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39个品牌 “十字里”提振贵阳通道新商业
(赢商网贵州站 郑钰辉 刘韦报道)2016年,贵阳大十字环形天桥拆除;2017年7月10日,取而代之的“十字里”正式亮相。流畅的动线,高颜值的设计,知名品牌的云集……这样的改变和提升,让原本拥挤不堪的通道商业也变得赏心悦目起来。
通道商业对于贵阳商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十字天桥商业更是其中的典型。作为贵阳市最重要的人行通道之一,连接了原来的鲜花百盛、大十字广场、智诚百货及建设中的贵阳壹号,是各大商业体间通行的咽喉要道。无论区位还是人流,十字里已经具备强大的先天优势,但规划和运营才真正决定着最终的商业形态。十字里项目总负责人孟勇认为,受限于多方面的原因,十字里最终只还原了原规划的50%,即便如此,十字里仍然会颠覆绝大多数人对地下商业的认识。
老商圈中的新商业 先天地理优势
贵阳的地下通道作为名副其实的人行过道,每天都是人来人往。有人流的地方就有商流,地下商业也因此诞生,但其形态不外手机卖场、服装饰品零售、本地小吃几种,个体商家自发形成商业集聚,主打低端市场,缺乏规划,形态散乱。然而,随着消费升级,地下通道的“商业”多数时候不仅没有起到商品展示的作用,反之,让人感觉通道拥堵,不能形成驻足,人们走得更快了。
贵阳地下通道商铺/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地下商业给人的固有印象,孟勇选择地下通道商业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但孟勇说:“不管是从定位、规划还是建设上,这是一个趋于没落的商圈,但它的地理位置不可替代,我要做好的就是找到商业的主题,并且它的节点也是优势。”
十字里位于中华南路与中华中路,中山西路与中山东路的十字交汇处,是大十字、小十字商圈间通行的必经之地,进出口是原来的鲜花百盛、大十字广场、智诚百货、建设中的贵阳壹号,从大十字向北,沿线有南国花锦、百盛、国贸广场等。汇集各个商业体,客流集中,商业氛围成熟。
贵阳大十字十字路口/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万达、九方、大悦城等外来商业品牌纷纷涌入贵阳,原有的大十字等老商圈虽然人气居高,但硬件条件是瓶颈,改造空间太小,从长远来看发展受限。而随着贵阳的地铁一二号线开通后,依靠地铁交通发展起来的地下商业也会逐步铺开,届时必将转移部分人流。在老商圈老当益壮,新商圈尚未成型之时,十字里选在这个时间节点亮相,不仅共享大十字商圈的超高人气,缩短了商业培育期,也能在更短时间内瓜熟蒂落。
1800㎡39个品牌 打造全新地下商业
地下商业如何规划?地下商业与地上商圈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以日本一些知名的地下商业为例,其业态占比与购物中心的比例相似。餐饮的分布大概在30-40%之间,零售大概在50%左右,其中女性服装配饰大约占30%,剩余的家居杂货类占20%,而生活服务类的如邮局、银行等大约占10%左右。以便利、即时为特点,其营运水平较高,能满足消费人群的各种需求。
贵阳传统地下商业一直以来因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运营,普遍存在着业态单一、结构简单、形态混乱的现象,而十字里作为贵阳第一个统一规划运营的地下商业,无论是颜值、业态还是动线设计上都给人带来颠覆性的印象。孟勇说:“我当时是想做出全新的一种商业形态出来,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也不同于现在的商业。让通道与消费相结合,实现‘快走慢流’的理念。”
业态分布上,十字里体量不过1800㎡,却容纳了39个品牌,以即时消费为主,涵盖多种业态。有都可、每日新鲜、快乐柠檬、弥茶、sample等茶饮品牌,麦当劳、骚饼、米饭盒子、义门白家手工酸辣粉、一茶一包、小气包包、subway等即拿即走的快消类餐饮,以生活无忧、朝夕时光为代表的生活小件、杂件集合店品牌,及儿童、运动零售、电子数码等。其中,餐饮品牌比例高达50%。
动线设计上,孟勇认为,地下商业依托地下通道,商业设计首先不能影响通行。因此整个项目均采用弧线形动线,引导人流,通行更迅速,同时商业也有良好的展示面。这种组合关系使得动线结构清晰、可达性强,也多了一些趣味。
可以看到(如图所示),十字里采用环形结构,大体可以以两环划分为为三个分区,以麦当劳所在的中心圆环为核心,沿着弧线几乎聚集了区域内的所有餐饮,形成了良好的快消餐饮氛围,外环则主要是零售。十字里一共有8个进出口,借鉴了地铁导视系统的功能,指示每个进出口通达道路及地标建筑,人性化设计更方便通行。
赢商观点
城市空间越来越拥堵,合理利用地下空间被提上日程,商业也成为许多地下通道的“锦上添花”之选,但不得不承认“地下”是其发展的硬伤。其一,一般印象中,地下商业总是格调不高,许多品牌不愿意入驻;其二,物业条件难以调整,达不到许多品牌的开店条件。
受制于物理空间资源,地下商业在空间环境和建筑设计上才应该更用心,既要符合功能性需求,又要让人舒服、便利。因此,采光、通风、进出口设计和动线引导成为国内外许多优秀地下商业大下工夫的地方。
地下商业有其个性,它不是地上商业的附属,相反,地下商业通过对地上商业的补充和差异化经营,能促进一个商圈“立体商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