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客隆、喜玛特接连“倒下” 中小超市迎寒冬永夜?
灵兽按
云南连锁超市喜玛特15家门店关张,折射出中小超市生存困境。这个冬天要持续多久?
作者/楚勿留香 ID/lingshouke
▲这是灵兽第1033篇原创文章
1
因资金链断裂,云南喜玛特商业有限公司(下称“喜玛特超市”)选择了关店“待卖”。
8月23日,在喜玛特超市发布的《告知书》中称,由于合作伙伴集中催款,停止供货,直接导致现在企业经营现金流断裂,再也没有转型的空间和出路。
同日,喜玛特超市将关闭现有的15家超市门店及子公司、DC物流中心,终止营业。
如果说供应商存款、停止供货是喜玛特超市关闭的直接原因,那么,宏观环境的变化、竞争加剧和疫情叠加的影响,则是喜玛特超市关张的根本原因。
喜玛特超市也在《告知书》分析了关店的原因:
自2019年以来,受经济形势下行,公司一直持续亏损经营,特别是受2020年疫情冲击,公司出现严重亏损。
疫情后,消费减弱,各大互联网及社区团购资本运作,无底线补贴亏本销售冲击市场,顾客流失无法回流,门店销售严重下降,销售和利润平均下降50%以上,双重冲击下,雪上加霜,公司经营十分艰难。
《告知书》称,不得已之下,公司选择停止营业等待收购。
同时,《告知书》显示,喜玛特超市已经与上市公司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接洽并购事宜,目前正在推进中。
待重庆百货评估现有门店及总公司DC物流中心资产价格,收购款项支付至喜玛特商业有限公司后,公司再与各合作伙伴、员工、债权人及消费者逐一结算偿还。
就在喜玛特超市宣布停业的上一个月,重庆重客隆超市在门店张贴公告称,因转型需要,定于2021年8月10日停业闭店,届时重客隆超市提货卡将全面停发。
这家目前拥有43家门店的超市,主要分布于重庆主城及部分区县。
根据上游新闻报道,有近20家门店由重百新世纪、合一佳、御丰蔬菜等商家接手继续经营,剩余的门店将全部清场闭店。
重客隆超市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因公司市场竞争力弱、数年来经营持续亏损、债务负担沉重,公司决定关闭所有零售经营网点,对公司进行调整转型。
作为老牌传统超市,重客隆面临着数字化建设滞后、商品竞争力弱,已进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虽然喜玛特超市和重客隆“关店”的原因,并不相同,但无不折射出中小超市自身问题和所遭遇的困境。
2
喜玛特超市关店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其是中国本土区域超市的“典型代表”。
一是,成立时间并不短,已有10多年,扎根云南本土,并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是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发展扩张。
2009年,云南喜玛特超市诞生于云南丽江。主营的超市业态有喜玛特精致超市、喜玛特大卖场、喜玛特购物广场、喜玛特综合生活超市等,在丽江、文山、开远、宣威、保山、腾冲、昆明、宜良、攀枝花、普洱、玉溪元江等地均有门店,年销售额达到数十亿元。
2016年年初,喜玛特超市进驻昆明,在大都购物中心开出了第一家门店,随后迅速在昆明布局。
按《告知书》所言,自成立以来,喜玛特先后投资开设了24家门店,投入资金3.17亿元。
这对一家区域的本土中小超市而言,投入并不少。如今遭遇困境关店,怎不让更多中小超市兔死狐悲?
二是,喜玛特超市其所经历的大环境变化,遭遇的疫情冲击、社团竞争压力等,是所有中国本土超市共同面临的。
只不过,有的超市应对快或转型快,抑或基础更扎实、抗风险能力更强等原因,他们才挺过了“这一波”的冲击。那么,下一波冲击什么时候到来?
此外,还有多少中小超市,正面临着喜玛特超市类似的困境或境遇?
从《告知书》中透露的信息看,喜玛特超市2019年开始,一直持续亏损经营,原因是受经济形势下行影响。到了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出现严重亏损。
最后加上,供应商催款、停止供货,才导致公司经营现金流断裂,无法正常运转经营,才选择关店待卖。
3
喜玛特超市的境遇,折射出中小连锁超市资金链的脆弱,一旦门店销售端受到影响,就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资金链。
因为上游要向各供应商或基地/厂家直采支付货款,下游要为门店承担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尤其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上,零售企业的压力则会更大。
一旦现金流断裂,对超市的影响则是致命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即便超市亏损,如果现金流不断,超市还可以持续经营,因为现金流保证了超市能够持续运转。同时,只要超市持续运转,则又能不断产生现金流,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但现在的问题是,超市销售在不断下滑,客流也在下降。今年四五月份 就有很多中小超市出现了销售、客流“双降”的局面,一些超市的销售额下降了20%-30%,甚至更多。
虽然最近一些超市业绩有所回暖,但仍距疫情前有很大差距。
更关键的是,近年超市业态面临的几个关键性变化,让其现金流受到影响:
一是,供应商账期越来越短,这意味着超市“借鸡生蛋”的持续性大受影响。
无论账期长短的说法和存在是否合理,这客观造成了,超市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时间段越来越短,甚至强势的品牌要求现款现货,否则不供货。
这表明,超市现金流辗转腾挪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小。
二是,竞争加剧,消费者购买的渠道越来越多,包括电商、社区团购、到家等。
这就导致超市的客流和销售大受影响,尤其是“疫情”反复,不断强化电商到家习惯的养成,让不具备线上能力的超市更是步履维艰。
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有本土连锁超市的老总认为,中国60%-70%的超市可能会倒闭。
做个并不十分恰当的假设:
如果销售额下滑20%,持续下滑半年,会有多少超市企业陷入困境?
如果这个时间段持续到1年,又会有多少超市企业要关店止损?
4
经济“新常态”叠加疫情影响,对各超市企业影响不一。
一些零售上市公司也不得不“被迫转型”或关店止损。
以人人乐为例,7月14日晚间,人人乐(002336.SZ)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3.2亿-3.7亿元,是去年同期亏损额的2.3到2.6倍。
人人乐剖析原因,主要是“众多线上平台公司推出的社区团购业务冲击的影响,线下实体门店客流、销售及毛利水平普遍下行”。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乐选择了关店。早在7月8日,人人乐发布关于关闭部分门店的风险提示。
公告显示,鉴于部分门店租约到期而无法续租或销售持续下滑等多方原因,公司决定关闭位于深圳、重庆、陕西、四川等地区19家门店,预计产生损失约0.65亿元。
新华都(002264.SZ)在今年上半年新开立3家超市门店,关闭处置了6家超市门店。新华都上半年营收28.89亿元,同比增长25.69%;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5.98%,为7356.04万元。
当然,也有在疫情中加大开店步伐的零售企业。
以红旗连锁(002697.SZ)为例,其上半年营收45.37亿元,同比微增0.42%;净利润2.21亿元,同比下降15.20%。
但在上半年,红旗连锁新开门店264家,关闭门店10家,老店升级改造58家。截至2021年6月30日,红旗连锁共有门店3590家。
虽然喜玛特的体量、融资能力等无法与零售上市公司相比,但其面临的大环境是一样的。
零售企业一直都在开新店,关闭亏损门店,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但今年的情况或略有不同。
很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将精力放在转型、控制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方面,那么给更多的区域中小超市的启示则是更应该稳扎稳打,控制好现金流。
喜玛特超市不是倒闭的第一家零售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毕竟,超市所面临的冬天,还远远没有结束。(灵兽传媒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