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老牌国货“吃老本”?毛戈平用“东方美学”杀出重围
撰文|李佳蔓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全球化”美妆的“狂飙”,毛戈平的“东方美学”牌为何能打赢“本土保卫战”?
高端美妆的“中国方案”
其实,在我国美妆行业,大众品牌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凭借广泛的消费基础和亲民的价格,成为市场上的“常青树”。
而近年来高端美妆品牌却悄然崛起,以惊人的增速和强劲的市场表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格局。
数据显示,2023至2028年间,高端美妆品牌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预计将达到9.9%,显著高于同期大众美妆品牌的7.9%。
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美妆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更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市场规模来看,大众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市场规模达到3860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5650亿元。
但高端品牌的增长势头更为迅猛,从2018年的133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940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3110亿元。
这种“双轮驱动”的格局下,高端品牌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大众品牌,尤其是在2023年之后,高端品牌的增速回升明显,而大众品牌则趋于平稳。
我国美妆市场呈现“双轮驱动”格局(大众品牌主导份额,高端品牌增速领跑),而老牌国货毛戈平不仅没被海外高奢品牌淹没,反而凭借“创始人IP+东方美学”的差异化策略,在高端赛道跑出30%的年增速,甚至让迪奥、香奈儿等国际巨头感受到压力。
2024年,毛戈平彩妆市场份额达3.7%,超越MAC、芭比布朗等老牌玩家;护肤线中,奢华鱼子面膜年销超8亿元,成为高端护肤领域的“国货黑马”。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彩妆产品平均售价从2021年的148.8元涨至2024年的177.5元,高定价策略非但没劝退消费者,反而让毛利率常年维持在84%以上。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毛戈平市场定位首先用到STP理论,精准卡位“东方专业彩妆”空白带。
中国美妆市场长期存在“两极分化”,大众品牌靠性价比走量,高端市场被海外高奢品牌垄断(迪奥、香奈儿彩妆占比超30%)。
毛戈平的破局点在于重新定义“高端国货”,既非单纯复制海外品牌的奢华路线,也非低价平替,而是聚焦“东方美学+专业底妆”,打造“适合中国女性肤质与审美”的高端形象。
2024年,毛戈平彩妆业务占比62%(迪奥仅41%),护肤线占比36.8%,形成“彩妆+护肤”双轮驱动;其核心底妆系列(鱼子气垫、柔纱粉饼)单品零售额均破2亿元,验证了“大单品策略”的有效性。
兴证国际研报指出,毛戈平会员总数突破1900万,线下复购率30.3%,线上复购率24.1%,品牌黏性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得益于其“东方美学”的精准触达:从故宫联名香水到“奢华鱼子”系列,产品命名、包装设计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满足消费者对“文化认同”与“高端体验”的双重需求。
其二,用“专业背书+科技赋能”打破“国货=低端”偏见。
毛戈平的爆款逻辑,本质是将“创始人IP”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创始人毛戈平作为“中国化妆界泰斗”,曾为《武则天》等经典影视剧打造妆容,其个人专业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形成“毛戈平=专业底妆”的认知锚点。
其奢华鱼子多效安瓶精华液,采用IBPN专利提拉科技,搭配西伯利亚鲟鱼子精华,主打“肌底强韧”,单瓶售价超千元仍供不应求;再到奢华鱼子面膜,15分钟密集修护,萃取珍稀鱼子与人参精粹,2024年零售额超8亿元,成为护肤线“现金奶牛”。
尽管研发投入占比仅0.59%(远低于行业平均2%-3%),但毛戈平通过ODM模式与科丝美诗、莹特丽等全球头部代工厂合作,确保配方工艺达到国际水准;同时,其49项专利中包含2项发明专利(如“温水可卸眼线粉块”),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护城河。
渠道策略是线下“体验场”+线上“内容场”双线狙击。
在高端美妆“体验为王”的逻辑下,毛戈平的渠道布局堪称教科书级:一是线下,截至2024年底,全国专柜近400家,计划每年新增30家,重点布局“百货+购物中心”高端场景。
线下专柜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教育场”,BA(美容顾问)通过“试妆服务”将产品效果可视化,直接拉动复购(线下复购率30.3%远高于线上)。
另一边是线上,抖音彩妆香水类目榜单中,毛戈平曾登顶榜首,较2023年提升7名;天猫平台则通过“护肤+彩妆”双线发力跻身TOP20。其内容策略紧扣“东方美学”,从故宫联名新品发布到化妆教程短视频,持续强化品牌调性。
网友评论:“聊品牌的Zoe”曾点评:“毛戈平真是老牌国货里靠自媒体时代红利翻红的最佳案例,把创始人的IP用得很好。”
这印证了“IP+渠道”的协同效应。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鱼子面膜的“现金牛”遭遇困境?
根据波士顿矩阵,毛戈平的奢华鱼子面膜属于典型的“现金牛”业务:2024年零售额超8亿元,毛利率超84%,为品牌贡献稳定现金流。
但问题在于,过度依赖单一大单品可能削弱抗风险能力:一是研发短板,2025年上半年,毛戈平研发支出仅1525.7万元,占总营收0.59%,在国货TOP10品牌中垫底;49项专利中仅2项为发明专利,其余多为外观设计专利。
对比行业,华熙生物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31亿元,占营收10.22%,远超毛戈平;上美股份、贝泰妮等企业研发费用均破亿,形成技术壁垒。
用户反馈:尽管“帅出新天际NextLevel”网友认为“毛戈平多渠道扩张不错”,但也有声音质疑:“审美疲劳泛滥,用户新鲜感撑不过一季度,彩妆圈换口味太快了。”可以说若缺乏持续创新,大单品可能迅速被竞品替代。
现在看,增长策略则是从“IP营销”转到“研发驱动”的阵痛期。
毛戈平的崛起,本质是“自媒体时代红利+创始人IP”的双重加持。
但随着美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难以为继:2024年,毛戈平销售开支从14.12亿元飙升至19.04亿元,其中营销推广费用8.67亿元,同比猛增超55%;而同期研发费用仅3231万元,占营收0.83%。
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中国美妆市场规模将达5791.0亿元,消费者对“功效性”“安全性”的需求日益提升,研发能力将成为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毛戈平已意识到问题,其杭州研发中心预计2026年底竣工,并计划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以开发专有配方—但转型需要时间,短期内仍需依赖营销维持增长。
美妆行业的“中国范式”
毛戈平的成功,为国产美妆品牌提供了三条可复制的路径:
定位差异化:避开与海外品牌的正面竞争,聚焦“东方美学+专业底妆”,打造细分领域心智;
IP人格化:将创始人专业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通过内容营销(如化妆教程、联名款)持续输出品牌价值;
渠道精细化:线下重体验、线上重内容,形成“销售+教育”的闭环,提升用户黏性。
网友认可:“真的小菠萝”曾表示:“想看大董(表达了对毛戈平的关注)”,这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高度兴趣。
毛戈平的隐忧,也为行业敲响警钟:低研发投入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难以应对消费者对“功效性”的需求升级;高销售费用可能侵蚀利润,若营销效果下滑,业绩将直接受挫;过度依赖鱼子面膜等大单品,若市场偏好变化或竞品推出类似产品,增长可能停滞。
华西证券行业分析师刘文正认为,类比日本20世纪末经济起伏和全球市场竞争中,资生堂依托高端化+全球化的战略穿越经济周期,以技术研发、东方美学和国际化布局持续稳固其高端美妆领导地位,我们判断国内美妆市场也持续向高端化发展,而毛戈平品牌作为高端国货美妆的稀缺代表,有望在审美定价、专业彩妆、全球化拓展等方向上持续突破,成为国货高端彩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先锋。
可以说,高端美妆的“中国实验”才刚刚开始。
毛戈平的故事,本质是中国美妆品牌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从“低价平替”到“高端突围”的缩影。其30%的增速证明,国货完全有能力在高端赛道与海外品牌正面交锋;但0.59%的研发投入占比也提醒我们,没有技术壁垒的“高端化”,终究是空中楼阁。
未来,毛戈平能否平衡“营销与研发”“IP与产品”“增长与质量”的关系,将决定其能否从“网红品牌”进化为“长红品牌”。
而这,也是所有中国美妆企业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