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吴清友时代:诚品或从“书店”沦为“百货公司”?
(赢商网报道)一个原来不爱看书的人,最后开起了书店,而且还有别于传统的模式的“24小时不打烊”……
书店最讨厌只看不买的“书虫”,但这家书店却特意打造舒适空间让客人看个饱……
最令人惊讶的是,书店亏损15年后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版图更日益扩大,成为两岸三地文创产业的奇迹!
这家书店便是诚品,而创造“诚品奇迹”的人正是吴清友。不幸的是,他于7月18日在台北因心脏病旧疾骤逝,享年68岁。
吴清友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诚品书店、经营理念以及后诚品时代书业该如何自处,对两岸三地社会而言都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长达15年的赔钱路
早年出身农家,技校毕业后去高职当过老师、待过皮包工厂,最后改行做起销售厨具设备,吴清友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了台湾厨具设备行业的龙头。然后以此为基础,又投资房地产与证券公司,挣到人生第一桶金。照此人生轨迹,也可以大富大贵。
但在1988年,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的吴清友与死神擦身而过。“怕死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的吴清友,想创立一个永恒的事业,于是在1989年创办诚品书店。
从1989年到2000年,诚品总共开店39家,尤其在96年到2000年更是积极扩张,每年平均开店5至6家,而在2000年更开了11家新店。进入新世纪之初,诚品已经从一个另类姿态的精英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书店通路(1999年,诚品敦南店成为二十四小时书店,是全球第一家)。
秉持“连锁不复制”的概念,诚品书店每家店面都砸大钱在设计上。用最好的材料装修、设计要人性化、空间搭配和书籍摆放都大有考究。如此精益求精,再加上书店经营模式的不成熟,以及书籍原本的利润就单薄,导致了诚品书店长达15年的赔钱之路。
虽然诚品是长期亏损的事业,吴清友先生却愿意一路咬牙支持书店的理想,实为难得。在此期间,诚品也一直在调整策略,如在1996年,诚品成立零售事业部,负责精致用品、食品、咖啡等。到了2004年,诚品终于开始获利,也是那一年,吴清友之女吴旻洁进入诚品工作,几年后接班。
“书店”变为“阅读与生活的博物馆”
吴旻洁是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广电传播研究所毕业,在2004年担任诚品集团总经理特别助理,进入集团历练,若从那时起算,她准备接班迄今历练逾12年。2005年在她主导下,诚品成为台湾第一家成功导入SAP Is-Retail ERP的零售业, 并在当年推出诚品联名卡,以推广阅读、艺文交流及投注公益为诉求,延伸品牌影响力。在她主导下, 2006年诚品信义店正式开幕,6个月内完成超过46000平方米商业空间洽谈筹备,直至开幕,成为跨向国际橱窗的重要指标,观光客点名必游景点。诚品信义店开幕,让诚品由“书店”定义为一家“阅读与生活的博物馆”。
这种改变呈现两个趋势,一是从精英化的艺术书店扩张为大众书店的过程;同时也是从单一的书店到扩展为以书店为核心的综合性商场、文艺空间的过程。这无疑是诚品走向大众的一次选择。
而之后一年,也就是2007年,诚品第一次实现盈利。
除了打造观光景点的诚品信义店,她在2008年让位在敦化商圈的诚品敦南店,经过封馆改装重新开幕,延续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经营特色外,进一步打造知性、时尚、乐活的复合式都会游逛空间。
说起诚品的复合式经营,Ta不仅体现在涉及的领域广,更体现在书与其他消费品更深层次的渗透。在诚品书店的复合式门店中,其图书销售区只占到总经营面积的20%-30%,其他销售区域则引进了服饰、文创、家居、美容、餐饮、儿童、教育等多种业态。这些业态的引进,不仅增加了诚品的租金收入,更大大提升了诚品的服务功能和集客能力。
书店商业化成为诟病
随着诚品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逐渐讲求绩效以及朝复合式卖场的转型,也让诚品多了不少市侩的味道,诚品大股东、也是吴清友学弟兼好友的童子贤曾对吴旻洁耳提面命,当面要她“不要把诚品变百货公司”。
但在2009年,“诚品”与“诚品生活”的发展被区分开来,前者被定位为文化内容的提供者,包括书店、展演、艺廊等,后者是创意经济的平台,包括复合通路、生活品牌、餐饮和旅馆。对吴旻洁来说,“今后诚品所看待自己的方式,将不再以‘书店’为自我定位,而是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轴思维,强化品牌经营,多角度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这或许是一个合理的策略,但也有不少人诟病近几年的诚品越来越是“商场”大于“书店”。人们之所以批评诚品,是因为仍把诚品视为书店而非百货商场。而且在热衷于逛书店的老顾客认为,如果诚品商业化,难以保存诚品现有价值。
不过笔者认为,做生意是将本求利,诚品是私人企业不是公益单位,当营运成本压力过大时,适度的商场化,甚至从书店转型成百货商场,都是诚品作为一家私人企业组织的求生之法。 如果说其他独立书店都可以复合经营以求生却唯独诚品不能商场化,未免太过苛刻且有双重标准之嫌。诚品的商场化是一种兼顾文化与商业两难的动态调整,未必能尽如所有人意,但愿意给予读者舒适阅读空间的心意还是不容全盘否定!
后吴清友时代:挑战困难重重
少了吴清友这个精神领袖,吴旻洁如何延续父亲对诚品的理想与开创新局,让外界注目。独当一面后,吴旻洁马上要面对“后吴清友时代”的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已经布局的中国内地市场和香港市场如何开花。
诚品苏州店虽率先开幕,业绩维持成长。目前诚品也正在筹备深圳店,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规划2018或2019年开幕。但是这几年吴旻洁最常被问及的是“上海中心店到底何时开幕?”
另外,有人批评在香港的诚品,本地(香港)出版社的书籍却不够丰富,多的却是台湾风味的诚品,诚品铜锣湾店里台湾出版的书籍和香港出版的书籍比例则为5:1。诚然,诚品已是一个品牌也是一种品味,但是其海外营运模式需不需要入境随俗、融入在地化?这个课题很能发人深省。
第二个挑战是诚品不论在台湾或海外,基于资金周转与售书风险考虑,执意采用对己有利的寄售制,但这样的做法不但没能让诚品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甚至因为没搞对重点所在,反而打击到诚品核心本体──书店与书籍,诚品─向来引以自豪的文化价值力。
第三个挑战是线上业务的发展。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诚品一度也想转往电子书店发展,但后来考虑到电子商务比的是价格、速度、品项齐全度,如果诚品投资网络,还要投入物流,这些都非诚品之长、也悖离了诚品书店的经营初衷,几经折冲思量后,诚品决定还是要专注实体店发展,而互联网只被视为服务读者与沟通的工具之用。吴旻洁也表示诚品绝对不会因为电子书、数字时代的冲击而转型为电商。在这里,诚品发展忽略了一个事实是:线上与线下经营之间早就没有界限模糊。
与互联网书店的竞争,令诚品书店几度陷入苦战,包括消费者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经营层面“大者恒大”态势的形成,这都是对诚品都是不利的局面。仍坚持打实体战,美学主张会否成为美丽哀愁,这仍是未知数。
第四个挑战扎根台湾部分,2017年诚品持续调整品牌在台湾的发展,关闭台湾南部两家门店之外,也开设诚品R79、及expo进驻高雄。除此之外,今年诚品皆无任何大动作。大型门店要等到三四年后新北裕隆店。关于台湾诚品在台湾本土的拓展,也成为关注焦点。
结语:
文化事业从来不容易,诚品曾有的坚持、必经的挣扎,都是台湾故事的重要部分,而诚品当前的挑战,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
无论如何,对于台湾乃至两岸三地整个文化地图来说,可以说,诚品已经进入一个“后吴清友时代”。
或许,此刻又是一个转捩点,诚品可以好好回首来时路,思考他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书店品牌,什么样的“书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