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空间,分享住宿:你是“艺术品”还是“工艺品”?
最初的愿望,常常都是那么纯粹
许多人已经忘了,微信是怎样成为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微信诞生之初,朋友圈的“熟人社交”让许多人仿佛找到了一片“净土”。如今的微信群、朋友圈成为了广告营销的重要渠道;用户基础的广泛性,更是使微信成为日常办公的重要工具,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无论是社交平台本身利用用户变现,还是用户个人利用平台进行营销,都有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在此我们不做更多探讨。仅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追求“纯粹”社交的初衷似乎已经难以实现。
而“初衷”正是本文的核心词。
租房:真正的房东在忙其他事
让我们从深圳的租房说起,因为这与我们后面谈到的分享住宿有相似之处。
改革开放后,深圳迎来了大批外地建设者,不少本地居民抓住了租房市场的机会,各种“农民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深圳“因房得福”的本地人,成为了众多外来人群羡慕的对象,“躺着也能挣钱”的梦想成了不少人调侃的谈资。
真正的房东大多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出租房,因此请一个管理员来打理这些琐事,是一种普遍现象。
分享住宿:最初的想法也变了?
分享住宿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发源于日本的民宿就成为了旅游业内的一大风潮。与传统的酒店不同,民宿的个性化风格、与当地风俗人文的融合、主客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成为了民宿长久以来吸引游客的重要特色。
以Airbnb为代表的互联网分享住宿平台,不仅给民宿主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也成功普及了“分享住宿”这一理念。国内的途家、小猪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如今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游客的认可。
Airbnb的初衷是让房屋主人将闲置的房屋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出去,一方面给需求多样化的游客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在与租客交流的过程中,也许还能培养感情,成为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各取所需的分享经济,描绘出了一幅温馨惬意的画面。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房屋的主人可能拥有N套房,将其他的闲置房屋统统“分享”出去,是他们的正常选择。一旦数量多了,他们必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这些琐事,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只是想增加收入而已。
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并不愿意接受与陌生人共处一室,因此社交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就被淡化了。尤其是面对商旅客人时,用于报销的发票也是个大问题,这些琐事自然令人头疼,所以请个“管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艺术品or工艺品,这是个问题
艺术品和工艺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品独一无二,具有稀缺性,工艺品却可以规模化量产。在“机械复制”时代,当艺术品可以被大量复制时,它原有的艺术光晕就消失了。如果说民宿是艺术品,酒店是工艺品,那么当民宿的个性化被标准化、规模化所掩盖时,似乎也就走向了“工艺化”的道路。
从最初的构想来看,分享住宿是美好、惬意的。然而一部分房屋主人的最大目的是获取收益,至于处理繁琐复杂的各种交易流程,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一旦中介和“二房东”大量介入,不仅会提高民宿的客单价,还会让Airbnb原有的一大特色:社交功能减退,到头来似乎会跟传统酒店的模式越来越接近。当然,可以自己做饭,更有家的感觉,始终是民宿的一大优势。
特别是民宿在商旅市场的发力(据高盛调查,许多住过民宿的商务旅客倾向于再次选择),让传统酒店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只有一流的武将才有这样的魄力和能力。当被管理的事物尚未形成规模时,管理没有那么困难,一旦形成规模,严格规范的制度就不得不出现。
希尔顿酒店集团需要16万员工来运营,而Airbnb只有1600人,人数上就有100倍的差距。前者有着积累了100多年的卓越管理经验,后者则拥有着一个庞大的互联网房源帝国,它的房源甚至超过了所有国际酒店集团的总和。但是两者在管理模式上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传统酒店“反扑”的机会来了?
中国的房屋空置率较高,在线短租激活了一批潜在的“职业化房东”。这些“房东”又会不会利用平台建设自己的“私人酒店”?如果民宿逐渐标准化、规模化,这和传统酒店的道路会不会越来越接近?
民宿的客单价不一定会比传统酒店低,事实上价格也并非其最大优势。那么传统酒店是否可以依托固有的优势,如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规模化的运作系统,抵挡Airbnb的轮番轰炸?甚至这两位看似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会联合起来,获得双赢?一切都还是未定之数,且待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