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万之争到华万之争 希望这是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万科不是个普通的上市公司。不仅因为它是全国甚至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更因为它是从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诞生成长起来的标杆企业。这些年来,万科以及万科管理层主要成员,举手投足都备受关注,概与此有关。围绕万科第一大股东易主事件,当然会登上多数媒体的封面。
我曾经说过,万科是我国企业界尤其是资本界的一朵奇葩——是指这个词的本义,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因而值得备加珍惜。
万科是最早的一批房地产企业,它经历了房地产市场化以来的所有周期,包括行业自身运转周期和政策调控制造的周期。20多年来,多少地产商然焉崛起,又忽焉消失;有些地产商做到了年销售额数百亿,但公司仍是典型的家族治理结构。
万科并非没有失误没有弯路,但公平地说,它能牢牢占据房地产行业老大的位置,绝不是靠一两年的侥幸就可以做到的。万科是最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地产商(之一),它对强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培养,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对市场机会的捕捉,对重大风险的规避,对纵深的开挖和宽度的拓展,综合来看尚无其右者。
无须讳言,万科的今天,主要归功于王石郁亮。从这个意义说,我们理应对这样的企业家表达敬意,如果一家企业的掌舵人,(自费)出去登山和游学了,公司仍然运转自如,难道不正是公司治理制度良好的证明吗?
有人说,过去20年,华润作为第一大股东,被万科管理层架空。这是对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有意曲解。并非所有大股东都必须直接参与公司运营管理。君不见,不少著名跨国公司是以家族信托形式持有多数股份,却运行良好。而华润作为大股东,也一直派有董事参与公司重大决策,并无大权旁落之谓。
我写下这些话,是因为,每当万科有大事发生,总是有那么多的舆论拿王石郁亮(其实是王石)的私生活来炒作,借此妖魔化万科。移动互联时代,多少自媒体正是凭藉耸人听闻的阴谋论、夸张的揣测和民粹化的断论,收获了所谓的10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宝万之争,今年3月以来的华万之争,亦不例外。
令人欣喜的是,万科股权的纷争,迄今为止,基本没有超越市场规则的范畴。
我承认,看到宝能系跃居万科第一大股东的位置,我没有掩饰自己的震惊与失望,以我对宝能地产、前海人寿有限信息的了解,二者之间存在公司治理制度、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的重大不兼容。王石最初对宝能系的喊话,措辞、时机或可商榷,但其对商业伦理的呼吁,并无不当。
就宝万之争而言,虽然舆论不乏恶意的猜测(包括各种阴谋论),但整体来看,只要宝能系的资金来源和投向是合法合规的(保监部门作了尽职调查),它获得第一大股东之位就无可厚非。万科管理层虽然情感上不接受,但应对之策也必须法理层面展开。
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知晓,万科早前就寻求过华润的“帮助”,可惜机会流失。随后,万科又与过多家潜在交易对象进行了谈判,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寻找能够替代宝能系的第一大股东。深铁就是这样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这次轮到华润不悦了。在此前的文章里,我指出了华润的“突然醒来”,试图夺回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华润在政经领域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如果它要动用丰沛的行政资源予以压制,恐怕万科没有招架之力。
我们注意到,从3月、6月的两次万科董事会后的行动来看,华润是试图在合规程序方面寻找万科管理层的破绽。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因为,如果能在程序上延缓甚至阻截万科深铁重组预案的推进,华润就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赢得了时间。也因此,虽然舆论对华润和傅育宁的兀然呛声不无惊诧,但谁也不能指责它的质疑是无中生有,其实它还起到了普及独董和董事会投票规则的作用。
同样,6月23日深夜宝能系声明反对万科深铁重组预案,也是从程序上进行质疑。其依据几乎与华润如其一辙。
曾有朋友跟我说,像万科这种年销售额接近3000亿元、A股市值达2700亿元的巨型房企,暗中必定有不少大鳄资本盯上。但正如前面所说,多年来,万科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之下,这家企业的透明度也相当高。这实际上形成了对万科的一种保护。任何不怀好意的窥伺者都不得小心谨慎,以免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从宝万之争到华万之争,演绎的是波谲云诡的商业故事,此中的曲折反转,惊心动魄,足可拍出一部收视率颇高的长篇电视剧。但如果从完整的商学院经典案例角度看,希望这个事件的演变以及最终的解决,能继续坚持遵循市场规则、公司治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