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CEO王守诚上任后首次访谈:永辉已经走出了危险期
作者|李小霞
去年9月24日,名创优品对外公布了一则消息,以近62亿元的价格收购永辉超市。平地惊雷,没人能看懂叶国富接手一颗烫手山芋的意义何在。
在不理解的声音中,永辉超市坚持着“胖东来”模式的调改路线。永辉超市的“胖改”在去年5月永辉超市董事长张轩松等人拜访于东来后,便已经落定。而以叶国富入局为计时的调改,正好在9月满一年。
与此同时,10月13日,永辉超市在广州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新品发布会。会上,王守诚以永辉新CEO的身份亮相。这位1991年出生、北大硕士毕业后就以管培生身份加入永辉的年轻人,最终填补了永辉空缺半年的CEO职位。
加入永辉8年,今年34岁的王守诚,从叶国富成立永辉调改小组以来,就以副组长的身份参与这场浩浩荡荡的调改行动中。
CEO的确立,像是一种信号,向外界传达出永辉的调改开始进入一种更为稳定的局面。而调改的数据,以及一系列自有品牌产品的发布,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状态。
据王守诚透露,永辉超市共有102家调改门店的顾客净推荐值(NPS)均值超过40%。永辉超市调改店客流平均增长80%,60%以上进入稳定期的调改门店盈利水平超越过去5年最高值。
过去一年,永辉在组织架构、供应链等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修整,在文化建设上不遗余力向胖东来靠近。而王守诚的言谈也总能看到于东来的身影,他经常说:善良、美好、爱。
就调改三年计划而言,王守诚称现在处于胖东来模式调改的初级阶段,永辉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吗?
近日,我们与永辉超市CEO王守诚聊了聊,这也是他担任CEO后的首次访谈。
(永辉超市CEO、全国调改负责人 王守诚)
以下为36氪与永辉超市CEO王守诚的对话(经编辑整理:)
“看见结果才相信”
36氪:关于走“胖东来”路线,一直很坚定吗?前期肯定也会有犹豫吧。
王守诚:如果有犹豫也是更早时候,2023年我们就接触过东来哥,可能想的还是自己去闯出一条道路。但去年5月份,公司看到了很多东西,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所以就坚定了胖东来模式调改。
叶总(叶国富,下同)对永辉调改的助力非常大,为永辉带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新鲜血液,像佘总(永辉超市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 佘咸平)就是叶总请来的。
36氪:永辉人最初对于调改也没有信心,后来是怎么找回来的?
王守诚:“看见结果才相信”,之前跟大家说调改目标,很多人会觉得不真实,但随着一家家门店完成调改,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客流、业绩,还是员工的收入和满意度,都跟以前不一样了。大家亲眼看到这些改变,自然就会觉得“真的找到方法了”,也就慢慢有了信任。
另一方面是人的影响和改变。不管是东来老师、我,还是其他在推动调改的永辉人,都在影响身边的人。比如去门店时,看到优秀的员工,我会主动拥抱他、跟他坐下来交流,帮他解决问题。他能感受到“公司真的在变”。
另外,以前永辉人比较含蓄,即便心里有想法也不会说。但东来哥说“爱一件事就要大胆讲出来”,现在我们都在主动聊怎么走品质路线、怎么利他、怎么成就他人、怎么让员工更热爱工作、更专业。当大家都围绕这些方向去交流,那种积极的氛围和共识就慢慢搭建起来了,大家自然愿意去相信调改的方向。
36氪:这一年来,除了文化,还有什么大的变化?
王守诚:总的来说,这一年半从文化到组织,再到供应链、运营端,都实现了彻底且成体系的改变。比如在运营端,运营标准、管理体系都做了调整。我们对员工的定位更清晰了,核心是要成就员工。
36氪:成立28个大区(现变成了26个)是这次组织调整中最正确的一个改变吗?
王守诚:作为全国性企业,永辉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平衡战略落地的速度和质量?当时的关键策略,就是把原来的15个省区,裂变成最初的28个大区。每个大区的规模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胖东来,这样就能让28个团队同步学习,学完后再在各自大区推进调改。
模式是,先由东来老师教学,再由全国调改组帮扶,最后大区自己学着调。目前28个大区基本都能独立完成调改了,要是每个大区一个月调1家店,就能有28家店,慢慢就兼顾了速度和质量。
其实一开始,前40家店主要靠全国调改组帮扶,加上东来老师的支持,我们花了半年多只调了41家店。但不能一直按这个速度,对永辉来说时间不等人。所以从满足全国性企业“快速且有质量推进调改”的需求来看,28个大区的设置非常重要。
36氪:之前省区有很大的权力,成立大区后,感觉像是在收权?
王守诚:这并不是绝对的。在营运端,我们是充分授权的,希望现在的 26 个大区能各自跑出来,成为像胖东来一样的企业。但在供应链端,我们确实做了集中化调整。核心逻辑是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区最擅长的是营运,在采购上并不专业,所以采购就交给全国层面的专业团队,由佘总带领;而营运团队学了一年多调改,专注把营运做好就行,在大区独立经营上我们也会给足支持。
从「要毛利」到考核「顾客满意度」和「商品动销率」
36氪:永辉过去走过很多弯路,内部也滋生了很多腐败,现在这些问题有被解决吗?
王守诚:永辉现在打击、治理腐败的态度很坚定,也建立了不少保障机制,比如之前佘总提到的名片印发规范,加上内部的一系列制度,能引导大家通过正确的方式提升个人价值和收益,不用去做红线外的事。
其实过去很多问题,根源在于企业的引导方向出了偏差。
我们很少看到胖东来出现腐败问题,核心就在于它的文化体系:一方面,员工犯错的成本很高,跨出道德、法律红线会严重影响个人价值;另一方面,企业里大家都真诚做事,那种氛围会让人不好意思走歪路。
以前跟供应商合作,常想的是“怎么压榨他、多扣点利润”,出发点全是“利己”。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不会跟你真诚合作,只会想着“今年能从永辉赚多少是多少,明年不一定怎样”,自然容易滋生腐败。
但如果我们换个思路,跟供应商说“我愿意成就你,你赚合理利润,我拿合理收益,我们长期一起成长”,那他一旦违规,失去的就是未来5年、10年的稳定收益,自然不会轻易犯错。
36氪:和过去比,永辉对采购、商品团队的要求和指标有何变化?
王守诚:过去公司对采购团队的核心考核指标是“毛利率”,但提升毛利是有难度的,要花精力调整商品结构、优化陈列,为了完成指标,他们很容易走捷径,只要提高后台收费就行。
这种模式下,采购团队的精力都放在催缴后台收入、要求加扣点上。时间久了,供应商被倒逼急了,就可能通过“给好处”的方式换取更低扣点或免费资源,腐败的根源和场景就这么产生了。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直接取消了不合理的“后台收入”,从根本上砍掉了可能犯错的场景,这类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
现在对采购和商品团队的考核,核心变成了顾客满意度和商品动销率。比如一款商品开发进来,会先跑3到6个月,看顾客的接受度怎么样,再根据数据评价团队。这就会驱动他们想办法开发“品质更好、价格更优”的商品,真正围绕商品品质做事,整个方向是往“美好”走的。
今天分享的永辉定制、品牌永辉,核心都是“互利共赢”的理念。只有抱着这个理念,才能吸引优秀的合作伙伴,一起把商品做好。
36氪:但永辉又要做到裸价直采?
王守诚:裸价直采的核心,是为了让行业成本更真实透明,但具体操作有供应链的专项规划,不会一刀切。能直采的商品就不绕一级、二级代理,但也不会强行要求所有商品都裸价直采。
36氪:裸价直采推行起来应该也没有那么顺利吧?
王守诚:肯定的。关键是要让供应商看到价值,而且决策要坚决。以低温奶为例,以前很多超市的低温奶区会站一排促销员,这些人都是厂家或代理商派的,成本很高,这些成本都会累加在商品上。我们要谈裸价直采,供应商肯定不答应,因为他们的成本里包含了促销员费用。
为了推进这件事,比如今年4、5月份,我们果断取消了全国近2万名促销员,先告诉所有合作伙伴“你们可以节省这笔费用”,先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再谈裸价,通过真诚地定价,最终惠及顾客。这个决定让我们自己先面临阵痛:当时我负责运营,很多没调改的店只有七八十名自有员工,却要接手三四十名促销员的工作,业务衔接、人力成本都面临巨大压力。
员工也会吐槽“原来有促销员帮忙,现在要自己扛”。但如果不这么坚决,供应商根本不会信。要是今天谈裸价、明天又要求配促销员,永远谈不成。
叶总当时非常果断,哪怕短期有成本压力、有内部挑战,也坚持推行。正是因为先让供应商省下了促销员的钱,他们才愿意坐下来谈裸价。
做自有品牌,要让合作伙伴赚到合理利润
36氪:现在市场上大家都在做自有品牌,永辉做好这件事的关键点在哪里?
王守诚:首先是开发理念,你要明确怎么给顾客创造独特价值,以及商品定位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借鉴了胖东来做自有品牌的成功理念和方法,同时发挥永辉自己的优势:规模效应。依托这个优势,我们能和生产加工厂做更深度的合作,实现“他有我优、他无我有”。
另外,自有品牌要做好,离不开两个“稳定”:品质稳定和供应稳定,而这都依赖合作伙伴。想让合作伙伴坚定配合,核心是让他们赚到合理利润。我们甚至会在他们做得好的时候,反哺部分利润,支持他们提升标准。如果合作伙伴一直亏钱,再严的管理机制,他们也可能偷工减料。
(永辉自有品牌橙汁)
36氪:以前永辉做自有品牌,没意识到这些?
王守诚:以前做自有品牌追求“快”,很快就开发出几百款,但速度快了,标准自然会放低。我们现在按胖东来的标准来,在验厂、巡厂等流程上都推行科学高效的管理,确保新永辉的新品质。
36氪:不把向供应商要毛利当主要目标,但叶国富提过永辉的核心目标是由亏转盈,怎么实现?
王守诚:我们不是不要利润,而是换了获取利润的方式。比如三文鱼、定制香蕉这类单品,我们不会追求30%-40%的高毛利率,而是靠“以量取利”,通过大销量来提升利润绝对值。另外,我们会帮合作方优化成本链路,能发现很多降本机会点。
而且永辉做自有品牌有个最大优势,就是规模优势。很多地域性超市老板给我说他们开发自有品牌难,因为生产方不愿为少量门店单独开生产线。
叶总一直说,我们要让永辉成为“不用会员费,却能给顾客输出不逊色于山姆的好品质商品”的企业,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一点。
36氪:永辉现在是不是过于依赖胖东来了,什么时候才会“去胖东来”?
王守诚:其实不存在“去胖东来”的说法,胖东来本质上是“美好理念”的代名词,它背后代表的是现在社会稀缺的东西,比如成就员工、培养员工健全的生命体。我们现在学的还只是基础,胖东来践行的是更科学、更先进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本身是有价值的,不需要“去掉”。
36氪:但永辉最终还是要独立奔跑。
王守诚:东来老师也希望我们独立,他帮扶这么多企业,更想看到有企业能像胖东来一样,对社会产生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也不想一直“蹭光”,而是想“追逐光、成为光,再照亮别人”,永辉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而且在所有学习胖东来的企业里,永辉是特殊的,我们在全国20多个省,以这么大的范围、这么彻底的程度推进改革,参与人数也多。
等我们理出自己的道路,对社会的价值本身就不一样。现在我们也在找自己的特色:比如结合胖东来的理念和山姆的战术,在人员机制、商品开发、组织搭建、文化建设上探索,目标是做出“永辉特色的美好商业模式”“永辉特色的品质零售模式”。我们很清楚,最终一定要走出属于永辉自己的路。
36氪:网上有声音说,调改后员工工资高了,但加班也变多了。
王守诚: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类问题确实是我目前最大的压力。我既要跟大家明确目标,又得接受当下的现状,在中间做很多平衡,一个个解决具体问题。我们没办法一下子跳到理想的高阶状态,尤其是永辉当前的情况,需要时间。
现在看 NPS(顾客净推荐值)很关键,它能反映顾客的整体评价是否更正向,有三个人去永辉,两个人说 “不错”,这就说明客流和未来趋势是向好的,而且我们的商品还没完全发力,随着供应链端的整体优化,商品的的表现力和带动力会进一步向好,商品、运营、服务形成正循环。
永辉已经度过危险期
36氪:感觉你的经历很像一部逆天改命的爽文。农村出身,北大毕业,年纪轻轻就坐上了上市公司CEO的位置。
王守诚:对我来说,做CEO是永辉对我的肯定,某种程度,我要为永辉未来的调改成果负责。
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始终没变,一直也很热爱永辉。不过现在压力确实更大了,因为需要更多去关注宏观层面的东西,比如供应链、人力、财务,以及怎么搭建整个体系以更好服务变革。
36氪:有想过为什么选你当CEO吗?
王守诚:这要问董事会(笑)。
36氪:你觉得呢?
王守诚:叶总过来以后,成立了领导小组,他担任组长,我任副组长。做副组长期间,除了负责营运、筹建这些板块,我也会辅助做一些其他工作,比如在人力、财务等方面做协同。经过这一年多的变革和调改,我对永辉的业务已经比较熟悉了,不管是业务实际情况,还是现阶段的状况都很了解。公司选择我做CEO,可能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36氪:永辉CEO最终还是选了个老永辉人,这点让外界挺意外的,因为之前传言,名创进入后,很多永辉人换成了名创的人。
王守诚:这个说法不对。其实名创优品过来的伙伴并不多,反而是叶总把平台打开后,面向整个行业广泛召集认同这个方向、志同道合的优秀伙伴加入。
36氪:感觉你也有融合剂的作用,融合老永辉与名创优品两边。
王守诚:不管永辉超市、名创优品,还是其他体系过来的伙伴也好,大家现在目标很一致,也能很好地融合。
36氪:现在永辉内部推行的“五色卡”,在永辉调改前你就有去牵头做,顺利吗?
王守诚:当时文化不够扎实。当你推一些管理动作时,没有文化作支撑很容易走偏。
现在比以前好太多,大家达成了共识,都知道我们是出于尊重、信任、认可、鼓励、帮助、成就,基于真诚、善良的价值观。这样我们再去谈事情就很简单了。
36氪:永辉以前的文化有哪些缺失?
王守诚:永辉文化的底层和胖东来是一样的,原来我们叫“融合共享成于至善”,核心逻辑就是向善和利他。但问题在于,企业快速拓展时,文化价值很容易被弱化,规模扩张和文化沉淀,本身就存在一定矛盾。
文化一旦稀释,就没法通过文化共识带来效率,也难以实现言行一致,最后文化可能就只是挂在墙上的口号了。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每次都讲文化,但这真的很重要,关键在于每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否和永辉的价值观、文化一致,需要从上到下都对齐这个行为标准。
其实过去一年多,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重新梳理像“五色卡”这样的标准管理体系、客服客诉体系、品控体系,这些体系自然就能理顺。原来没有文化作为根基,各项工作就像在土壤里长得歪三扭四;现在文化清晰了,我要做的就是基于文化,快速把公司各个条线的逻辑理清楚。
36氪:“理清楚”是一回事,“落地执行”是另一回事。
王守诚:这么多年来,永辉人沉淀了不错的品质。即便文化有所稀释,大家对大是大非、对什么是对与错、什么是真善美,其实都能分辨清楚,只是以前没有把这些明确讲出来、贯彻下去。“理清楚”是一回事,“落地执行”是另一回事,但永辉最强的就是执行力。
36氪:91年很年轻,但看你长了一些白发,压力应该挺大的,调改过程中是不是常有崩溃的时刻?
王守诚:崩溃倒没有,但挑战确实很多。永辉有不少差异化的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借助大家的智慧,自己思考着去解决实际问题。
36氪:调改到现在这个节点,永辉算度过了危险期吗?
王守诚:现在都是按照计划在走,大规模的闭店已经结束了,永辉完成第一个调改周期,也度过了危险期。未来也可能会对一些不合适的点位做修整,将来很长时间都会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结束。
永辉调改就是不断过关斩将地往前去走。在此之前,闭店达到最高峰,今年第三季度闭店过了最后一个高峰点,对团队来说,既要花很多精力在闭店上,又要花很多精力在调改上。过了那个高峰以后,我们可以用更长的时间把店调得更精致一些,整个团队会慢慢进入一个轻松、稳定、有序的状态,用三到五年进入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