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艺术空间全新展厅落地陆家嘴中心 梅法钗《烬》系列个展启幕
松·艺术空间全新展厅启幕
2025年4月30日,松·艺术空间于上海陆家嘴中心L+Mall的全新展厅正式启幕,首展推出当代综合材料艺术家梅法钗的《烬》系列个展。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以3000平方米的纯白空间为舞台,呈现一场关于毁灭与重生的物质对话。展览核心聚焦于艺术家对故乡城隍庙火灾遗骸的再创作——焦黑木梁、炭粉画面、铁钉固定的建筑残骸等元素,被重构为一场“物质转生”的艺术仪式。
松·艺术空间作为上海豫园画廊旗下子品牌,致力于探索艺术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此次入驻陆家嘴中心L+Mall,标志着其首次将顶级学院派艺术引入高端商业空间,通过“艺术+商业”的沉浸式体验,为浦东都市人群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视觉冲击的文化现场。这一尝试不仅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的碰撞,也是上海豫园画廊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下的全新呈现。
梅法钗《烬》系列个展
松·艺术空间画廊
主理人团队及艺术家合影
开幕仪式剪彩
物质哲学的当代转译
梅法钗,1968年生于浙江台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校友,东京艺术大学博士。他始终致力于以炭、铁、木等基础材料重构东方物质诗学,是当代艺术“新学院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烬》《炭骨》系列被中国美术馆、东京艺术大学收藏,2025年《炭骨》个展即将登陆中国美术馆。
展览的核心作品《烬系列47》(2024)以三米高的炭化木柱与铁架交织而成,表面灼烧裂痕如时光刻刀,既记录着毁灭的瞬间,也承载着记忆的延续。策展人谢林与艺术家梅法钗的对话,揭示了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考:“炭是燃烧的终点,却成为艺术的起点。”梅法钗并未沉溺于庙宇焚毁的哀悼,而是从废墟中提炼出物质重生的可能。
在《烬系列39》(2022)与《烬系列40》(2024)前,谢林指向炭渣与丙烯混合形成的微妙肌理:“这些起伏并非刻意雕琢,而是材料自身的呼吸。”梅法钗的创作摒弃了传统艺术家主导的模式,转而赋予物质主体性。谢林将这种手法定义为“物质的转移”——通过空间重构,炭粉、焦木等残骸脱离原生语境,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新载体。例如《烬系列37》(2024)中,皎洁陶瓷人偶伫立于炭渣纹理之上,毁灭与纯净的对比直击人心;而《烬系列49》(2024)则以烧焦的木炭球体托举站立人形,隐喻人类文明在废墟中重生的坚韧。
梅法钗的创作根植于东方物质诗学。他收集城隍庙残骸时,视其为“承载数十年信仰的生命体”,通过铁钉固定、炭粉泼洒等手法,让物质在消逝与重组间完成叙事转译。正如谢林所言:“艺术家退居幕后,让材料自我言说。”这种对材料自主性的尊重,使《烬》系列超越了个人情感表达,升华为对文化记忆存续的哲学探讨。展览现场,铁锈的低语、炭渣凝结的星群、焦木裂痕中的光影流动,共同构建出一个悼念与希望并存的“物质剧场”。
开幕仪式上,谢林表示:“我们始终相信,艺术不仅是精英的独白,更是大众的共鸣。因此,本次展览特别设计了公共教育、艺术语言、艺术导览活动等,期待观众不仅能“观看”,更能‘参与’和‘对话’。让顶级艺术走进大众,是我们最核心的期盼。在陆家嘴中心做展览,就是我们全新的一次实践,我们尝试了‘沉浸式布展’‘动态观展路线’‘艺术与商业相结合’,最终呈现出今天这场兼具学术性与互动性的艺术实践。”
《烬系列47》
左:《烬系列38》, 右:《烬系列37》
持续以艺术赋能陆家嘴城市文化
松·艺术空间主理人也表达了对于艺术空间融合商业体的期待:“本次展览中对‘物质与人文’‘物质与情感’的深刻探索,承载着我们对艺术边界与可能性的共同追问。我始终相信艺术空间不仅是展示作品的场所,更是思想碰撞、情感共鸣的桥梁。未来,我们将联动陆家嘴商圈多方资源,以陆家嘴中心为起点之一,持续推动国内知名艺术家以及国际主流艺术家的艺术交流,发掘新兴力量,为浦东公众带来更多元的艺术体验。”
此次入驻陆家嘴中心L+Mall,松·艺术空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传递给陆家嘴的消费者,持续探索浦东城市在地性实践,不断拓展艺术项目形态。本次梅法钗个展《烬》,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当代炭木装置对话海派文脉,为浦东都市人群带来兼具学术深度与视觉冲击的艺术新体验。未来,松·艺术空间将更积极参与各地政府项目,携手各领域杰出品牌和跨文化创作者呈现与品牌精神契合的文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