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超市/大卖场 > 正文

盘点上市商超的疫情三年:营收净利双降,一季度业绩改善但全年承压

灵兽
摘要:从宏观数据中看,整个线下零售业态,尤其是超市仍然承压。

作者/十里

ID/lingshouke

2023年第一季度,大部分商超上市企业净利润比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这与2022年超过六成超市上市企业亏损相比,有一定好转,但2023年整体形式,仍不容乐观。

2023年第一季度,超市上市企业业绩明显好转。

以永辉超市为例,2023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8.02亿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2.63%;归母净利润7.04亿元,同比增长40.24%;红旗连锁同时期实现营收25.55亿元,同比增长4.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长15.39%;而中百集团历经大规模关店后,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了424.72%。

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商超的业绩在一季度有所恢复,而从宏观数据中看,整个线下零售业态,尤其是超市仍然承压。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2023年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8%。

线下渠道方面,2023年1-3月限额以上零售业实体店零售额同比3.6%,分业态看超市、便利店、百货店和专业店零售额同比分别1.4%、8.8%、9.2%和5.7%,整体来看,超市业态的增速远低于其他业态。

2020年-2022年的三年间,超市业态被形容到了“黄昏”,虽然在2023年一季度业绩有所好转,但全年整体承压,很多中小超市“苟延残喘”。

1

过去三年,复苏痕迹微弱

2020年,成为了各行各业的转折点,超市行业亦是如此。

以“大润发”超市为例,虽然在2019年它依然名列中国超市百强榜第二位,但母公司高鑫零售在经历了疫情期间股价短暂的飙升后,便开始了连续的下滑。自高点以来,其市值已经萎缩了62%。

而位列中国超市百强榜第三的永辉超市与高鑫零售的遭遇极为相似。它的股价在2020年4月达到峰值后,就像一个失速的飞机,急剧下降,市值由最高点的千亿跌至仅剩400亿。

过去三年,对于超市行业来说,波谲云诡。各大超市企业的盛衰再转瞬之间,犹如一部现实版的商业版图大剧。

在疫情初期,由于新冠疫情的肆虐,传统的菜市场和农贸市场被迫关闭,大型零售超市承担了稳定食品供应,保障社会稳定的重任。于是,超市生意反而焕发出新的活力,表现非常好。可随着疫情的稳定,数家企业的业务却进入了断崖式的下跌。

比如。永辉超市在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8.51%,引发了市场的强烈震动。

面对这种状况,投资机构开始有选择性地剥离风险,高鑫零售和永辉超市成为了被“割肉”出售的目标。

永辉并非个例,这场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从过去三年的超市营收和净利中可见一斑。

在上述13家上市超市公司中,只有家家悦和红旗连锁的营收实现了连续增长,而且增幅也从以往的10%以上缩水到5%左右。相比之下,其余11家公司的营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步步高和人人乐的营收下滑幅度最为显著,接近50%。

这反映出疫情对超市行业的严重冲击,客流减少、运营成本提高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都导致了行业营收的下滑。

而在净利润方面,红旗连锁、三江购物和新华都在这段期间维持了稳定的盈利水平。剩余的超市公司大多都遭受了净利润的下滑,亏损现象十分常见。在这其中,永辉超市和步步高的净利润下滑幅度最为突出。

背后也透露着,疫情期间超市行业面临的盈利压力,商品损耗增大、线上业务困难、门店关闭等因素导致净利润下滑。

总而言之,过去三年间,超市业态的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履艰难,形势堪忧,复苏迹象微弱。

2

影响因素

在超市业绩整体承压的背后,除了其自身的原因外,有一些大势所趋的外部因素。从各企业的财报中,可以看到消费疲软、竞争压力加剧、其他业态的冲击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在过去三年中被广泛提及。

首先,宏观经济的影响。近三年来,消费的大幅走弱对经济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之后有所萎缩。

具体来说,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1981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3.9%;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0823亿元,同比增长12.5%;但在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微降至439733亿元,同比下降0.2%。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佐证消费市场的波动,而这直接影响了超市等零售业的业绩。

另外,分布到商品类目中,只有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药品类等必需品的销售保持了增长,其他类别的产品销售却一路下滑。虽然有各种政策出台以期提振消费,但消费的上涨依然落后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过去一直抱有“报复性消费”的幻想,那么在最新的数据中给了重重一击。

今年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10亿元,同比增长18.4%。然而,这个数据的背后则隐藏了去年同期数据较差的基数效应,如果与2021年的数据对比,实际上4月份的社会零售总额同比仅增加了5.3%。叠加上价格因素的影响,消费市场的表现并不乐观。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个消费疲软,超市的日子自然不会好过。

尽管线上零售额占比越来越高,但在2020年之前,超市业态并未感到过度的担忧。生鲜超市能在电商长久的冲击下保持自足,甚至有余力进行扩张和发展其他业态,其原因在于,生鲜类产品往往难以完全在线上进行销售。无论是大肆扩张的盒马,还是隐秘在角落中的前置仓,看似跑马圈地的背后,实则都很难解决深耕供应链与配送成本的问题。所以,当这些业态冲击时,超市并未感到紧迫的威胁,仍然能够稳定掌控市场。

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生鲜品类的特殊性,其策略的核心并非迅速扩大规模以控制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在现在有的市场环境中,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也就是说,生鲜业务的精髓在于,从已有的市场份额中找到更有效率的运营模式和更高的利润空间,如优化供应链管理以降低成本,以及改进销售策略以提高毛利率。

因此,虽然传统超市在应对“到家业务”时仍保持稳定,但在疫情期间突然兴起的社区团购,才却对其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

由于疫情原因,线下零售业态大规模停业,尽管超市是保障居民消费最主要的业态,但疫情之下“到家业务”被疯狂普及和教育,拯救前置仓于水火的同时,将其送上市,还加剧了社区团购业务模式的疯狂。

在获得消费者认可后,社区团购给投资者讲了“绕过中间环节,重塑商品流通方式”的新故事,而这恰恰是生鲜超市追求的。

与生鲜超市的逻辑一样,社区团购也是先以爆款生鲜商品吸引消费者,再逐步引入全品类以提高利润。随着商品种类的逐步增加,平台将能够完全掌握价值链的主导权,从而彻底改变市场中长期存在的零供关系。

好在去年“国家队”出手相救,才褪去了社区团购的热潮,终止了这场战争。尽管如此,聚集起来的团长,逐步发展为散团、团批、团店等形式仍然在低线城市中活跃,对超市构成“隐形”的威胁。

最后,成本增长也是一大压力源头。

近年来,实体零售业维持运营需要应对房租、劳动力、水电、促销等费用的持续增长,这无疑使得门店运营的成本也随之攀升。此外,受到疫情和经济环境的双重冲击,新店的成长成本也相应提高。更不用说,疫情常态化导致的额外人力、物资等防疫成本支出。

总的来说,实体零售门店面对的是硬性成本上升的困境。

当然,除了这些共性问题外,各大公司也有各自的挑战。

例如,永辉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高达3.26亿元,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比年初下滑了2.83亿元;再比如步步高在2021年关闭了52家门店,产生了大量的关店支出;家家悦在最近两年扩展新区域和新店的初期,由于毛利率相对较低和运营成本较高而产生亏损等等。

这些外界的威胁和自身困难,正在一步步将超市业态推向了“拐点”。

3

商超反击?

很难说传统商超反击战的关键节点在哪儿?

它可能隐藏在一边声称“线上业务无用”,一边积极布局的矛盾行为中;也可能在关闭了数十年的大卖场后,转向小型业态和会员店的创新行动中;又或者努力搭建供应链和选品团队以应对其他业态挑战。总之,传统商超学着“后辈”起步的方式在应对挑战和业绩下滑。

拿到家业务来说,传统商超的线下生鲜都是散装,一旦转移到线上,需要再次称重和分装,这个过程往往导致在高峰期难以线上和线下同时满足。此外,线下超市POS系统和进销存系统在融入到家业务时,需要将线上和库存的商品同步到线上交易系统,这使得同时管理线上和线下运营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许多传统商超在这些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花大量的成本学习和试错,永辉甚至为了布局数字化,仅2022年研发费用就花掉4.8亿。而那些没有足够实力支撑的商超,只能“苦苦等待租赁合同到期,消费者感叹“家门口的超市一家家消失”。

在过去的三年中,传统商超关闭了很多门店。

背后统一的说辞是,大卖场长期亏损且无法扭转局面,决定关闭门店。关闭部分大卖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门店结构,提高整体运营质量,这对减少亏损门店对公司长期发展的影响是有益的。

关店也是最后的无奈之举。由于消费者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商超的客流下滑,就连经销商都不再宠幸它们。

在永辉2022年的财报中,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前十名的营收门店内,大部分都处于北京五环外,第九名的门店则在贵州的县城内。据悉,接下来永辉要着重布局下沉市场,背后的原因是,“躲避”与前置仓和生鲜电商的争夺,而且租金、人工都比较低。

对于永辉这类全国性商超而言,生鲜供应链是永恒的护城河,只有想方设法压低上游的成本,通过入股、自建配送中心来尽可能减少生鲜环节的各种损耗。然后用低价让更多的人来永辉买生鲜,更大的销售体量又会压缩上游成本。

这种运营逻辑与社区团购向资本市场展示的发展故事非常相似。

因此,在过去的逻辑中,只有继续拓店,继续增加规模,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然后进一步压缩上游成本,是以永辉为代表的全国性传统商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策略之一。然而,时过境迁,相比做大营收规模和数据,恐怕该如何实现正向净利才是王道。

再回归商业的本质,最大的挑战并不源自市场的竞争格局或宏观经济环境,而是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模式的逐渐转变。无论门店所处的城市等级如何,只有当其商业模式符合消费习惯,顺应消费者行为的变迁,才能具备持久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整个零售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所有零售企业都必须共同应对的难题。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