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恢复,取决于消费意愿和能力
文/吴传鲲(广东赢商网数据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两个数字,让零售商业行业非常振奋。一个数字是,至2019年末,中国的社会消费总额超过40万亿元;另一个数字是,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首次超过60%。社消总额代表现在中国消费的体量、规模;城镇化代表中国未来的消费潜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深入将促进中国四线、五线城市消费。如果做得好,这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消费启动。
商业逻辑,从融合开始伟大
从零售市场来观察,中国上一轮的消费启动是从2012年开始的。至2013年末起,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成了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这一现象已持续6年。今年还会持续。造成这一波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个人觉得“线上线下融合”是核心。
2013年,无论线上线下,市场中的各方博弈力量,对消费趋势和商业模式达成一个共识:地理位置决定一切(Location is still everything),这个被互联网世界漠视了10年的商业黄金定律重新回来,并拉开中国的新消费序幕。
这一年,购物中心开始爆发式增长。6年来,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平均增速达10%。至2019年末,全国购物中心数量(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约为4800家,总规模约4.74亿平方米。今天,这些存量物业是城市经营的重要资产,是消费扩容、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
同样在2013年,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尝试“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等,其核心都是线下线下结合。这一趋势导致,带有POI(地理信息点)属性的居民,成了所有创新企业奋力挖崛的金矿。大量创业公司、科技公司、传统企业都挤上了这条路。6年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正是线上线下两大阵营共同努力的结果。
至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多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8.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重为20.7%。从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线下消费仍是中国零售的主打,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基石。在融合的背景下,这个数字也意味着线下实体商业的未来潜力巨大。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今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然而,疫情之下,现实的残酷有时超出想象。2020年4月初,赢商网进行疫情期间实体商业市场调研。截至5月10日,共收回有1250份市场调研数据。经研究发现:经过6年的高速发展,实体商业自身积累了许多问题,同时疫情加剧了行业下行的速度。调研中的实体商业的多项运营指标已跌落至警戒线附近。
商业判断,从悲观开始正确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经济活动强制按下“暂停键”。疫情严重影响了线下实体商业的正常运营,令项目方、品牌商都陷入前所未遇的艰难时刻。其表现如下:
1. 购物中心空置率超警戒线,全年租金损失达20%。
行业公认的空铺率警戒线为20%,疫情期间,全国典型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为21.10%,超过警戒线。2020年平均空置率同比2019年下半年上升5.4%,并在持续提高中;再加之疫情之初购物中给予商户的租金减免政策,预计全年租金损失将达到20%。
2. 客流恢复66%,大比例裁员降薪进行中
至4月,全国各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客流恢复约66%,基于数据发现,一线城市比二三线城市影响大;市级商圈购物中心比区域商圈影响大;大体量购物中心比小体量购物中心影响大。而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4月份,购物中心在人力计划方面停止招聘或裁员降薪的比重高达74.9%。
3.品牌商复苏需5.5个月,但现金流只能撑3个月
调研分析得出,在考虑经营预期的条件下55.6%的品牌商平均复苏周期在5.5个月以上,但就目前来看,中小品牌商的现金流只够撑3-6个月(甚至2-3个月)。
4. 66%品牌商关店停拓展,体验/餐饮业态损失最大
调研显示,66%品牌商疫情期间减缓拓展步伐、关掉亏损店,其中疫情对体验/餐饮业态冲击重大。4月,大量体验业态品牌商处于零客流甚至零开业状态,而部分餐饮品牌则关掉75%的门店。
“黑天鹅”事件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让我们意识到:现存的商业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系统,是为了突发性的灾难而设计或运行的。一切萧条似乎不可避免。
商业实践,从乐观开始成功
然而,零售商业人应该时刻用商业的本质提醒自己:只要地理位置还在,只持续繁荣的、流动人口或居民还在,那么零售商业就会一直在坚韧中,不断进阶。
李克强总理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长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是什么?是零售业恢复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07年的百货业历史告诉我们:商业就是在地理位置的变迁和人口的持续流动中不断发展、进化的。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几乎都有了各类繁华的核心商圈,那些川流不息的客流,就是一座城市最具创新力、最具财富价值的群体;在一次次的萧条和兴起中,奢侈消费、大众消费、个性消费、朴素消费……在不同的消费时代,百货、超市、便利店、Wholesale、购物中心、新零售体验店……各类形式,各类业态不断焕新出现。
历史告诉我们,只要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不断增长,零售商业就会不断进步。为了“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
同时,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也会聚力支持稳就业,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等等。
保民生、保就业,就能促消费。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会不断增长。政府一系列政策将是各城市扩大内需,恢复消费的有力保障。作为零售商业人,想在这场“疫情对冲战“中获胜,就要做最坏的打算,做最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