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遗文化如何“突围”
近日,位于北京华贸的星巴克全国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开业。当咖啡豆遇上非遗蜡染,那它们的存在也就不仅仅是饮品,而被赋予了创新的灵魂和更深远的意义。
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既是第三空间,也是非遗艺术的展览空间。在该店中,“非遗星空间”也首次亮相。这里将展示更多非遗艺术品,让顾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此外,门店还将组织非遗文化体验沙龙,邀请非遗手艺人、艺术家到门店进行交流和分享,令顾客在享受高品质咖啡与甜品的同时,领略中国文化瑰宝的魅力。
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蜡染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传承价值。这一次,星巴克与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的蜡染合作社的合作,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突破,通过设计创新和商业化赋能,将非遗艺术带到更多都市年轻消费者的身边。
在以“注意力争夺”为底色的流量经济浪潮中,若要选取具有全民认知的文化IP,“非遗”必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国潮盛行的当下,非遗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贵州又该如何用好非遗这把宝剑?
“非遗+商业” 让非遗变“活”商业变“火”
据《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共有14个非遗产业带在淘宝天猫年成交过亿;今年天猫双十一的网红商品,善琏湖笔、荣宝斋、李廷珪等非遗店铺销售额同比增长超100%。;天猫数据显示,开售第一波,00后消费者购买非遗的金额和人数均同比上升超过100%……
提到最出圈的品牌与非遗合作案例,肯定有花西子与苗银文化的融合。2020年10月,花西子作为非遗传承伙伴、李佳琦担任非遗探索员,出现在人民日报新媒体《非一般非遗》系列纪录片中,此次拜访的地点,是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而其中,西江麻料银匠村是银饰的传承基地,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一代代银匠们耗费毕生心血传承苗族银饰传统工艺。花西子以苗族元素作为设计灵感,打造了苗族印象高定系列彩妆产品,通过苗银与彩妆结合的方式,强势打入年轻消费者。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使苗银成为一种新的风尚、新的潮流。
将“非遗”活动引进购物中心,是近年来许多购物中心的大势,吸引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例如:西安MOMOPARK艺术购物中心“深山集市”活动、昆明同德广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活动、保利时光里·【摩登民艺文化节】等,文化进商场,既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同时让广大市民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也让商场的人气和销售额稳步增长。
可以看出,非遗文化与商业的融合能擦出耀眼的“火花”。从非遗的角度而言,既可以借助商业流量做好非遗传承,又可以助力商业繁荣发展,何尝不是非遗文化的发挥与传承呢?
如今,“国潮”这个词似乎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逐步确立,“国潮”正在变成年轻人的时尚文化新宠。“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
贵州虽地处西南边陲,建省也晚,但从古至今都不缺乏巨大的文化存在。明清之际,黔地涌现出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被后人誉之为“万马如龙出贵州”。行业分析认为:贵州文化虽多,能出圈的却少之又少,缺乏的是对文化存在的重新发现与叙述。
文化挖掘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在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70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且贵州文化没有断层一直延续下来。但贵州多数的文化符号不够突出,与品牌、项目等融合不够紧密,加之缺少创新性,导致吸引力、美誉度不高,国际竞争力偏弱,优秀文化的挖掘和融合能力仍然较弱。
一方面,融合趋于表面。很多品牌和项目缺乏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仅将文化作为一个符号简单附加到产品中,起博眼球的作用,无法实现传播文化内涵的目的。已有的文旅融合项目集中体现为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共用共享,例如将文化遗产用于旅游开发,对特色文化内容挖掘不够,缺少精品项目。
另一方面,文化和商业的融合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尚未理顺。当前,市场受效益驱动,屈从消费者的口味,对传统文化、民俗进行快餐式、连锁式开发,久而久之,容易引发传统文化的弱化、同质化等问题。平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精华,尊重文化内核,不能无限创新,远离文化根基;同时也要加强传承中的创新,尤其注重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走出文化固化的误区。
因此,挖掘与开发非遗文化,是目前贵州发展的重点所在。如何雕琢贵州非遗文化这一瑰宝,促进贵州的发展,并让贵州非遗文化立足于当今的市场并转化成经济支柱,关键和突破口就是非遗文化的挖掘,加工,打磨,最后形成魅力十足的非遗文化品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星巴克官方微博、花西子官方微博、昆明同德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