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超市/大卖场 > 正文

山姆扩张越风光,护城河就越薄弱

读懂财经
摘要:掉进“规模陷阱”

读懂消费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我对山姆掏心掏肺,山姆对我精打细算。”

消费者的吐槽,撕开了山姆风光背后的裂痕。

业绩上,山姆如日中天。2024年,山姆中国的全渠道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有媒体预测,山姆过去3年销售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

但风光无限的另一面是,山姆今年遭遇了多次舆论危机,质量下降、背刺中产的质疑不绝于耳。

舆论背后,暴露了山姆的选品和品控,都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有媒体报道,山姆自有品牌占比从2023年的68%下降到2025年的43%。

其实不看数据,消费者也能感知到,低糖蛋黄酥、米布丁、太阳饼等有口皆碑的爆款商品隐退,盼盼、卫龙等小卖部品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山姆这家中产俱乐部中。

产品结构调整也引发了品控问题,10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已经为山姆开出两则行政处罚决定书。被罚竟然发生在了以品质著称的山姆身上。

选品、品控出问题,是因为山姆掉进了规模陷阱。

近5年,山姆中国门店数量翻了1倍,几乎赶上了过去20年的开店数量。在零售行业,规模与品质总是互为掣肘,高速扩张和精益品质,很难两全。

而山姆逆势增长的本质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依靠品控建立了垄断式的信任壁垒。

这种信任溢价,培养了消费者“闭眼买”的心智,为山姆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国内已有8家山姆店单店年销售额达到36.7亿元,几乎是传统商超单店年销售额的7-12倍。

一旦因为规模扩张导致品控下降,进而让信任壁垒出现裂痕,山姆怕是得不偿失。

/ 01 /

选品“沃尔玛化”

曾经,“抢到茅台是人生赢家”、“去山姆购物是生活仪式”。

如今,飞茅价格跌跌不休,山姆也有了人设崩塌的迹象。

消费者对山姆的信任感,来源于清晰健康的配料表、不错的质价比,还有来自全球选品的新鲜感。

但今年山姆密集出现的品控争议,暴露了这家巨头在选品策略和品控上,都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选品。7月份,一则“山姆下架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的话题以1.5亿阅读量冲上热搜榜首。

热搜背后反映的是山姆选品结构的变化。按照自媒体“每日人物”的报道,山姆自有品牌MM(Member’s Mark,山姆自有品牌)的占比从2023年的68%下降到2025年的43%。

品类结构的变化也和消费感知如出一辙:

很多有口皆碑的爆款商品在山姆的货架上悄然隐退:低糖蛋黄酥、米布丁、太阳饼、杨枝甘露。有媒体统计,近几年,山姆下架了约200款独家爆品。

顶替爆款产品的是,盼盼、徐福记、卫龙等「大路货」。作为中产俱乐部的山姆,也有了街边小卖部的品牌。

舆论压力下,虽然有些大众品牌已经被下架。但山姆国产化、大众化的品类趋势不会变。

不仅是品类结构降级,即使是山姆自有品牌也出现了质量降级。有网友晒出,同样是标价36.8元的MM有机大豆,去年买的黄豆1级质量,标明非转基因,今年变成了3级。

品类调整、质量降级往往容易引发商品问题。山姆也不例外。今年10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两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揭开了山姆的品控问题。

一则是,山姆销售的FILA牌滑板车因“用于包装或玩具中的塑料袋或塑料薄膜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被判定为不合格。

另一则是,山姆销售的兰精天丝儿童被三件套。该产品在抽检中被发现“印花面料耐摩擦色牢度”不合格。

下架独特又颇受好评的爆款,费心上架一些看似寻常却不讨好的商品,眼见着商品质量下滑——正如日中天的山姆,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 02 /

掉进规模陷阱

1996年,国内第一家山姆店进驻深圳。那时会员年费是150元,有人算过,一年买够3000元刚回本。而1996年,深圳人均GDP是2.25万元,许多人的月收入或许到不了1800元。

这组数据展示了一个热知识,山姆做的是小众(中产)人的生意。山姆的小众路线坚持了20年,一直到2016年,山姆一共开出门店14家,年均增速不到1家。

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电商对大卖场的冲击日益明显,永辉、沃尔玛、大润发无一幸免。

沃尔玛中国门店从2020财年的412家减少到2024财年的296家。作为上市公司,投资人对沃尔玛有业绩要求,母公司疲态尽显,山姆必须撑起门面。

也是在2019年,另一家会员制仓储超市巨头Costco进驻上海,因为客流量太大,供不应求,霸榜多天热搜。

身担增长重任,又遇外敌来袭,山姆唯有快速扩张。

随后的5年里,山姆门店数量翻了1倍,从28家店增长到56家店,相应暴增的是会员数量,山姆在中国的会员从300万涨至900万。

在零售行业,规模与品质总是互为掣肘,高速扩张和精益品质,很难两全。

因为高速扩张,山姆供应链出了问题,从服务300万会员到服务900万会员,产能要提升一个数量级,压力就传导到了供应商那里。

而根据业内人士所说,很多小而美的优质供应链要赶上山姆的扩张并不容易,即使立刻建厂房、买设备,企业们实际投入生产也需要一到两年的周期。

不少过往的供应商因此被淘汰,而被吐槽的「大众化」品牌们,因为规模大、产能强有了进驻山姆的机会。

同时也是因为规模扩的太快,人的精力被分散,新供应链的审核反而宽松了。《超市周刊》曾有报道,进入扩张期后,山姆供应商审核周期从90天压缩到45天,冷库抽检频次减半。

自营商品也有难解决的痛点,扩张带来的产品需求量急剧增长,但优质农产品不是不限量的,所以也就出现了上文中提到自营大豆从一级变成了三级。

供应链跟不上是品控下降的重要推手,但又不是唯一原因。

高速扩张后,山姆已经逐渐下沉到县级市如昆山、晋江和张家港。非高线城市显然难有高线城市的消费能力。

根据《零售圈》报道,山姆这五年,门店数量翻了一倍,但三线城市客单价仅为一线的61%,运营成本反而高了15%。

考虑到,非高线城市的消费水平,以及自身的财务压力,多少也让山姆去选择“引入规模化后,成本更低的大众品牌”。

差异化变小,并不利于山姆的长期发展。

/ 03 /

信任壁垒出现裂痕

山姆在中国的崛起多少有些反常识。

在大部分用户连运费都不舍得掏的消费理念下,却有900万用户为山姆交260元起步的会员年费,只为买一个购物资格。

这种多少有点与国情不符的操作,却让山姆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24年,靠50多家门店,山姆在中国的营收超过1000亿。

作为对比,2024年,永辉超市的营收是676亿元,高鑫零售2025财年的营收是715亿元。而二者在去年拥有的门店数量,分别是775家和505家。

山姆在中国的逆势增长,本质上是靠的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建立垄断式的信任壁垒。

山姆的商业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而是“信任交付”。这种信任的构建,依赖于“严选”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闭眼买”的体验。

这种信任溢价,为山姆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8家山姆门店单店年销售额达到36.7亿元,几乎是传统商超单店年销售额的7-12倍。

这也让山姆过去靠信任,走出了普通超市的规模与成本之争。

但伴随着高速扩张,山姆本身的信任壁垒也在降低。

一个商业模式一旦涉及到信任壁垒和服务体验,就极为容易在扩张中变形。

如随着扩张加速、新品周期缩短,市场关对山姆“选品标准是否依旧严苛”、“商品品质能否保持如初”的争议逐渐显现,监管罚单也正在印证山姆质量下降的事实。

而胖东来的成功,恰恰就建立在胖东来“河南限定”的事业版图上。

除了规模扩张与品控质量(山姆的信任来源)在商业逻辑上相悖。国内的市场特征,也没有山姆规模大扩张的土壤。

与海外“梭子型”社会结构,中产占大头不同,国内市场环境还是以大众用户居多,为山姆支付信任溢价的用户相对较少。

与其在追逐规模化的过程中丢掉差异化,不如靠品质把信任壁垒做到极致。毕竟,跑的远比跑得快重要,山姆卖的也从来不是商品,而是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