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加速抢占线下渠道 计划三年内建设2万家实体店
上周,苏宁提出三年内建设2万家实体店的目标,而集团内部早已粮草先行。便利店、社区店、优选店,各式风格轮番上阵,其中,针对传统门店经营的问题,苏宁成立了零售云平台公司。从上个月开始,广州苏宁零售云就已经启动招募合伙人项目,目的就是赋能商家、帮助乡镇家电市场及手机零售市场进行转型。
近日,苏宁云商副总裁顾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门店只是流量入口,现在线上流量入口集中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线下的入口有集中有分散,苏宁希望在各个地方都能抓住流量入口,通过经营者和苏宁之间的互相促进,最后形成协同网络。”
据了解,广州首家零售云商家即将落地广州南沙东涌,预计12月29日正式开业。而加盟苏宁零售云的商家只是苏宁零售大网中的一小支队伍,主要聚集在城市周边、乡镇地区。按照苏宁的规划,到2020年,公司要在目前全国4000家左右店面的基础上,新增各种业态的店面达到22000家。
渠道下沉
线下零售格局已今非昔比,线上线下的联动、数字化系统的升级、门店的选址与主题都是传统零售商的新课题。在苏宁转型的过程中,线上能力的建立并非易事,而回到线下主场,与互联网公司的博弈也十分激烈。
阿里巴巴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腾讯42亿元人民币投资永辉超市、京东和腾讯共同投资唯品会,近期的线上线下厮杀更加白热化。
在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来,苏宁的互联网化转型,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宁设立苏宁易购,大力发展电商;第二阶段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第三阶段是全公司互联网化,加快生态布局,收购PPTV、红孩子等;第四阶段是公司生态化,向智慧零售转型模式;第五阶段则是万店互联,开放输出的新商业模式。
如今在最新的阶段,苏宁进一步将店面下沉,将从一二线城市到四五线城市全方位布局。从门店形态来看,苏宁计划了10大店面种类,根据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的介绍,其包括大型的苏宁易购广场、大力推进的两个小产品--苏宁小店和苏宁易购的县镇店、以及7个系列的专业业态店面。
专业业态包括了苏宁云店、红孩子、苏鲜生、苏宁体育、苏宁超市(也包含苏宁易购汽车超市)、苏宁极物和苏宁影城。
在孙为民看来,十年前苏宁一年的开店能力就突破了500家,现在的苏宁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唯一能够制约我们的是什么?实际上是我们能不能够建立起新的供应商合作。” 近期,苏宁也扩大了与地产开发商、物业提供商的合作。
与此同时,苏宁也通过加盟的方式,笼络更多的传统门店加入苏宁麾下。传统门店存在不少痛点,例如店面形象不佳、营销手段传统、靠老顾客维持生意、品牌单一、坪效差、未充分利用数据等等。对此,苏宁通过零售云平台公司为他们提供零售解决方案。
赋能与竞争
据记者了解,在改造传统门店的过程中,苏宁小店、苏宁极物等产品线还是由苏宁自营,加盟的实体店统一命名为苏宁易购。
苏宁云商华南区执行总裁、广州大区总经理顾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这些加盟店还是主营家电和手机,“比如,我们也会把单独做手机的店纳入到苏宁体系来做大家电,扩充产品品类。”
接下来,广州大区将开设100家合作店、深圳大区开设95家、汕头大区开设50家、中山大区开设80家。对于加盟店的设想,顾伟告诉记者,最初想参考711便利店的做法,但是3C类产品无法做到货品、零售价高度统一,因此在迭代了2-3个版本后,决定采取加盟店直营化管理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节省成本和增加盈利成为苏宁零售云平台的两大指标。在成本方面,苏宁通过供应来降低库存的成本,“手机的库存一般是7天,我们的店家只有样机和装修的成本。”顾伟谈道。除了小店的加入,手机、家电品牌商也参与到合作中。本月,OPPO与苏宁的合作店即将在南京开业。
从店铺的盈利方式来看,顾伟告诉记者:“以手机店为例,一般手机硬件收入占比在50%-60%之间,运营商收入大概是20%-30%,分期付款收入占比约为10%-15%。但是今年出了政策,分期付款业务占比不能超过24%。”他还表示,对于新加盟店,苏宁会从服务上做更多拓展,苏宁有银行牌照、小贷牌照,这些都是未来新的护城河。
无论是苏宁、阿里还是京东、国美,赋能都成为共识,苏宁以谨慎的打法赋能线下,也面临严峻的竞争。在社区便利店上,京东要在未来5年开100万家便利店;阿里巴巴在2018年底要覆盖100万家小店;苏宁小店也在扩张中。而在无人便利店、生鲜超市等领域,三家均先后跟进。
曹磊指出,近期苏宁、阿里、京东、腾讯布局线下的动作,预示着互联网零售已经进入下半场,各家都在与不同的线下业态结盟、合作。在这场线下实体商业的数字化改造中,阿里、京东是线上零售的代表,这两家代表着从线上零售到线下零售的过渡。而苏宁既有线下的实体运营经验和资源,也有线上零售的技术和数据,线下成为苏宁竞争优势。
他还表示,在这互联网零售下半场的比拼中,竞赛的核心在于对线下实体商业实施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谁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