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布局线下:计划在全国布局500余家店
从一本杂志,到“全民读物”,《读者》无疑是成功的。
而2017年9月,《读者》在深圳皇庭广场开出首家“读者文化生活馆”,将庞大的读者群不断粉丝化,变现市场价值,这是作为曾经的全国第一杂志品牌IP化打造的尝试。
《读者》积极谋求转型,会否为读者创造“另起一行”的成功?
亮点何在?
不止卖《读者》,还有各类文创产品
早在去年4月,《读者》在北京望京soho下沉广场地下1层,已开出面积100多平方米的复合型线下书店——读者·书房,店内包含书籍、文创产品、家居用品、畅饮吧台、卡座沙发等元素。
有了这次的试水,《读者》在深圳皇庭广场开出首家“读者文化生活馆”更为驾轻就熟。门店整体风格以极简为主。店内还提供顾客阅读的休息区。顾客可在休息区大致浏览一下书籍内容,再最后决定是否购买。这样的安排,可以给予顾客更真实的感觉和更美好的体验。
在经营方式上,“读者文化生活馆”采用小业态、特色化的连锁经营模式。除了销售书籍,店内还有玩具、文具、女性饰品、家庭装饰等各类文创产品供选择。而这些销售的产品,既有“读者”文创产品,也有其他文创品牌的入驻。据了解,目前已有 20 名设计师的作品在《读者》实体店内售卖,除了独家产品外,也集合了不少国内外的优秀创意产品。而货架上每个产品旁边都会放上POP (卖点广告),上面很清楚地写着产品名称、材质和产品规格。顾客只要看到POP就能了解产品信息,完全不需要导购的存在。
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大时认为,国内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但设计师有好的创意及产品却找不到合适的平台。因此,《读者》希望打造一个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拥抱所有的可能”,只要符合“产品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点,而且有使用价值,就有合作的可能。”
此外,《读者》实体店里还展出了大量极富创意和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品,同样以极简为主。
跟着市场走
消费者阅读需求变更
创刊于1981年,《读者》这本杂志是几代人成长的记忆,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巅峰时期更创造出销量超1000万册的惊人成绩。
然而,在互联网冲击下,阅读群体兴趣的转移,以及阅读方式的多样化,所有纸质杂志都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而《读者》也不例外。
为了积极迎合市场发展需求,在原来市场上继续深耕杂志阅读市场之余,坚持品牌多元化发展,挖掘新的营收途径,也成为《读者》经营探索的重点。作为国内文化一大品牌,《读者》因文化而文创就显得很自然。开设文创生活馆,就是属于《读者》在坚持品牌多元化发展的实践。
除了市场大环境之外,《读者》选择进军文创市场,还有外部原因。“读者文化生活馆”策划经理李湘表示:“文创产品在中国才起步,还不太热;而在国外发展较快,而且文创产品在所有产品中占据很大比例。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及个性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也将有所提高。然而,大家不可能都去国外购买文创产品,所以国内的文创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线下体验无法比拟
暂时不设加盟店和网店
创立于甘肃,为什么《读者》首家线下文创店却选择落户深圳?
金大时称,首家店选择落户深圳,是看中深圳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此外,这种城市精神,也比较适合初创企业进行试水。同时,他也强调,目前正式加盟的工作还没有启动,“因为我们自己感觉还没有做好准备,现在匆匆的加盟是不负责的。我们现在要把自己内部的所有东西都要整合好,理顺,再开展加盟工作。”
不仅暂时不设加盟,“读者文化生活馆”暂时也不设网店。在金大时看来,“读者文化生活馆”更多的希望消费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馆内产品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最直观的感受,是网上销售无法实现的。
但他也补充道,线上销售也是肯定会推出的,只是具体时间不定,而且“线上与线下将实现差异化:线上的产品线下看不到,线下的产品线上也买不到。”他说按照他的设想,一些可以批量生产的文创产品,例如手机壳、钥匙链等,将主要在线上销售,而具有观赏性、体验感的文创产品,则会更多的在线下销售。
着眼于未来,“读者文化生活馆”将在全国计划布局 500 余家实体店,目前已收到北京、南京、武汉等地邀约。
结语:
与其固守,不如转型。
随着现代青年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的消费者也更加注重体验。像《读者》这种具有体验感的实体店,也正是未来实体店发展的方向。
Ta的打造,不仅是对自身转型的探索,更是给传统媒体、传统媒介提供了生活方式转型之路的指引,那就是延续传统精神,引入时代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