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3年租金起伏:快速扩张的内地房企,跑赢港企了?
————2016年租金收入系列报道
3年为期,商业地产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展开香港与内地10家代表性房企的2014-2016年租金数据,起起落落的数字背后,是各房企一系列战略的落地:万达成功转型轻资产、龙湖一线城市战略收效、新鸿基香港物业扛过“零售市场疲软”的大考、新世界加码布局深圳前海……与此同时,内地房企的快速扩张与香港房企趋于平稳的增长,凑成一股合力,让两地企业的差距逐步缩小。
内地房企的快速扩张 港企的趋稳沉淀
回顾过去3年,内地商业地产版图新增开业99座万达广场、8座龙湖天街、7座万象城、3座大悦城……就项目数量而言,内地房企的扩张之“快”,胜于香港房企。
快速布局带来租金收入的高增长。龙湖地产的租金年均增长率高达47.32%,万达商业紧随其后,年均录得超30%增长,华润置地和大悦城地产的两位数上升,也领先于港企。
而起步较早的港企,已然迈过“唯快不破”的扩张期,租金涨幅趋稳回落。
但基于此前的沉淀,和更具优势的资金周转能力和融资便利,在扩展大型、高风险项目上,港企又显得更有优势。计划投资400亿,独立开发及持有总体量达84.4万㎡上海徐家汇中心,新鸿基如此“强悍”的资金周转能力,非一般房企所能匹敌。
纵观新鸿基、新世界、太古地产等港企的内地布局,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一线城市,仍然是其布局上的重点,资金实力可见一斑。
当然,处于快速扩张期的内地房企,也找到了破解“资金”问题的方法。2014年,万达商业提出轻资产转型计划,大悦城则启动了「激活休克鱼」低成本扩张模式。
历经3年的快速追击,内地房企租金收入在总营收上的占比,仍与香港房企有不小差距。
太古地产超6成营收来自租金收入,恒隆地产的租金收入也撑起近6成业绩。反观内地,目前唯一能与港企“并肩而论”的,唯有脱胎于中粮置地的大悦城地产。
而不管两地房企分处什么发展阶段,随着存量的不断上升,商业地产的投资回报期也随之拉长,市场有了更多变数。
即便是占据香港零售额近7%的海港城,在香港零售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租金涨幅也难免逐步滑落;2016年6个项目租金下滑,让华润置地面临“运营之考”……
3年为期,租金涨跌背后,内地房企和香港房企的发展各有侧重。
万达商业:成功转型轻资产 租金收入贡献5成利润
过去3年,“快”无疑是万达商业的关键词之一:租金年均增长率超30%,2016年收租195.8亿人民币,赶超新鸿基;从第1座到第100座万达广场,历时14年,但仅在2014-2016年间,新增开业万达广场就达到99座。
轻资产运作,成为万达快速扩张的动力保障。去年新增开业的50座万达广场中,21座为轻资产项目,而这一数字将在2017年增加至39。按照王健林在2016年度集团工作报告中的说法,万达商业已成功转型轻资产。
万达商业变“轻”了, 但受新开业及处于开业初期的项目居多、运营维护成本提升(慧云系统搭建、业态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租金收入的毛利率未有明显变化。
此时的万达商业,租金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刚刚突破两位数,“收租”似乎算不得主业,但这个“非主业”已撑起万达商业年利润的半壁江山。
华润置地:完成三大产品线布局 深圳万象城租金首下跌
于2014年首次正式对外发布全国商业战略布局之后,2015年的华润置地无疑是锐意进取的。
一年内,全国有6个新项目开业,淄博、沈阳、长沙的3座万象汇,更是让华润置地实现“万象城-万象汇/五彩城-1234Space”三大产品线的完整布局。同年,收租表现闯出小高峰:租金收入66.5亿港元,同比增长21.4%。
2016年华润置地布局节奏见缓,项目运营也遭遇挑战,年内6个项目租金下滑。因出租率降低0.6%,深圳万象城租金收入同比下滑6.1%,是为开业以来的首跌。位于郑州核心商圈——二七商圈的郑州万象城,更是遭遇“滑铁卢”,租金收入同比下滑42.7%。
商业地产存量的不断攀升,也让华润置地意识到“内地商业地产的培育期拉长至4-5年。”
大悦城:试水轻资产 深耕已开业项目
3年新增3座大悦城,城市版图再添烟台、成都2个据点……2013年1月登陆港股后,大悦城地产在“开疆拓土”方面并不突出。但大悦城系购物中心租金收入连续3年录得2位数增长,则是一大亮点。
除了新项目带来的业绩贡献,已开业项目的成功升级,也带来租金上涨动力。通过业态、品牌组合优化,打造O2O会员体验平台等调整,2014-2015年天津大悦城、沈阳大悦城的租金收入均录得超20%的增长。
在此期间,大悦城的另一个大动作是——开启「激活休克鱼」模式,试水轻资产,以管理输出、低成本收购等方式拓展项目。继天津和平大悦城之后,昆明螺蛳湾、贵阳大悦城也已被纳入大悦城的轻资产版图。
龙湖:租金年均增长率47.32% 一线城市布局迅速收效
龙湖地产的租金收入基数不高,但年均47.32%的涨幅,则领先于其它房企。
延续“每年把销售回款的10%投在投资性物业上”的稳步投资战略,龙湖3年间新增开业8座天街和1座星悦荟,藉此首次进入西安、北京、上海、杭州,实现西部、华北、华东三大板块布局。
同样得到延续的,还有龙湖对选址的“偏执”:重点布局一线城市及主要二线城市的核心地段、地铁上盖。北京的2个新项目——长楹天街、大兴天街,就是最好明证。目前来看,龙湖的一线城市布局已迅速收效,北京长楹天街、北京大兴天街、上海虹桥天街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开业,2016年内的租金贡献率合计已达16.4%。
尽管承认土地市场竞争注定激烈,但龙湖对一、二线城市仍有执念,2016年报赫然写着:“在一、二线城市及其城市圈内挖掘机会,对合作开发与项目收购保持开放,态度积极,决策审慎。”
新鸿基:香港租金平稳上升 上海南京造大型综合体
在香港零售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过去3个财年,新鸿基香港物业的租金涨幅分别为:10%、7%、7%。若剔除新项目——V City开业为2013财年带来的租金新增长点,新鸿基可算是一众港企中,租金涨势最稳定的一家。
按照新鸿基在年报中的总结,香港租金平稳上升的原因主要有3个:主要服务当地居民;大多分布在火车站及地铁沿线,交通方便;品牌组合搭配得当。
目前,新鸿基内地物业,对总租金收入的贡献率在16%左右,内地、香港已落成投资物业面积分别为:134万㎡和322万㎡。而这一格局或将因上海徐家汇中心、南京国金中心的落成,逐步改写。两个项目的总体量分别达到84.4万㎡、37.8万㎡,其中购物中心的体量分别为33.3万㎡和11.1万㎡。
太古地产:租金收入贡献超6成业绩 重点关注内地一线城市
回顾过往3年,租金收入持续为太古地产贡献超6成营收。但值得留意的是,因香港零售市场表现疲软,香港太古广场、太古城中心、东荟城名店仓的销售额及租金收入均受到影响,致使太古地产租金收入涨幅持续回落,2016年涨幅仅为0.5%。
不过,对于带来近8成租金收入的香港市场,太古地产依然有雄心壮志。在感受到2016年香港零售市场有所回暖之时,太古地产对太古坊的改造前景也趋于乐观,并表示对香港“有吸引力的地块”,将积极投标。
内地的租金收入,尽管受人民币贬值影响,却一直稳步提升。2016年,成都远洋太古里(太古地产占50%权益)零售销售额大幅增长78%。这些因素的叠加,让太古地产对内地市场日益重视,一线城市成为重中之重。
除了在今年5月4日开始分期推出的上海兴业太古汇,太古地产的上海“第二子”也已在洽谈阶段。
目前,太古地产在中国内地已布局5个项目,分别为: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颐堤港、广州太古汇、上海兴业太古汇、成都远洋太古里。
恒隆:租金收入撑起近6成营收 内地占比将提升
在本次选取的10家房企中,若说谁最有“包租公”资格,太古之后,当属恒隆。3年时间,恒隆地产租金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由42.4%提升至59.2%。
和一众港企类似,恒隆租金收入涨幅亦是平缓。
这一方面是由于新开业项目不多,以内地为例,3年来恒隆内地项目增量为2个:无锡恒隆广场和天津恒隆广场。
二来则是项目培育期、调整期的交替出现,以及零售市场波动下的租金下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若不剔除人民币贬值影响,恒隆2016年度的租金收入已现微跌。
项目调整升级,成为恒隆的应对之策。作为恒隆内地近7成租金收入的来源,上海恒隆广场和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成为主要调整对象,两个项目均在去年启动优化调整,调整面积分别达到13%、28%。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恒隆内地业务的占比预计还将进一步提升。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于今年初表示,会以600万人口或以上的城市为发展据点,在内地继续开拓商业项目。
恒隆地产「十二个世界级物业」布局版图,10个项目位于内地
新世界:租金涨幅略有回落 加码布局深圳前海
受制于尖沙咀崇光百货和荃湾愉景新城商场持续2年多的收回改建与大型翻新,新世界地产的租金收入涨幅在2015年出现明显回落。直至2016,完成改造的愉景新城以“全球首个多元智能儿童购物乐园”的面目重新入市,新世界的租金涨幅才有所回升。
过去3个财年,纵观扩张速度、租金规模、租金收入涨幅,新世界都不算突出。但在零售市场整体疲软的态势下,尖沙咀K11客流量持续攀升,并成长为一个Mall知名品牌,逐步向内地城市推广,则不失为一大建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界在深圳前海的大举布局。
除了已在2015年试业的深圳前海周大福全球商品购物中心,新世界发展在去年8月和12月,先后联合周大福与招商蛇口,接连拿下5幅商业用地,未来将用于开发商业、办公、办事式公寓等物业。
就2016年内已投入运营的项目来看,除了在二线城市中相中一个武汉,新世界在内地的布局正如郑家纯一直强调的,“希望在一线城市投资多一些。”
九龙仓:布局内地版海港城 投资物业或分拆上市
2014年,九龙仓的租金收入涨幅高达20%,在一众港企中拔得头筹。此轮涨势,部分归功于同年开业的成都国金中心。
21万㎡购物中心,530米街铺……成都国金中心如此“配置”,俨然香港海港城的翻版。开业首年,成都国金中心收租4.83亿,2016年租金上涨至6.33亿,而香港海港城同期租金收入则为55亿。
接下来,“内地版海港城”还有望通过长沙国金中心、重庆国金中心继续复制,两个项目的购物中心体量分别为23万㎡、10.2万㎡。
3年为期,九龙仓以二线城市为主要阵营,已在内地形成“国金中心-时代广场-奥特莱斯-会德丰国际广场”产品线。按照九龙仓中国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周安桥在2015年透露的计划,商业地产是为九龙仓内地发展的重点,预计2020年,内地商业地产营业额在集团总营业额中的占比将超过30%。
2016年,九龙仓投资物业板块的总收入增长5.7%,达至152.89亿港元,盈利比重提升至92%。此时的九龙仓正在谋划一张新蓝图:分拆投资物业上市。
瑞安地产:租金涨幅下滑是“假象” 上海部分项目转租为售
若只看数字,可能会对瑞安地产的业绩表现产生误判。2014年租金收入出现上涨峰值,主要是因为上海虹桥天地投入使用,并在年内贡献3900万收入。随后2年,租金涨幅回落,则分别是因为酒店业务租金下滑,和企业天地1-3号先后在2015-2016年由租转售。实际上,瑞安地产零售及办公物业租金涨幅的峰值出现在2015年,达到20%。
企业天地1-3号由租转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瑞安地产并非坚定的“持有派”。为保持一定的周转率,售卖成熟商业地产项目,将资金用于其它项目的投资,是瑞安地产的发展思路之一。
除了上海区稳定的租金贡献,重庆天地、武汉天地、佛山岭南天地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也成为瑞安地产租金上涨的一大动力。
目前,瑞安地产的商业地产布局可划分为两大阵营,第一阵营为上海,第二阵营则是包括杭州、重庆、武汉、佛山在内的二、三线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