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幕跃居世界第一 二三线城市影院却局部过剩?
最近一段时间,电影行业中的重要新闻当属大地影院收购橙天嘉禾。一月底,大地影院母公司南海控股发布公告称,将以约32.86亿元的价格收购橙天嘉禾影城全部中国大陆影院业务。表面上,这是大地影院由二三线城市市场迅速向一线城市市场进击,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标志之一;实际上,这或许意味着大地影院长期以来所看重的二三线城市市场增长有所放缓。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3%,并最终以475亿的数字收尾。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银幕达41179块,位居世界第一。英国咨询公司IHS马基特调查显示,去年中国平均每天建好的银幕为27块,但新影院的票房将仅占全部新增票房的1/5,而这一比例在2013年时为1/3。
2017年中国电影行业的危与机仍将并存。以上三组数字说明,影院数量的增加某种程度上分摊了新增院线的收益,想要获得收入已经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三线城市的电影市场往往和小镇青年的概念打包在一起。小镇青年多指二线及以下城市、县城、乡镇中19-30岁的电影观众,此部分观众当中以本专科学历、月收入5000元以下人群为主力。
2015年起,小镇青年的概念频繁现于媒体。从票房反映出来的良好表现,也令不少从业者一边倒地放大着小镇青年对于电影的贡献值。不过,虽然二三线城市的票房慢慢起来了,但在今年电影行业增速放缓之时,小镇青年并没有起到太明显的支撑作用。
二三线城市人口有限,荧幕少,影院少,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博纳影院总经理黄巍曾说:“这些地方不像大城市,大城市水比较深,多一些打水的人问题不大,小城市水浅,进去人多真的没水了。进驻这些城市以后,影院还要肩负一个大城市不用做的一件事,就是教育更多的人进电影院。”
影院的快速增长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在接下来两到三年很有可能会造成局部的过剩。黄巍认为:“这种过剩是很可怕的,因为城市的人口少,一旦出现过剩,就再无回天之力。”在国内,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进影院观影尚未完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影院要保持自身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寻找突破口。
1、加强硬件实力
很长一段时间内,票补的力度直接影响到电影观看人数的多少,但票补本质上即变相地补贴票房,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如今,很多曾经热衷于补贴的票务平台也开始减少票补,转向全产业链布局。
上影股份总经理、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会长张丰曾对亿欧表示:“接下来三到五年,中高端市场的影院将显现出来,也将比十年前具备更精细化的要求和更高的消费力。”从这一维度讲,二三线城市中,一些选址盲目、设施陈旧的影院将慢慢遭到淘汰。
微影时代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杨丹也认为:“票补这一潮流必将慢慢褪去,去年40亿元疯狂补贴式的价格策略最终也将转移到消费者价值维度。”
实际上,消费者价值维度首先就是要用更好的放映技术提升观影体验,比如利用技术制造出强烈的仪式感和真正沉浸式的观影效果。
2、精细化经营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提到:“今天电影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单纯在电影院卖爆米花的模式将逐渐被淘汰。”换句话说,影院的服务将遭遇挑战,人们对于包括餐饮、衍生品售卖等在内配套设施的需求将大大提高。
实际上,从观众在进入影院之前就已经开启了两个小时以上的“预备”消费模式,其中的消费途径则主要包括购物、餐饮和现场娱乐。这一过程中,观众不拒绝付费,但需要有充足的理由和足以打动他的亮点。
对于二三线城市当中不少影院来说,可能还在茫然地寻找下一个增长引擎。但不论是加强硬件实力,还是实现精细化经营,一定都是其结构性优化的必经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