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开业 本土主题公园如何比肩迪士尼?
经过数年的筹备,“旗舰式海洋公园”——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于11月16日开业,该主题公园开业首日迎来了数万名游客。作为本土主题公园,其未来的发展以及与迪士尼乐园等同业者的商业模式、竞争比较等都备受瞩目。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主要围绕海洋文化特色,分为人鱼海湾、极地小镇、冰雪王国、海底奇域、海洋部落五大主题区和极具特色的海洋主题度假酒店。五大剧目——《海豚奇缘》、《白鲸之恋》、《海狮特快》、《梦幻美人鱼》及虎鲸科普秀。其中虎鲸科普秀是最被推崇的明星剧目。
与迪士尼和环球影城这类主打电影IP和衍生内容的主题公园不同,海昌强调的是海洋生物主题,配以过山车等游乐项目,这是海昌与迪士尼等业者差异化之处。上海海昌海洋公园汇聚300余种、超30000只极地海洋生物。
两大高科技影院——天幕影院、超感4D影院,10余项游乐设施——海豚过山车、时空缆车、雪国列车、深海奇航、极速企鹅、海洋木马、鹈鹕大冒险等,还有海豚家园“人豚互动”、“企鹅极地体验”以及“海洋梦幻花车巡游”等。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花车巡游这一项目的表现形式与迪士尼巡游有所类似,但海昌方便强调海洋主题。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的模式是打造IP,内容为王,然后开发主题乐园和相关周边衍生商品。相对而言,本土主题公园的成功率并不高,其中一个主因就是缺乏IP,无法打造衍生品经济,二次消费占比通常低于10%,有些项目甚至该数据低于5%。很多本土主题公园只能依靠单一化的门票收入。而迪士尼乐园超过50%的收益来自衍生的二次消费。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在上海海昌海洋公园内,其餐饮和按照海洋生物造型开发的周边商品不少,也可见其对于衍生品和二次消费模式正在有意识地加强。
对此,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高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经透露,预计第一年的客流量为400万人次,未来海昌将借鉴迪士尼模式,开发更多二次消费的衍生产品。
“目前我们已经开业的海昌项目中,二次消费已经有约27%的收益占比,这在本土主题乐园中已经算是很高了,但是和迪士尼相比则差距还是很大。我们也意识到我们的成长路径上不同,迪士尼是先有内容再有实体的乐园,因此是通过IP内容来衍生其他消费;而我们则是先有实体乐园再做IP。我们有个自己的发展战略,希望用9年时间把IP商品产业化方面更好,借鉴迪士尼模式来培养本土IP主题公园,比如我们的海洋IP、儿童舞台剧、主题餐饮等。”高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
海昌海洋公园控股有限公司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海昌海洋公园实现收入6.59亿元,同比增加2.4%;实现期内利润8125万元,同比增长41.2%;实现综合毛利2.99亿元,同比减少6.6%;实现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8200万元,同比增长49.0%。海昌海洋公园的公园运营等业务收入同比提升5.8%至6.15亿元,主要由于公园的门票销售收入以及非门票业务收入较2017年同期增加所致。其中门票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同比增加约7.4%至4.46亿元,占公园总收入的72.5%;非门票业务收入实现1.69亿元,同比增加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