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门店扛不住了:网红排队王大规模关店,曾经的“顶流”说没就没!
今年,又一批熟悉的门店关了!
行业巨头关店调整、网红品牌大规模关店、老牌玩家扛不住黯然退场、曾经的“顶流”品牌说没就没.....令人唏嘘的同时,也揭露了行业与品牌的“痛点”与“通病”,更值得商业人反思与警惕。
01
从火爆全网到陨落
网红品牌大规模关店
// 贤合庄卤味火锅北京、广州门店全部关闭
由演员陈赫、主持人朱桢、歌手叶一茜创立的贤合庄卤味火锅全国门店数大幅收缩。截至5月底,贤合庄北京、广州门店已经全部关闭。到今年5月,贤合庄在全国的门店总数较高峰时已缩减近70%。
· 靠明星引流“割韭菜”,加盟商血亏
与很多明星餐饮一样,贤合庄运营模式的核心就是粉丝经济和内容运作,陈赫等明星负责站台引流,专业团队负责操盘经营。然而由于天价加盟费、管理混乱、产品品质等问题,导致加盟商亏本维权、明星合作伙伴退出股东,最终弄得“一地鸡毛”。
// 国潮烘焙“落难”:虎头局陷倒闭风波,墨茉点心武汉门店全关
虎头局渣打饼行3月底爆发倒闭风波,包括大本营武汉门店数收缩,长沙、广州、上海等城市门店全关。彼时,缺货、总部人去楼空、欠薪超4个月却依然开放加盟等问题也将虎头局推向风口浪尖。直到7月,媒体报道虎头局将携中秋月饼礼盒新品回归北京市场。
墨茉点心3月关闭湖滨银泰in77店,6月传出在武汉的15家门店全关,业内人士猜测这或与其2022年开始的战略布局调整有关。此前2022年底,创始人王瑜霄透露,品牌正在从全国性的快速扩张转向专注湖南本地市场,且计划将湖南门店数扩充至150家。
· 国潮点心整体降温,能力比资本重要
如今,国潮点心潮整体降温,“卖得太贵”、“并没有特别好吃”、“都是资本催熟的产物”等声音也越来越多。或许是他们过于浮躁,少了对传统行业的敬畏,大众热情消耗之后,还是得回归焦企业本身供应链建设、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解决。
// 70年老字号许留山,关闭深圳最后一家门店
香港老字号许留山,可谓一代人的记忆符号,其于5月关闭在深圳的最后一家门店,此前,许留山在香港的最后一家门店早在2021年11月结束营业,同年深陷破产清盘风波。而在鼎盛时期,许留山全球门店一度超过300家。
·内外交困:自身创新不足,劲敌围剿
抛开股权混乱、管理无序与内斗等问题,许留山的败退一要归结于产品老化、同质化严重等自身创新不足问题,二要面对新式茶饮品牌众多劲敌。内外交困的境遇,或许也是满记甜品等港式甜品大溃败的缩影……
// a1零食研究所关闭八成门店
a1零食研究所已关闭80%的门店,目前剩余11家门店正常营业,覆盖区域仅剩福州、厦门、福清三地。这个零食品牌成立于2016年,凭借a1西瓜吐司、a1云蛋糕等高颜值爆款商品走红;2019年开始布局线下门店,并迅速覆盖广州、深圳、杭州等区域,创始人周炜平还曾扬言要开出2000家店。
· 只靠爆款玩不转线下
区别于零食很忙、零食有鸣等零食连锁店汇集上千种不同品牌的商品,a1零食研究所更像是烘焙零食店,主要依靠自身品牌的数个爆款产品导流,倘若没有联名等出圈营销手段、没有新的爆款产品产出,自然不能持续性地吸引顾客。
02
运营超10年的老牌百货
接连关闭
// 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关闭,30年老百货彻底退出上海市场
由于与合资方的合作期限今年届满,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宣布将于8月31日正式闭店。
随着该店的关闭,曾经在上海有3家店的太平洋百货也彻底退出上海市场。
图片来源:上海徐汇
· 商场形象老化、品牌缺乏吸引力是主因
除了合约到期之外,由于商场形象老化,引进的品牌“过时”,加上在上海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手一个比一个强大,让太平洋百货渐渐失去竞争力。
// 营业近19年的老牌商场,郑州正道中环百货闭店
7月31日,郑州正道中环百货正式闭店,官方称关店原因是由于商场物业租赁合同到期,合资合作的企业到期。
据了解,作为河南第一代民营百货店,郑州正道中环百货隶属河南正道商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10月1日开业,距今已营业近19年。商场总建筑面积为54000㎡,鼎盛时期曾入驻商户500多家,曾是郑州商业地标。
· 竞争对手“强劲”,转型城市奥莱无水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周边不乏新田360广场国贸店、丹尼斯百货花园店、正弘城等“强劲”的竞争对手。为了留住消费者,郑州正道中环百货曾试图转型“城市奥莱”,然而并没有多大水花。加上合约到期与商场调整时间有冲突等问题,最终选择闭店。
· 部分品牌移至正道花园百货,调整改造后10月开业
该店闭店后,其部分品牌会迁移到正道花园百货。据正道商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正道花园百货目前正处于整体改造中,拟在收拢正道中环百货部分商户资源后,重新规划商场结构,并在今年10月开业。
除了上述两家百货之外,今年以来,还有多家运营超过10年的百货宣布闭店,包括经营近14年的武汉大洋百货(汉阳店)、经营时间长达15年的深圳罗湖的国贸天虹商场,以及开业近15年的广州北京路天河城百货等。
03
曾经的行业“顶流”
没了
// “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欠款5700万,所有门店停业
今年3月克莉丝汀在公告中提及,截至2023年2月28日,公司欠款约5700万元人民币,银行账户已被冻结。而早在2022年7月,克莉丝汀的门店已经出现过一段时间的停业,但8月又有部分门店重新开业,如今旗下所有门店再度全部暂停营业。
· 连亏9年,3年关闭270多家门店
据克莉丝汀财报显示,2013年至2021年,克莉丝汀已连续9年亏损。其中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亿元、-1.1亿元、-1.7亿元和-0.73亿元。
此外,近几年品牌也陆续关闭了多家门店,2019年共关闭117家,2020年关闭了99家,2021年则关闭了55家门店。
· 品牌老化、公司内斗“拖垮”整个公司
作为“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落得如此田地,主要归咎于缺乏创新导致品牌老化,在“新人辈出”的烘焙业不再有竞争优势,无法吸引消费者,再加上公司内斗等原因,最终拖垮了整个公司。
// “魔都新晋烘焙顶流”Dikka Bakery:仅开业5个月的全国首店关闭
近日,定位精品高端烘焙的Dikka Bakery全国首店已关门停业,并表示不会再开,同时5月底在沈阳万象城的快闪店也将在下个月关闭。
据了解,该店于今年2月在上海淮海中路开业,共两层,招牌产品是“奶冻蛋糕”,客单价75元左右,开业初期便大排长队,被称为“魔都新晋烘焙顶流”。
· 产品撑不起虚高的价格,引不来顾客的复购
高端烘焙大多价格偏高,然而如果产品的创意、品质与味道无法与高昂的价格匹配,单靠营销最多也只能吸引一次性消费。复购率上不去,加上高端烘焙定位所需要的高端门店装修与维护成本,最终只能导致关门收场。
04
外资品牌清仓、关店
有的甚至退出中国市场
// ZARA:关闭中国首店与杭州首店
年初,ZARA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中国首店正式闭店,杭州延安路国大城市广场旁的GDA大厦ZARA门店也悄然关闭。
近年来,ZARA在中国关了不少门店。2017年,关闭了内地最大旗舰店;2019年接连关闭了两家北京核心商圈门店;2019年底,ZARA关闭武汉所有店铺。
· 重组中国市场业务,努力守住中国市场
为了守住中国市场,Inditex集团也正在重组中国市场业务,对中国市场从业务层面到管理层面都进行了调整。如今年1月,ZARA在抖音开启了首场直播,并在抖音率先上线了部分其他渠道尚未上架的新品,试图在线上寻找增量,以弥补线下渠道的滑坡。
// H&M集团:中国再关两店
7月,H&M集团在中国再关两店,分别是H&M在北京西单大悦城门开设的首家男装概念店以及集团旗下高端品牌COS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设的中国首店。实际上,以上两个品牌在中国的门店规模也在不断收缩。
· 正在加速调整渠道布局
今年以来,整个H&M集团也正在加速调整渠道布局,将不断优化门店组合,以确保在每个市场拥有最优的门店模式和位置。包括在成熟市场关闭部分门店,在增长市场开设新门店,以及进行门店翻新与调整。
// 马丁靴鼻祖Dr.Martens全国撤店,仅保留2家直营店
今年马丁靴品牌“Dr.Martens”正在全国大范围清仓与撤店,包括北京、杭州、沈阳、重庆、成都、西安、上海和深圳等多个城市,国内仅保留上海两家直营店。
· 代理门店将改成全“自营模式”?
对于撤店原因,有工作人员表示,国内总经销与英国品牌方的合同到期,拿不到货。
据了解,在Dr.Martens 2023上半财年业绩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的合作分销协议会在今年上半年到期,后续官方将收回运营权,逐渐转为直营,并以上海和杭州作为铺开直营业务的重点城市。至于是否会从代理门店全部改为直营模式,仍需要等待后续官宣。
· 鞋款经典但平替多是最大“痛点”
实际上,Dr.Martens在中国的运营不算十分顺利,2017年开通微博至今才只有8.8万粉丝。虽然马丁靴一直是不少潮人心中的必备经典款式,也是明星穿搭的“常客”,然而不少国产或快时尚品牌也会推出类似的款式,相比均价1、2000的Dr.Martens,更多年轻消费者可能会购买更加低价的“平替”。
// THE KOOPLES:进入5年,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今年4月,进入中国市场5年的法国轻奢品牌THE KOOPLES 关闭在中国的所有线下门店,同时品牌也在5月关闭其天猫官方旗舰店,这也意味着该品牌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 国内渠道没打开,最终成了“小透明”
THE KOOPLES于2017年底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陆续在中国香港、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开出了首店,2019年在天猫开出品牌旗舰店。
但很快品牌在国内的节奏就慢了下来。根据The Kooples官方微信显示,品牌目前在中国内地地区仅有7家门店。渠道没打开,门店规模上不去,时间久了也逐渐成为“小透明”被消费者所遗忘。
05
商超巨头频繁关店
退出多个区域市场
// 家乐福全国关闭多店,退出深圳、苏州、湖南等市场
今年以来,家乐福在全国各地关闭了多家门店,并退出了部分区域市场:
· 长沙:1月,湖南最后一家家乐福——长沙家乐福芙蓉广场店关闭,家乐福退出湖南市场;
· 苏州:3月,苏州最后一家家乐福人民路店停止营业;
· 广州:3月,家乐福广州康王店正式闭店;6月,广州家乐福员村店停止营业;家乐福在广州仅余新市店1家门店;
· 北京:3月,中国内地首家家乐福北京创益佳店停止营业;6月,经营24年的家乐福北京马连道店也正式关闭;
· 重庆:5月,重庆家乐福停止营业;
· 深圳:6月,运营27年的深圳首家家乐福停止营业;7月,深圳唯一一家“家乐福精选”因拖欠租金被“清退”,家乐福退出深圳市场
·东莞:7月,家乐福东莞花城广场店正式结业,东莞仅剩一家门店......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家乐福中国共关闭了58家门店,2023年一季度,家乐福在中国关闭了33家门店。 截至3月底,家乐福中国仅存114家门店。
· 连年亏损,努力转型却不见成效
关店的同时,家乐福中国近几年的业绩也十分“惨淡”。据财报显示,家乐福中国2020-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5.74亿元、208.78亿元及139.4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95亿元、-33.37亿元、-20.8亿元,连续3年亏损。而苏宁易购最新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则显示,家乐福中国预计净亏损9.5亿-11亿元。
其实,近年来,家乐福也在一直尝试转型,发力零售云、易采云、会员店、社区品质生活中心等新业态,然而却成效不大,依然无法吸引年轻的消费者。
// 绿地优选告别北京市场,全国仅剩上海3店
3月,绿地臻选超市全国首店——北京芳草地店关闭,这也是北京线下的最后一家绿地超市。作为绿地优选的高端升级版,该门店的关闭也标志绿地优选正式退出北京市场。
· 从全国超80家门店,到仅剩上海3家
据了解,绿地优选在高峰时期,曾在全国23个重点城市布局超80家门店,仅在上海就开了40家门店。然而,目前其在全国仅剩上海有门店,且仅剩3家在营业。
· 大卖场模式难走通,多门店无法盈利
绿地优选是以全球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为噱头的超市,瞄准中产客群,对标ole精品超市。然而,随着传统大卖场模式日渐衰落,绿地优选的商业模式也无法跑通,最终导致多门店无法盈利。
06
行业大佬“集体”调整
维密关大店,宜家关城市店
// 维密关闭北京最大门店,未来主力轻体量门店
美国内衣品牌“鼻祖”维多利亚的秘密(以下简称“维密”),于6月关闭位于北京王府中环购物中心的门店。该店于2017年开业,位置优越且空间巨大,是继在上海、成都及重庆之后,维密在中国开设的第4家全品类门店,也是国内第二家拥有“维密天使套房”的全球旗舰店,可谓维密的“门面担当”。
维多利亚的秘密北京王府井旗舰店
· 策略性调整线下渠道,目标至2025年增开100家新型店
针对此次关店,维密公关团队表示:公司近期正在策略性调整线下渠道,调整深耕一线城市的同时,加速布局二线和三线城市以及机场渠道;未来将主力开设300-400平方米的轻体量门店,目标至2025年增开100家新型门店。
// 宜家上海静安店年底将停止运营,未来专注“做大”荟聚
继宜家贵阳商场2022年4月闭店、宜家上海杨浦商场2022年7月初退场之后,宜家中国宣布上海静安城市店将在年底停止运营,同时表示,该门店作为上海市场的实验店,已经基本完成了现阶段的任务,经过对宜家在上海市场总体布局以及静安城市店的长期可行性的全面评估后,决定结束宜家静安城市店的试点。
宜家上海静安城市店
·小店模式不可能改变宜家整个运营模式
以上关闭的三家门店均是宜家首次在中国尝试的“购物中心小店”,专业人士指出,原城市店的根本逻辑,在于希望在增加顾客触点,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销售转化。然而宜家本身的运营体系传统且庞大,这种玩法不可能改变整个运营模式,城市店几乎没有胜算。
· 未来将专注“做大”荟聚
尽管宜家终止了小型门店模式的探索,但仍在持续加码以以“宜家蓝盒子+荟聚”为基础模型、体量更大的荟聚购物中心。目前,宜家已在中国布局10座荟聚购物中心,其中8家已开业,西安和上海项目也将于2024年开业。宜家母公司英格卡集团还曾透露,要在中国每年新开一家购物中心,至2030年在华购物中心有13-15家。
上海荟聚(购物中心)效果图
文章图片来源|除特别注明,均来源各品牌官方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