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华1935-2021策展人先锋论坛成功举办
2021年6月25日下午,由西安大华1935主办,陕西美协策展委员会协办的,“西安大华1935-2021策展人先锋论坛” 在西演LIVE·大华1935剧场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城市焕新”- “工业遗产新生命·艺术创造新空间”为主题,邀请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河南、成都、武汉、西安等文博行业、艺术院校、艺术媒体、艺术机构、艺术拍卖画廊、策展机构、独立策展人、商业全媒体等专业人士,通过主题性的交流和探讨,给焕新的大华1935共享具有国际化和多元化观察的视野,共同寻找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新契机。
当今社会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现代城市空间呈现出同质化、记号化偏向。豫园文商在深度剖析城市发展实例后,意识到利用地域识别性和可持续性元素构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站在城市焕新的高度,大华1935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力求寻找到一条能够真正让人们置身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满足精神需求的绝佳路径。本次“西安大华1935-2021策展人先锋论坛”即为大华1935探索城市空间艺术传播的一次创新尝试。
论坛开始前,西安大华博物馆张超馆长带领与会嘉宾参观西安大华1935文化艺术街区。张馆长分别就西安大华博物馆的历史沿革,S街区的品牌分布,N1馆和N2馆的规划做出详细介绍。在整体的街区介绍过程中,全程伴随着大华原创环境式身体艺术表演,与会嘉宾在当代行为舞者的带领下,沉浸在由公共空间与艺术表演共同营造的意境之中。
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
豫园文化商业集团CEO 姜大华
本次论坛在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先生,豫园文化商业集团CEO姜大华先生致辞后正式开始,特别邀请德国DCKD莱茵美术馆执行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任舒阳先生担任主持。论坛共分为三个部分:
主论坛
“城市焕新”
“工业遗产新生命——艺术创造新空间”
主论坛中,彭德、顾振清、赵勤、贺丹、徐勇、宋群、姜大华共七位专家,围绕文化和艺术是否是商业的救命稻草这一核心论点展开交流和讨论。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贺丹先生始终坚信,在城市量级的艺术发展领域,西安十分需要大华1935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和平台。西安美术学院作为西安艺术的集中生产地,每年创造出五千余件艺术作品,希望这些艺术作品能够借助大华1935艺术园区的平台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也让大华1935和年轻人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著名美术批评家彭德先生认为,西安应当关注当代艺术。大华1935尽可能邀请世界一流的美术馆、艺术馆长期入驻并参与运营,例如:古根汉姆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成功的经验能够直接作用于大华1935,为这个有艺术发展潜力的空间赋能。
艺术家、Local本地创始人、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先生认为,大华1935的商业基因是工业遗产老厂房,70年代的人们对老旧的器物和建筑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大华1935的优势。如今的大华商业引入文化和艺术,就是在给传统赋予新的含义,是值得尝试的。
艺术家徐勇认为,大华1935应该充分借鉴北京朝阳区798艺术中心的成功经验,在经验中挖掘并探究出一条适合城市发展且匹配大华1935商业的文化艺术发展新路径。
独立策展人、当代艺术批评家顾振清先生从克莱因、卡特兰、NFT艺术、太空艺术中心的案例出发,提出了加密艺术赋能大华1935数字智能策展与运维的论点。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华1935可以尝试和数字艺术相结合,这是艺术碰撞的魅力所在。
上海周家桥文化创意产业园、上海E仓文化创意产业园总经理赵勤女士认为,大华1935拥有复兴豫园文商的高起点和高平台,建议可以借助优势发挥特长,一方面将科技与艺术的展览做到战略性的高度,另一方面脚踏实地深挖园区内部的历史文化。
复星豫园文化商业集团CEO姜大华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为集艺术、科技、商业于一体的创意园区。他提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商业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商业要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华1935从历史走来,是一个拥有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先锋地,应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服务年轻人,和年轻人一起共同打造大华1935。
论坛一
“实验艺术刮起的后工业风潮”
“数码光影革命展览时代—交互沉浸式体验”
论坛一中,武小川、王檬檬、姜俊、杨晨、李杨雷共五位专家,围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公共艺术的实践性应用展开交流和讨论。
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武小川先生始终认为就是要将艺术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带入到乡村,带入到城市。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和大华1935应相互协作,将年轻人的创造力代入到社会里,将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一同绽放在西安这座城市中,力求通过艺术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思考、反思和经验作用。
策展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王檬檬女士深耕技术与视觉艺术结合的领域,她在分享中列举了多位西安在地青年艺术家的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和数字艺术作品,并提出了以实验性和体验感来重新定义自己创作的观点。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姜俊先生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讨论公共和艺术的关系,提出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定时定点的邀请艺术家来创造作品的理念,同时强调了公共艺术和文化运营之间的相辅相成的亲密关系。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杨晨先生提出了计算、连接以及互动的概念,可利用网络平台建构某种社区的链接从而形成共创艺术作品。他还表示,希望大华1935新建的场馆当中可以更有效的把数字概念带入到跟年轻群体的互动当中。
独立策展人李杨雷提出大华1935在未来的展览策划上,可以考虑一些具有青年人先锋探索精神的实验性系列展览,以及强调当地特殊属性与传统、现代结合的节日性展览。
论坛二
“青“黏”文化的秘密基地——大华1935”
Z世代文化
在论坛二中,辛星、董钧、杨西、白茜、周立超五位专家,一同就如何打造Z时代青年文化聚集地展开交流和讨论。
Bilibili会员购板块陕西区域负责人辛星先生从Bilibili平台的粉丝属性、IP建立、社群打造等方面展开讨论,认为Z时代最核心的观念就是不设限。B站用户基数大、黏性高,玩转社群是B站的运营内核。大华1935如果想要打造青年人聚集地,建议加入弹幕元素、二次元社群文化,打造细分用户的创作者聚集地。
西安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实验影像工作室负责人董钧先生认为,大华1935拥有8.5万平方的体量,在打造艺术园区的方向有足够大的自由度,可以瓜分出一部分区域,用于孵化小型的、自由的、自发的艺术片区,以小及大是社群的概念也是商业的概念。
独立策展人杨西先生分享了IP具有情感寄托、多元载体、个性化人格的特点,根据现有的艺术现状,艺术家不仅仅会创作,还要学会生产内容并塑造自我IP。他认为,大华1935的IP是“在地化”,即对青年艺术家的孵化。
西安美术馆执行馆长白茜女士以西安美术馆为例,认为艺术要想获得长期效应,应该走入大众空间,大华1935正好是开放式的商业空间,要善于利用空间优势,加强艺术传播性和普及性。
《艺术品鉴》艺术运营总监周立超先生希望大华1935这个文化综合体走出自己有别于其他传统商业体的一条路,创立一个具有青年审美独立意识的平台,在这里真正的把自己所想表现的IP、艺术生态充分的展现,吸引乃至于全国有独立审美意识,想去追求个性的人,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各位专家在热情分享和相互交流中,探讨到大华1935承袭着时代的基因,肩负着先锋的开创使命,应将以互联网区块链经济为主导的包含艺术家和美术馆在内的艺术IP和以概念性数字技术为主导的科技空间结合起来发展。
大华1935应以原有工业建筑的升华和文化内容为载体,打造“先锋空间”;以项目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多元文化共享共生为基础,开创“先锋文化”,以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空间为载体,将“先锋空间”与“先锋文化”二者结合在一起,塑成大华1935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大华1935的精神文化符号,也是Z世代下与城市青年文化相符合的精神密码。
大华1935将以文化展演业态为主导,进行尝试性探索,成为时代中的先行者,构筑成Z世代引力场。以餐饮+体验业态为配套,融合消费场景创新,打造全国新地标,蓄力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