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服饰皮革 > 正文

“小雏菊”Mardi Mercredi大规模闭店,韩流还好吗?

赢商网 王菀
摘要:流量红利难长久

如今的一线、新一线城市热门商圈及项目,似乎陷入了一场“韩流潮牌攻防战”——一边是城市标杆项目仍在密集引入韩国新锐时尚品牌;另一边,曾凭「小雏菊」和「腊肠狗」全网爆火的Mardi Mercredi,正悄然从这些黄金点位撤离。

三年高光戛然而止

作为华南潮流商业地标,深圳万象天地汇聚着众多潮流品牌与概念店。

2023年,Mardi在深圳万象天地以快闪店验证客流后,顺利拿下项目B1层核心铺位。然而近期,该位置已被同为韩系人气品牌的emis取代——后者凭借帽饰类产品崭露头角,结束快闪后即将在此开出正式门店。

Mardi从深圳万象天地店撤场并非孤例。从9月开始,Mardi在杭州、青岛、沈阳、南京等城市的门店便陆续进入清仓甩货闭店状态,社交媒体上也流传着Mardi或将退出中国市场的猜测。

对此,Mardi品牌中国代理商曼多亚(上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MANTOVA)回应称,目前的撤柜主要是因为部分店铺经营调整,集团已推出更多新的品牌,比如Raive和Rest&Recreation,之后也会把更多的集团资源投入到新品牌的建设中。

Mardi创立于2018年,是兼具法式风情与简约趣味的韩国设计师品牌,凭借小雏菊与腊肠狗两大标志性印花深入人心。

2022年,品牌通过线上渠道进入中国内地;2023年,线下首店在上海前滩太古里开业,由此开启线下布局,同年品牌还在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开出中国首家旗舰店。

之后,品牌几乎是以平均一个月开出一家新店的节奏,快速布局杭州、深圳、成都、北京等一二线城市,高峰期门店数量超过30家。

在快速扩张的同时,Mardi也通过频繁的快闪与联名活动维持热度。然而,火爆的背后是仿冒品的泛滥,甚至出现仿冒品牌开设线下门店“鱼目混珠”的现象。为此,代理商曼多亚曾在2024年底发表声明,强调其为中国大陆唯一正品运营商。

就目前来看,Mardi淡出线下渠道已成定局。至于线上方面,Mardi品牌小程序官方商场已发布停止运营公告,称将于10月31日正式停止运营,会员等级、积分等权益将迁移至其他合作品牌继续使用。但其他线上销售渠道仍在正常运营。

冰火两重天

就在Mardi悄然退场的同时,其代理商旗下的另外两个韩系品牌Rest&Recreation和RAIVE,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势头。

2022年创立的Rest&Recreation,立足中性休闲的设计风格,2024年在上海愚园路打造中国内地首个品牌快闪店。今年4月,品牌登陆杭州万象城开出中国内地首店,随后迅速进驻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南区及上海GATE M西岸梦中心开出两家城市首店。其中,三里屯店为独栋四层,不仅卖衣服、彩妆,还设有咖啡吧、杂志阅读区。目前,Rest&Recreation已经在全国10座城市开出了11家门店。

以复古休闲为基调的RAIVE,2022年才开出韩国线下首店,去年将中国首店选址杭州湖滨银泰in77。今年更是加速开店,目前已在国内拥有8家门店,分别进驻杭州湖滨银泰in77、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深圳万象天地、宁波阪急、成都太古里、南京德基广场、上海新天地时尚、西安万象城。

不仅如此,更有大批韩国潮牌扎堆进入中国市场掘金:

例如前文提到的emis,在完成上海、深圳、成都等多地快闪试水后,已于上海淮海中路、杭州湖滨银泰in77开出正式门店,成都太古里店、深圳万象天地店也即将开幕。

“芭蕾雨靴”网红Rockfish Weatherwear今年2月正式入华。起初是以快闪店传递品牌形象,成功收获良好的市场反响。两个月前,品牌在深圳万象天地开出全国首店;近日,还在上海丰盛里开出大陆首家旗舰店。目前品牌已经落地6家门店。

当然,还有Mmlg、GRVRGROVE、Piv'vee、Connect X、ADER ERRO等更多韩国品牌在国内迸发。就连韩国知名时尚平台Musinsa,也携手自营品牌Musinsa Standard加速入华,并定下2030年开出超100家门店的目标。

从新锐时尚品牌到设计师品牌乃至时尚平台,这些韩潮品牌不约而同地锁定国内消费力最强城市,落子万象系、太古里、德基广场等“年轻高消费引力场”。其背后逻辑在于,这些商业体所聚集的客群,与韩流品牌的目标消费者高度契合。

热潮之下,暗流涌动

如今火起来的这一批韩国品牌,大多踩着“明星同款”的跳板进入中国市场,这种模式的确能带来短期红利。当“小众”标签因大规模扩张和明星营销褪去,如何保持持续吸引力便成了成为这些韩牌与商业地产共同面临的考题。

一方面,这些品牌从价格定位到门店选址布局都高度趋同,“一家商场多个韩流品牌同台竞技”已是常态,品牌的独特魅力逐渐削弱。另一方面,设计创新与文化叙事的乏力,也让部分品牌陷入“快时尚”式的运营陷阱,难以满足商业地产对“长期价值伙伴”的需求。

Mardi的退场也好,其他新韩牌的兴起也罢,并非简单的“韩流潮起潮落”,而是中国商业地产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后,品牌与项目“双向适配能力”的集中检验。能够留下来的,是那些读懂商场从“流量收割”转向“价值沉淀”需求的品牌;而被淘汰的,往往是未能跟上商业地产对“长期共生伙伴”标准升级的一方。

未来,韩牌进出的动态仍会继续,但驱动这一切的底层逻辑不会改变:唯有真正理解并响应中国消费者与商业空间的核心需求,才能在这场高强度的竞合中站稳脚跟。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