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其他品牌 > 正文

疫情这三年:北京便利店“生死局”

灵兽
摘要:目前不少一线城市便利店,现在都是处于苦不堪言、苦苦支撑的阶段,尤其是北京区域。

作者/晴山

1

“目前疲于应付,能熬过去就算不错了。”北京区域一位便利店业内人士向《灵兽》表示。

这与便利店在一些二三线城市迎来不小程度的增长截然相反。

该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一线城市便利店,现在都是处于苦不堪言、苦苦支撑的阶段,尤其是北京区域。

对于北京区域便利店企业来讲,近三年有两方面的影响,导致其经营承压。

一方面,是疫情的直接冲击;另一方面,则是整个大环境的影响。

首先,从疫情的直接冲击来看,疫情这三年,对一线城市便利店的经营冲击都挺大,北京、上海自然不用说,深圳也不太好,特别是今年的这波疫情。

从北京区域来说,疫情冲击是业内共同遇到的难题,从第一年开始,第一波疫情冲击时,北京也是影响比较大的区域。

其中,疫情之下,有便利店就集体关店了。

2020年5月11日,北京全时便利店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停业通知,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5月20日24时结束经营。而此前,全时天津已大规模关店。

成立于2011年,全时曾是北京数量最多的便利店。当时全时回应:因为疫情影响严重,进行战略调整,便利店这块业务先收缩,停业之后会有其他合作。

《灵兽》了解到,2015年时,全时门店数量达到150家,并同时公布了“五年万店、年内千店”的计划。2017年11月,全时便利店还推出“百城百万”计划,即耗资百亿元,五年进驻100城,覆盖100万个终端。

但可惜的是没有躲过疫情的第一波冲击。

北京的第二波也就是新发地引起那轮疫情,对便利店业态来说,又是一次重创——业内的整个物流、供应链被重新整理了一遍。

就北京区域而言,很多便利店企业的生鲜加工中心,都放在了新发地里边,而这波疫情的封控,使这些企业的供应链基本就断掉了,包括合作的一些小工厂,因为多次的被叫停,很多工厂也无力支撑,选择了关闭,便利店企业只能重新去找别的地方,但想再恢复也并不那么容易。

所以这波疫情影响对北京区域的一些便利店企业来说,供应链的冲击是最“致命”的。

该从业人士对《灵兽》表示,北京从新发地这波疫情冲击之后,“一直就不太好了”。

2

在大环境影响下,整个产业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近几年,很多重要的会议、活动都在北京举行,对整个产业环境、综合商业氛围也有影响。

从地产行业的衰退,到教培行业的落寞,再到互联网大厂的裁员,这些都导致了年轻就业人口的流动、白领的消失,无不影响着便利店的客流量。

例如,从去年以来互联网大厂发展的止步,导致很多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软件公司也都失去为其服务的机会;地产行业的衰退导致地产中介、地产销售也深受影响等。

诸多因素都导致年轻人不断在北京消失。

这在城市经济晴雨表的便利店行业也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从2021年年底到今年4月前,便利蜂在全国关闭近700家店。对此,便利蜂曾回应称:因疫情导致物流、运输等出现困难,不得不临时关闭了小部分门店。

关于便利蜂暂时关闭及完全关闭的门店数量有多少,便利蜂此前未公开过具体数字,便利蜂方面称,今年以来,暂时关闭和完全关闭的门店,“差不多700家。”

2017年2月,便利蜂成立,大本营在北京。在被称为“便利店荒漠”的北京,便利蜂发展迅猛,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门店就突破100家,不到4年,其北京门店就超越日系便利店三巨头和本土品牌好邻居。

便利蜂一直在加速狂奔,2020年12月,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在便利蜂供应商大会上透露,根据规划,便利蜂2021年的门店数量将突破4000家,其中,一半将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到2023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万家,跻身中国便利店行业前五名。

但可惜的是,便利蜂并未能如愿。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截至2021年年底,便利蜂的门店数量2800家,远不及规划的4000家。与此同时,在TOP100的便利店中,便利蜂2020年排名第十,2021年则跌出前10名,位列第十一名。

疫情导致物流、运输等出现困难,也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对此,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表示,疫情对便利店的影响非常大,实际上对整个零售业的影响度也非常大,尤其是对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业态更为严重。因为对一二线城市来讲,便利店的选址大部分都开在商务区写字楼,疫情防控的原因,再加上人流会减少,所以对一线城市便利店影响会比较大,很多企业现在也都是在苦苦支撑而已。

他表示,线上弥补对于任何一家线下便利店来讲,都不可能弥补线下的损失。也就是说,数字化并不能有效弥补疫情这几年给零售企业带来的营收上增长的减缓,亦或是负增长。“但也要分区域来看,中国市场太大,南北区域也不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每一家企业也都不一样。”

除此之外,北京区域便利店业态内近三年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去年7月份开始地铁站内运营。

3

便利店业态无论是在国内的上海、广州等地,还是国外的日本等国,都是地铁内的标配,甚至还有一个地铁站内设置3家便利店的情况。

而北京地铁也是时隔多年后,再次出现了便利店的身影。

从2021年7月开始,罗森、多点、京轻三家便利店品牌在地铁站内试运营。

但业内人士对《灵兽》表示,在地铁内发展便利店,难度系数很大。

北京地铁便利店内并没有鲜食品类。由于北京地铁中受到店铺面积小、没有上下水、不能出现异味等条件限制,所以不能售卖鲜食等。

这也凸显了北京地铁便利店的经营难度:

一是,选品。

布局在北京地铁便利店的商家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品类、品种、品牌、配比等要点的研究选择,尽管在上海、深圳的地铁便利店十分成熟,但北京毕竟刚恢复,对消费者和商品的精准定位和分析还需要实践。

加之受限于政策,地铁便利店绝对不是简单的将地面便利店照搬的经营方式。

二是,成本压力。

有业内人士对《灵兽》称,北京地铁便利店的月租金在每平方米4000元-5000元,而大部分的便利店规模在20-25平方米,这样计算,一家北京地铁便利店的月租金达到近10万元。目前,中国便利店日均销售在8000元至15000元,仅租金成本就占据利润的30%。

以此推算,开在北京地铁内的便利店不仅失去高利润商品鲜食的支撑,还需要更高的流水以保证收支平衡。

三是,地铁便利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由于北京特殊的首都地位,对安全的要求更侧重,所以便利店在地铁里的具体位置也不会完全以商家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要平衡好人流和安全的关系。

早在2003年,北京地铁内便利店曾突破21家,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SKU数量在200-300支。

但随即2003年的一则国际新闻,割断了北京地铁便利店的仅仅两年的“生命”。

当年,在韩国发生了大邱地铁火灾,北京市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终止了北京地铁内一切商业活动。

直至2019年8月15日,北京市商务局印发了《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提及“允许在新建地铁站等交通枢纽开设商业设施”。

便利店在北京地铁内才得以继续营业。

但即便如此,在政策因素加之精细化运作的考验下,对于便利店企业来说,想要在北京地铁维持整体运营的平稳,并非易事。

虽然如此,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表示,便利店业态目前已属于多级分化的状态,各区域表现也不尽相同。

4

根据《厦门日报》的报道,近一年来,厦门新开2264家便利店,超5年来新开便利店总数的1/3。

在这个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8万的沿海旅游城市,吸引了包括7-Eleven、LAWSON(罗森)、见福、美宜佳、邻几、十分、六意、万嘉等多家知名内外资连锁便利店。

CCFA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39个重点城市中,厦门便利店发展指数位居榜首;厦门市便利店数量增长率达到了7.1%,为所有城市中发展最高。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企业,便是从东莞悄然崛起的便利店品牌——美宜佳。

无论从覆盖城市、门店数量,还是其数字化变革所带来的业绩增长,都令行业侧目。

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看,截至2021年底,美宜佳门店数达到26168家,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中石化旗下易捷的28249家,比第三名中石油昆仑好客便利店多出6000家,而这个榜单的第四名,门店总数还未超过7000家。

截至今年6月18日,美宜佳全国有效门店数量已突破28000,其门店也已遍布了全国20个省市200多座城市,实现了全国覆盖。

另外,从美宜佳的扩张速度上来看,从10000家门店到28000家门店,也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

从一家区域便利店品牌一跃成为全国性品牌,美宜佳被业内称为“便利店隐形冠军”。

另一家引起业内关注的企业是见福便利店,15年前从最初的5家门店,到如今的2000多家门店,虽然有规模增长的喜悦,但其董事长张利表示,“最大的困惑就是中国的便利店该怎么走,既要有自己的特性,但标准便利店的底层逻辑也得是通的。我们不会跳出便利店的底层商业逻辑,但展现方式和展现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完全照抄别人的模式,是肯定不能超过别人的。”他表示,找到中国便利店独有的生存方式,是见福现在努力的目标。

“比如日系的便利店不太会走社区店的路线,生意就已经很好。但我们中国的便利店店铺位置最多的地方就是社区,那么社区店该怎么开,逻辑可能就不太一样。”张利认为,和日系便利店相比,中国便利店的基础不同,基因也不同,照搬是不会得出一样的结果的。

在他看来,要认清自己和优秀便利店品牌之间的差距。“日本的7-11做了50年,见福才15年,怎么敢说自己更懂便利店?光便利店行业内大家都在说的商品结构齐全,虽然都知道商品结构形态,但如何在100平方米的空间内做到商品结构齐全,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同样,虽然有些区域便利店企业实现了很好的增长,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发展。他表示,目前来看三四线城市中,有些区域存在着一定的机会。

5

“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上海的便利店销售都比较低,但地级市和二三线城市恢复的较快,业绩表现不错。”陶冶表示。

他表示,这与当地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和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疫情原因,地级市的人口在回流。

回流的的这部分人都在一二线城市工作过,对便利店有很好的认知。他们将城市生活中去便利店购物的习惯保留了下来。

二是,顾客群向着越来越年轻的方向发展,口味追求不断上升。

与买菜群体多为中年妇女或中老年人不同,便利店的客群越来越年轻。他们更注重品质,对价格并不那么敏感。

在北京和上海的便利店,消费者对午餐的需求很大,经常能看到在便利店排队买午餐的情况,但在地级市的便利店却没有这种现象。

三是,疫情导致很多“餐饮小店”倒闭,便利店有了更多优质店铺位置的供给,选址相对更容易。

“不但位置好的店铺容易拿到,而且房租也降了很多。”陶冶称。

四是,就三四五线城市来说,餐饮还处在升级的过程中,此时便利店也参与其中,分到一部分市场。

“以前,在三四线城市有很多小吃店,多以夫妻店为主,成本低、口味单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餐饮店也面临着升级。因为环境脏破差,卫生条件等也不达标,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去这些地方了。“陶冶表示。

例如,2008年之前的北京,有很多小吃店、家常菜门店,其价格都很便宜,但装修差、烟气重、口味一般。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市进行了大量的城市改造,很多年轻白领不再去这些地方消费,反而更青睐便利店。

其中,北京区域内7-11也正是在彼时真正发展起来的,工业化标准的餐饮盒饭是它与过去餐饮店盒饭的最大不同之处,让年轻人吃起来也变得体面一些。

现在,三四线城市的餐饮正经历过去北京经历的餐饮升级,便利店逐步替代和承接了过去餐饮小吃店的功能。

在陶冶看来,零售业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两个趋势:便利和折扣。而这两个趋势也正在逐步验证中。

陶冶认为,零售未来有两个趋势:

第一,消费者对于便利的追求不可更改。

无论是到家业务、社区超市、便利店,亦或是社区生鲜店,提供和满足的都是消费者对于便利的需求。

“越到后来,消费者也越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既会有一站式够齐的需要,更会有对便利性的需求,只不过后者频率更高。”陶冶表示,现在卖场和超市更注重前场陈列效率的提升,又要对商品进行管理,甚至做产地直采和自有品牌。这大不同于与以前。

第二,折扣的趋势。

陶冶表示,折扣并不是指价格低,而是“性价比”。这种性价比主要来源于供应链的高效率。无论是做自有品牌,还是产地直采,都是为了将供应链的效率做得更高。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不会改变。

陶冶认为,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不可逆,在过去的2016-2018年这几年间,很多便利店品牌拿到了融资,但这只是资本对便利店的一个启蒙。

“大家拿到钱以后发现,资本对便利店业态期待过高,同时便利店的团队也在学习、成长,当市场挤出泡沫,变得冷静后,便利店的优势才真正的发挥出来了。” 陶冶表示,便利店业态会迎来一次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三四线甚至更低线城市。

同时,灵兽传媒创始人陈岳峰表示,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便利店的大规模发展。中国这么大,有便利店发展的空间,也有适合便利店发展的城市,但绝对不是所有城市都适合。而且,北京区域的便利店,在其他商业业态在不断创新迭代的环境下,市场前景正变得更具挑战。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