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项目 > 其他类型 > 正文

生生不息,景德镇所幸拥有陶溪川

感性城市SCity
摘要:但凡你想创业,做点“生活方式”沾边的什么品牌和店,基本都离不开景德镇。

撰文/ Zoff

不开玩笑,大家似乎都在去景德镇的路上。

约了很久的某品牌主理人一直没约到,一问,最近在景德镇做一些陶器;受邀去看某集合店开业,员工指着一些器皿告诉我,他们如何在景德镇找到这些,然后又讲了一连串故事;甚至连我们团队某主要撰稿人,最近也在景德镇,为她的新茶馆找杯子。

坦白讲,从做商业开始,景德镇就是我听到的最多的城市名之一,相当有存在感;已经数不清听多少的品牌创始人、主理人、设计师、艺术家等等提到景德镇。

他们想来这边进货选货、来这边找手艺人、住一段时间、把工作室放在这里,或是开店。在品牌眼里,景德镇特别的存在,价值度不输一线城市。

但凡你想创业,做点“生活方式”沾边的什么品牌和店,基本都离不开景德镇。

可是这里于我而言是陌生的。我连江西都没去过,景德镇也一直存在我的幻想中,被无数个朋友描绘成这样文艺乌托邦式的样貌:“陶瓷产业的世界中心、艺术家设计师驻留的地方、关乎中式生活文化的集中,还有不少的建筑作品云云”。

终于有一个机会,来赶“春秋大集”,收获蛮多,不只是景德镇,还来了一个也常常被连带提起的地方,陶溪川。

陶溪川春秋大集

景德镇的陶溪川,有春秋大集,一年两次。

来了以后,才发现这件事组合在一起实属难得,虽然最直接的印象是陶溪川南门外的一排牛骨粉,吃完粉就可以开始逛;同样,景德镇是座不大的城市,打车来来回回,不过几块钱十几块钱,看起来也略显陈旧,但这一切都从到了陶溪川才感到不同。

从进门开始,其实能感觉到一种特别强烈的“学院气息”,就像校园一般,红色的砖瓦成了这里最强烈的背景板,质朴,简洁。此时天已渐暗,陶溪川的灯光又亮了起来,当你走在里面时,有种许久未曾感受到的安全感。

是的,这里不光感觉像一所学校,更具体的来说,像一所国际院校,至少此时此刻,它非常的“地球村”,有种难得的“抽离现实”:几十个国家,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人种,大家都努力的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交流,巨大的展览厅下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交流展,东南亚、欧美日韩的手艺人们也开始摆摊,国籍不同、语言不同、招呼的方式也千奇百怪,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来去认识对方,手艺,在这里成为了通用的语言。

这让看惯商业市集套路的我大受震撼。市集需要气氛,但这不能靠搭建和装饰,更需要的是差异化的货和品牌,而在春秋大集这里什么都有:在人群流动中,你能感受到不少摊主像是来参加Party的,带着自己的宠物和朋友,就来享受这个气氛,然后认识一些有意思的新伙伴...在这里,Soical比卖货好玩儿。

这里绝不会有什么“1688or拼多多“的白牌,也不是所谓大牌打折or平替,这些产品基本就是这位“景漂”自己做的,而且很可能你一生只能见到一次。

换句话说,它的文化性实验性要比传统商业市集强烈的多,像是留给品牌和从业者的“陶瓷行业Showroom”,相比买点什么回来,更有价值的是打开想法,认识这些独立品牌和手艺人。

在这里,有许多片段很打动人。

还有位摊主,一袭白衣,在摊位背后弹起了古琴,那一刻我感觉时间停滞了下来,他才应该是这里的主角,我们这些匆匆的路人只是背景板;而有的摊主直接在摊位上开起了茶摊,谁都可以来喝两杯聊两句。

你说这是市集吗?似乎没有人在乎卖出去多少,在场的每个人都很享受这种氛围,再加上春秋大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色系保持统一的花灯和装饰装置,处处流动着的行为快闪,异国他乡且有趣的手艺人...请允许我用这些大词来形容,因为现场的确更打动人,更鲜活,原来陶瓷文化可以这么多元和年轻,远比停留在博物馆里,展览馆里要有趣的多。

来了这,你才知道对陶瓷文化的理解狭隘了。

陶瓷是材料,是语言,你可以用它来做杯子喝茶、可以做成砖瓦成为建筑材料,但同样,它也能是画作、是灯光、是艺术装置,并且也可以是当代的潮流的年轻的,唯一的限制只是惯性的偏见...不过在这里,你可以破圈,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如何理解陶瓷。

陶溪川青年创意市集 陶溪川

而春秋市集所在的陶溪川,是一种更大的收获,更是景德镇的“城中之城”。

不光从指标上看这里是一座“城镇”:40万平方、7个厂区;当然,这里公共建筑,美术馆、仓库、工作室、酒店、课堂、街区和Mall,有高度统一的审美体系和材料风格。这里不只是学院感、曾经作为“景德镇宇宙陶瓷厂”的存在,充满着时间性,你能看到往日的沉淀和先锋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不是被生生造出来的“景”。

陶溪川创造了一种学院般的“庇护”。

是景德镇的,也是生长的,更是不断的实验向,先锋向的空间气质。而这也不仅仅停留在空间体验,这里所碰到的人充满可能,能消费的也有适合这群人的各种品牌:咖啡、Bistro、精酿酒馆、Brunch...说白了,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服务关乎陶瓷的创作者们,创造出不断流动着的生态系统:来往的有意思的人,流动的品牌和产品,所组成的真实产业气氛。

站在这里,不觉得是在一个三线城市。

不管是游客、交流人员、驻场人员,都不是特别的“本地”,让人想到阿那亚,如同一个飞地一般的存在。这种抽离感,这种时差、陶溪川是如何做到的?

这要聊到另一个看不见的“陶溪川”:一个从景德镇生长的,但又将所有的注意力用在“文化创造生态”上的陶溪川。

陶溪川美术馆

陶溪川大剧院

在这里,请允许我躲开“文创园区”这个词。

不得不说,这个词容易落入俗套,还不如回到“文化创造场域”的概念上。

因为它更接近这里的真实气氛。在一个场域内,不断有新的内容在在创造在引领,重要的是在时刻更新,这才是陶溪川吸引有种人的核心价值。

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这根本不是个商业问题,而是如何去造就这种产业共识,以及产业的相关生态出来——再具体一些,是让这个链条上的所有人相信这件事,包括手艺人,供应链工厂上的负责人、工人、各种活动举办方,投资者,各种品牌负责人,买手...要让大家在这里得到好处,相互认识和帮助,获取实实在在的行业资源,带着想法和资源而来,带着新的想法、合作方、供应链而归。

但是陶溪川做了这样一些事情,来去培育这个“文化创造与生长的土壤”。

首先是园区和机构的场所土壤。园区有大量的机构存在,不只是商业的,更多有文化艺术上的公共机构,承载着一种高地属性,让各种形式的“内容输出”:交流活动,展览展示,市集等,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空间载体。

空间之上,就是内容和活动流动的土壤。展览、市集、聚会、沙龙、论坛,作为创造者要不进行地域的流动,四处游走创作,但其实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流动,需要不断的获取新的想法。

为了服务创作者,创意人,这里有持续已久的各种“计划”:“我有手艺计划”,聚集KOL形成社群,最终孵化出各种艺术集市的品牌;还有“候鸟计划”,春秋大集集就是候鸟计划的一部分、并且为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驻留;当然,还有吸引各种人而来的“洄游计划”,提供创业的资本、渠道和配套支持,支持了2.2万+的青年和11万+的就业。

更重要的,还是创造一种“创作者”们的理想生活:“陶溪川为生活造”,这是一个为创作者量身定做的创新社区。

商业也好,机构也罢,本质都是为了服务,让一群创作者们在这里可以舒适的生活下去:有创造内容的场域,有融洽社交的氛围,有新的产品、想法在这里不断产生,后续的一切才能接连不断的跟进;包括商业内容、包括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品牌和产业资源。

人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产。而好的生活,永远是最真实的需求。

陶溪川举办过的市集 陶溪川

可能和外界想象的不同,这里不只是有关乎陶瓷技艺的教学和产业链,事实上,这里有许多的分享都关乎当下需求:如何去进行“品牌化?”,如何与现在的内容电商相融合,如何做品牌内容?如何做“直播带货”?2021年,这里孵化出的直播营业额,一年将近31亿元,入驻了3600商户。

他们所思考的维度,也同样和行业前沿在一个关注点上。

是的,陶溪川有种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这也是被刻在这里的场所精神。

坚持国际化和先锋的特性,从建筑设计,对外交流的频次,一直到各种微小的细节,让它正在成为景德镇链接世界陶瓷手艺文化的管道。

为何这么做?就是因为它并不像成为所谓一成不变的“陶瓷博物馆“;也没有想成为单纯的”文旅景区项目“;这些其实太容易,做做活动做做展就成,可难而正确的是在于要保持引领,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停滞不前。

只要有从这里生长出来的,持续的更新,陶溪川就永远拥有活力,永远有独特的吸引力,对于热爱陶瓷生活的所有人;更具体一些,就是再营造关乎陶瓷文化的生活方式,抑或是再寻找陶瓷产业化、品牌化的新方向,让这里不只是获取产业资源,做点货的产业园区,而是能成为新品牌出现和成长的地方。

说白了,假设你是一个“景漂”,毕业没多久来这里创业,只要有一点点启动资金,是可以用一两千的成本在这里找到工作室,慢慢学习陶瓷的各种工艺工序,一站式配齐所有的制瓷原材料,并且还能去公共窑烧制;然后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周末的陶溪川市集,再到春秋大集、找到真正喜欢自己的客人和合作者,也不断的和同行交流学习,一直到开店做品牌。

让所有小而有趣的个体,都能在这里放到无限大,找到最多的可能性。

陶溪川美术馆

一些更多的思考。

是什么在成就一个作品级的城市商业项目?大家会给到很多答案。

比如商业的开发商,是否有长期主义,是否有足够的平台资源、耐心去做好内容,去研究客群和品牌需求云云;再比如是更具体的“强人”,的确,核心操盘手个人的认知、审美、沟通能力,以及格局,都决定了一个项目的可能新与天花板等等。

但其实,这些都是“行业内”视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背景常常被忽略,就是这个商业项目与城市的内在关联:是否可以成为这座城市的“高光地”,或者说是城市名片,是看见这座城市的入口、激发城市活力的引擎?具备这样的条件的项目,一定是关联在地的、一定是吸引这座城市的年轻人的,一定有这座城市最好的内容和生活方式发生,更重要的,其实还是在于它是否在“引领整座城市”走向未来。

而线下商业到今天,走入到更高维的竞争阶段,高度的差异化和细分、国家的文化自信、对在地的追逐、对情感与记忆的追寻,新国货品牌的到来...不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还是需要真的去寻找。景德镇的瓷都历史无需置疑,曾经的中国手工业核心城市,更是主理人们避世和创作的“小城市”。

在当代,景德镇拥有的新价值,不只是陶瓷产业,而是与之相关的所有生活方式文化,美学/风格/主题,包括传统制瓷的那72道工序...都成了新品牌,新一代年轻人主理人取之不竭的“在地性”。

让创作有迹可循,也让自己走的更远。

所以,生长在景德镇的陶溪川,和我所见的任何文旅和商业都不一样。

这里是真诚的,不是掩饰的,更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这里似乎就应该做这样的事;并且陶溪川并没有在开发,在消耗景德镇,而是在去为这座城市努力创造着。

这不是硬件的问题,而是景德镇,这座城市太特殊了,无法复制的产业基底,没有第二个,并且有着自己特别完整的手艺文化生态,而这些,都被凝聚再陶溪川里。

而且陶溪川所透露出的各种表达,也带着强烈的公共性,做城市本该做的事,而非一个项目而已;它也有很具体的服务目标,为了这个时代对于陶瓷文化的诉求而生,基于景德镇,着眼国际与商业的前沿需求,但又能回归到手艺人日常的生活中去。

其实曾经,国内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容。

景德镇是有陶瓷,但还有多少的城市也曾有自己的手艺人,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和特产,但这些都在当代城市化的进程中消逝的太多,保留下来的都进了博物馆成为一种符号,或者被当成毫无生气的“非遗“,在让城市千篇一律的同时,其实也让商业和生活的表达如此同质化和无趣。

商业的终局可能就是这样吧,一种是向前看,走向当代,而同时依然不停的回望,要挖掘在地,寻找出可以继续生长的文化脉络。

陶溪川需要景德镇这样的地方,否则它不会如此不同,但更值得庆幸的是,景德镇有陶溪川。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