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联动、16万新会员,融创非遗主题商业的“破圈”答卷
在国家文化自信战略深入实施与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的双重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正悄然突破传统的保护性框架,步入商业创新的聚光灯下。
2025年“十一”黄金周,融创商业交出了一份具有行业启示意义的答卷:其在全国22城联动推出的非遗主题创新活动,不仅实现了营业额同比提升10%、客流量增长11%的业绩,更吸引了超过16万家庭新增会员,会员消费占比攀升至32%。
百场亲子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1.2万余组家庭深度参与,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创造了超6000万总曝光,话题阅读量突破1500万大关。这一系列数据,标志着一种以文化体验为核心动力的商业新范式正逐步成型。
一、 从“保护”到“赋能”:非遗的商业价值升维
融创商业此次实践的深层意义,在于成功构建了一个“体验-消费-传播”的动态闭环模型。它彻底摒弃了过往非遗展示中常见的静态陈列与单向说教模式,转而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可感知、可互动、可消费的沉浸式场景之中。
这一模式的成功,精准呼应了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变迁。新一代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商品购买,他们更渴望获得情感共鸣、文化认同与社交价值。融创通过打造具有高互动性的非遗体验场景,如亲子手作、非遗巡游、主题市集等,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将商业空间从传统的交易场所,升维为连接情感与记忆的文化平台和社交目的地,从而实现了从吸引“流量”到沉淀“留量”的关键转变。
二、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非遗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非遗的商业化创新并非孤立事件,其背后有着坚实的政策基石与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支撑。作为已连续十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国家战略,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强调“生产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鼓励非遗进商圈、进景区,支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为商业体探索非遗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与红利窗口。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的确定性。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2024年中国非遗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4500亿元,并预计在2025年达到58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这清晰地表明,非遗正从一个文化保护范畴,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兴消费经济赛道,为商业地产的差异化运营和价值重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 全国项目差异化实践,诠释“一城一策”落地智慧
融创商业的成功,还体现在其能够结合各地文化特色与项目定位,进行非遗主题的差异化、精细化运营,形成了可复制的方法论雏形。
昆明融创滇池后海创新性地将“非遗文化”与“沉浸式夜游”相结合,打造“滇池夜月”水上夜游IP。通过融合民族舞蹈、拦门酒等互动体验,不仅创造了单日12.5万客流的历史峰值,更通过免费体验、积分兑换等会员权益创新,高效拉新超万名会员,实现了口碑与效益的双丰收,成为区域文旅融合的标杆。
西双版纳融创茂则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通过“助农市集”与“非遗演绎”双线并行(“双市齐开·三韵共鸣”),既展现了傣族象脚鼓、紧那罗舞等非遗的艺术魅力,又赋予了商业空间以社会价值。每日的巡游与篝火狂欢成为强有力的客流引擎,同时通过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进行内容裂变,实现了线上引流与线下体验的高效转化。
广州融创文旅城凸显了“政企联动”的放大效应。联合花都区文化馆,集结40余位非遗传承人,打造“岭南为幕,非遗为光”的文化季。凭借官方资源背书与精准的会员运营(如积分兑换非遗礼品、VR体验券),会员拉新完成率高达281%,消费占比达29%,证明了文化权威性与商业运营结合所能产生的强大号召力。
重庆融创茂探索了“轻资产、强内容”的运营路径。通过“非遗挑战地图”联动故宫角楼咖啡等知名品牌打造快闪,并结合纪录片、小红书攻略笔记等内容营销,以相对轻量的投入,构建了完整的“体验-消费-传播”闭环,为存量商业项目的文化赋能提供了低门槛、高效率的参考样本。
青岛影都与济南融创茂则分别从“影视级视觉盛宴”和“主题街区深度沉浸”的角度进行了探索。青岛的“光鼓舞大秀+英歌舞巡游”将非遗与影视IP结合,创造了品牌销售同比增长238.8%的佳绩;济南的“曲山艺海”街区通过非遗盲盒、吕剧快闪等创新形式,以及打造“非遗少年”短视频IP,成功在年轻群体中引爆话题,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业活化提供了新思路。
显然,融创商业的每一城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充分发挥在地文化和非遗文化,差异化和精细化并行,以创新体验打造美好的生活和消费场景。
四、 未来展望:文化体验赋能商业未来的核心逻辑
展望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化,对精神文化内涵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凸显。商业体之间的竞争,将超越单纯的位置、品牌组合,更多转向运营内容、文化底蕴与体验价值的竞争。
诚然,融创商业会继续深化和践行“文化体验”,将商业与文化有机融合,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和场景,加大文化运营,为消费者打造更多特色的无限快乐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