海王心态更重要的是什么?其实是知道自己最终需要什么。
策展也好,快闪也罢,非标如何如何,隐藏在这些打法和策略背后的,始终都有核心的观念在支撑着这些行为,选择谁,不选择谁,最终和谁站在一起,又和谁不能来往。
在海王“处处留情”的背后,其实内心目标感要更加明晰才行,大家通过不同的接触,调配,沟通于合作,最终更深入了解彼此,找到契合的合作伙伴、内容和品牌,然后再成为“纯爱战士”。
请注意,重点终究是“契合”,而非“优秀”;不要去追求完美,而是追求成为自己,做人如此,做项目也同样如此。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