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仓要打入垂直产业做“国潮复兴” 将在泰国落地2万㎡文化生活空间
数周前,北京三里屯,一座名为「时光博物馆」的红色集装箱前挤满了人,集装箱里是用老物件复原的建国后家庭生活场景。该展 5 天内能吸引到上万人参与、全网总讨论量近 30 亿,随后入选「中国国家博物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展」。参与场景内容策划及执行的「Good one 旧物仓」(后称:旧物仓),未预料到会吸引这么多的关注。
2018 是文娱创业项目普遍关注/开拓线下实体业务的一年,旧物仓则从线下文化生活空间走向了产业文创。
它从塑造生活方式的空间业务起步,以旧物、花砖等复古美学为记忆点,搭建从供应链端到销售端的完整链路,业务覆盖空间运营、餐饮、家具、新零售等。今年开始,每块业务和细分垂直的产业资源合作,放大文创的价值。
2012 年,旧物仓创始人杨函憬破产,他把经营 5 年的十余栋老别墅一一清退(这些老物业被杨函憬改造成了咖啡馆、民宿、葡萄洒馆等 20 种业态,进行场景化经营的尝试),数万件老家具、旧花砖无处存放,于是清仓变卖,此时杨函憬发现了二手旧物的美学和商业价值。数年后,他把剩下的旧物从库房搬到了厦门华美文创园,经过室内设计、业态规划和场景布置后,一个 3000 多平米的「复古美学生活方式体验空间」诞生。
至今旧物仓在深圳、珠海、北京等地复制了分仓(阿那亚仓筹备中),进驻了文创园区、商业中心和文旅地产等多种地产形态,为空间提供差异化内容和复古美学体验业态。
为了便于复制,其空间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包括 5 块,Good one 旧物仓(把近百年历史的旧物做场景化陈列)、中古厨房(共享厨房+风物食材店)、生活美学院(课程、讲座)、时光花园(茶饮)、和复古市集。与此前经营老别墅的经验相顺承,新的 Good one 旧物仓相当于一个集中化的平台,在一个实体空间里,场景化再现城市记忆和二手物品的价值。
如今旧物仓已经开始研发生产文创、家具产品等「新国货」产品线:
中古厨房,是顺应青年人群聚会需求、第三空间需求的共享厨房,也接受家宴预定和散客堂食,提供新鲜、健康可溯源的中式餐饮。
生活美学院会定期举办手工艺课程、文化讲座等付费课程。为内容合作方提供线下的教学空间,以此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社群粘性,成为引流方式、创收方式之一。
复古市集则合作引入了自然家、国棉一厂、明白生活、谈木集、旅行者文具等生活方式品牌,借助复古的消费场景,完成从场景体验到零售、社群服务的生态体系。据了解,国棉一厂在北京仓开业当天卖断货。
围绕这几条业务,旧物仓今年开始与垂直产业合作,发起「Good one+」计划。未来每一块成熟业务都可能独立成子公司,和产业资源做深度绑定。
活动方面,旧物仓和新一代旅宿运营商 TTG 、京东拍拍二手等合作过市集;生活美学课和台湾东喜合作了小岛美学展演计划;中古厨房则计划和生态诚品展开供应链及社区端合作,场景化销售风物食材,演化成了集合食品、食器、原产地食材采购销售的新零售餐饮空间。
旧物仓在重点布局复古家具,和山隐造物设计团队、杭州某供应链合作设计开发。相比于造作、InYard宜氧等原创设计型家居品牌,旧物仓的风格更中式。西方生活美学里诞生了宜家这样的大品牌,杨函憬希望旧物仓可以成为具备中国文化原型的生活美学代表。
由于具备内容力和引流能力,商业地产也和旧物仓展开了合作。今年 7 月,旧物仓北京分仓开业,商业地产以每平数千元装修补贴,帮旧物仓解决了很大一块成本投入。
杨函憬向36氪透露,他们也将借地产合作出海东南亚。
由于东南亚的花砖文化兴盛,但保护意识淡薄,相关创业项目极少,旧物仓受邀和泰国某地产开发商合作,将在泰国落地一处 2 万多平米的文化生活空间。这栋物业本身,会以时光游乐园的形式存在(该项目预计 2-3 年后才能开发完成)
营收方面,步入正轨的旧物仓均按博物馆运营方式经营,进仓需要预约或现场购票。据官方数据,厦门仓每年有约 10 万张门票售出,票价为 26 元。其次,通过 To B 的场地租赁、品牌合作、内容营销、展览策划以及课程、餐饮、新零售业务,单仓收支基本能打平。
此外,旧物仓也在淘宝、京东开了自营店铺,售卖自己研发的文创产品,年均营收在数百万元。旧物仓也在 2016 年成为 72 家首次受邀参加淘宝造物节的“青年造物工厂”之一。
但整体而言,旧物仓的业务模型还没有成熟。
旧物、花砖、文创只是一个切口,如果跳不出去,仅靠空间租赁、策展等业务很难实现规模化盈利。链接产业固然很美好,但摆在旧物仓面前的问题不仅仅是品牌号召力、对美的感知能力,还有团队跨界经营的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以及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