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的纵深处:聊聊商业的变化和趋势
作者/佐夫 Zoff
商业是由什么组成的?
商业是由具体的一群人创造的,商业是一场阳谋,是由城市管理者、由投资人操盘者品牌人,以及商管团队,再具体到每一个员工所造就的,“既现实又超现实”的场所。
同样,商业也是由无数个细节构建的。包含哪些你看到的和看不到的细节,一个个相互嵌套再一起,最终呈现给你所愿意给你看到的样子。
商业更是由大大小小逻辑所构建的,不管商业逻辑,决策逻辑还是内容逻辑。每个参与者都一定有相互的能力和资源,相互搭在一起,才能共同为此努力和付出,让项目在现实中落地。
这也注定了商业有许多纵深和暗面。
被人、细节和逻辑所交织,它需要被思考,被洞察,让我们更好的看到商业的全貌。“在商业的纵深处”也将成为一个系列,去分享一些个人化和即时的观点,聊聊商业的变化和趋势,聊聊新商业人的自我觉察。
①
寻找消极时代下的局部机会
在全社会财富水涨船高,全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年代里,重要的是要把握住系统性机会,讲究的是在牌桌上,有存在感,快速的复制和拓张,公司做大团队做大,尽可能把规模做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占尽时代红利,被整个行业和大的经济形式推着向上走。
然而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里,对于平台、团队和个人,很多事情其实是要反着来,没有必要再去一味追求规模和全面,在整体悲观的环境里下,这些很可能都是拖累,成为拖死团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的,如今重要的事情在于如何把公司做轻,成本做低,团队做小,业务做精,做到不可取代,尽可能做成细分领域的隐形头部。别再去追求什么“小而美,小而全”,现在更注重的其实是小而垂。
同样,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局部机会,把个人的资源重注其中,安然去度过这个周期。
那什么是局部机会?从横向来看,依然是你可以怎么深度细分:就像如今香氛很卷,“东方主题”的香氛也很卷,那么,每个城市不同区域的“属地”香氛是不是卷的动?独立的调香工作室还能怎么做?坦白讲,哪些大平台大团队看不上,转身困难的细分领域,每一块都是小团队和强个体的机遇,都有站稳脚跟的机会。
而另一种局部机会,来自于专业延展。就像现在,不少的品牌反而抢了公关公司的活,因为他们不光更加理解消费端,有独立IP和落地团队,做起快闪店做展览都成了一把好手,并且还有运营能力,能卖货;而以往的商业顾问、设计师等等,也在成为KOL,反而比传统的媒体人更有干货,也更真实的对外表达,传播起来比所谓网红更有信服力;而传统媒体人,又会去做品牌做空间,因为他们对内容的创作能力,也很契合当下对品牌内容消费的诉求。
换种身份,换种挣钱方式,换种活法,从嘲笑他人,理解他人,再到成为他人...这些事情的本质,都在于我们能不能更灵活的去改变自己,抓住每一个潜在的局部机会,创造出自己的新的生态位。
在过去,只有创业的人会想这些,而在未来,这其实是个事关生存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线下商业还算是相对公平的行业,因为总有市场作为标尺来衡量,并且不管是经济环境上行还是下行,只要是环境在改变,商业就总有突破的机会。
②
是什么在局限商业“场”的发展?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认知和方法的问题,传统的商业地产管理发展模式,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商业环境与消费特征。所以用了很长的时间,不管是参与、观察还是自己个人的亲身实践,去总结各种关于商场的新方法论,也间接创造了这个感性城市的诞生。
但实质上,这是“术”而不是“道”。
创造一个好商业项目的呈现机会与发展空间,远比知道一个好项目该怎么做出来其实更重要,是的,机会常常大于方法。
那从这个角度看,是什么在限制“场”的发展?首先是来自于国内的商业资管逻辑。如果可以让优质的、长期自持,稳定运营的商业项目的资产价值能够转化变现,让资本顺利的进入和退出,减少资金沉淀量,那么开发与管理这样的好项目的动力,将是更强烈的。
在这个问题上,和零售物业相关的REITS政策能够顺利出台,将依然最关键的一环。
其次是强个人的操盘逻辑局限。不得不说,除了传统商业地产以外,国内目前比较出圈和优质的新商业案例,基本都离不开“强人”色彩。
而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人的快速决策和认知理解能力,能帮助项目迅速呈现,赋予独特价值,把项目提升到一个高水准上;但同样,这样的人是最难复制的,强人主导的商业项目,问题常常会出现在团队组织上,这方面投入不够,团队接不住带不好,不光是项目难以拓展复制,还有可能让已经呈现的项目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是核心人物离开时出现“断崖”式的衰落。
如何在新商业的环境里做好组织管理,梯队建设,这几乎是所有线下商业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个局限,来自于品牌和内容的选择局限。为什么某些非标商业,主题性的商业做不大?大家停留在几千至两万方以下?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可选择的品牌是有限的。
的确,关于“场”的创新在近两三年里很大胆,很突破,也很有设计感,但具体回到品牌本身时,你会发现翻来覆去全国的甲方,商管团队都提到那些好品牌几乎都是一样的,在安福路、在东山口,在成都等等。但问题在于,这些品牌也不可能会到处开店无限扩张,未来这么多的场到底谁来填?这依然是所有商业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要不尽可能的和其他项目去争抢,去卷,要么就创新招商方式,做联营,做孵化,尽可能然这里“长”出一些独特的品牌。
③
什么是真正的商业价值?
有足够认知、逻辑与落地能力的团队,是真实的商业价值。
因为从理论上,其他的商业要素都可以被构建,被代替。比如资本,比如项目条件,比如品牌资源,比如各种商管平台与开发主体等,这些要素都可以拆解,重组,选择。
是的,说到底资金总有各种来源渠道,同样需要解决问题的,提升和增值的存量项目多如牛毛....但翻来覆去,行业大浪淘沙,几轮市场筛选之后,真正理解新商业逻辑和实战经验,懂得避坑的团队就那么多,这样的团队是最难被复制的。要想做一个成熟的新商业团队,更需要时间、精力和学费,这也不是什么平台可以轻易付出的成本。
行业口碑、做事方式与影响力,同样是难以复制的商业价值。
尽管线下商业是个规模巨大的行业,但具体到不同城市,区域,不同的消费层级,圈子依然就这么大,在这种环境里,太容易接受到各种信息,搞清楚一个项目越来越容易,同样,了解具体的商管和团队状况,其实也没有那么麻烦,这种情况下好名声可以远扬,同样黑历史也会传千里。
除此以外,其他商业要素的价值只会越来越弱。新消费客群对内容、场景和目的地的追求,让选址也变得没那么重要,更何况在大城市的大多数区域,商业物业都是普遍饱和的状态;所谓商业资源、品牌资源的价值也在消减,如今联系到一个品牌非常容易,但让一个品牌相信项目,愿意来已经越来越难,说到底还是看项目怎么做,谁在做,需要的不再是只会八面玲珑,兜售资源的agency,而是对两边逻辑都懂的“精准招商”;而传统商管规模化的优势,反而越来越成为负担,它意味着老化固化、因循守旧、决策漫长、低效缓慢...等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行业里的趋势。
在新商业环境里,在一个信息透明,更加重视内容与运营的时代里,商业的核心能力,反而又重新回到人和团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商管平台真正的服务对象其实并不是消费者、也不是品牌,而是这些关键的人和团队。尤其是想要做创新,做未来商业的平台。
这是一种假设。
或许未来商管会放弃现在等级森严的管理和决策制度,摆脱职业经理人的死板,而是用合作和服务的心态,转而成为商业人的“MCN”,好的操盘手是这个MCN拥有的KOL,是一个个项目的主理人,分配不同的项目与资源,再给予权限,由他们来操盘。
④
做行业内容:重要的是信息增量
行业越来越卷,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堪忧,越来越多的商业人选择离开平台,用公众号、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各种形式,做行业自媒体,做个人IP,来寻找自己新的事业曲线。
与整个行业来说,这其实是好事。过去只能依靠“传帮带”式的商业经历,逻辑方法,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同行分享出来,引发大家的思考讨论,推动行业整体的认知提升,也让年轻商业人有学习成长的渠道。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持续坚持输出,需要生动的表达方式,把行业语言转化成更容易看得懂,还能提供情绪价值的话术;需要敢于自我表达,不光是传递信息和观点,还要能暴露自己的短板,让内容有人味,真实,不做作,做到这些都非常的不容易,但还好,现在有足够多的案例和套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在这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往往被忽略,那就是信息增量;简单而言,就是在顺畅表达的基础上,一定要有一些只能在你这里看到的信息和观点,这样才能带给读者真正的价值感。
也就是说,少去搬运容易获得的商业信息,尽可能输出独特的一手内容。
然而矛盾在于,每个人又是有认知边界的,输入和输出精力也有限,所以不可避免的,要去做到这些事情。
其一就是开放。格局打开,别太深陷在自我认知里,尽可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包容不一样的表达和观点,商业就是需要不同视角的观察,不管是行业内外,只要够真实,直接,它就有价值。
而后的重点,就是在于尽可能寻找机会,去真实的参与实践,站在一线去体会。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和市场性的行业里,资讯,理论一定是晚于实践前沿的,站在事外只能看到最终呈现的结果;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机会看到那些即将呈现的案例,感受到内部逻辑,看到品牌和团队当下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了解每个参与者到底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决策,为什么投资。而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个项目的呈现逻辑,也包含着真正有落地价值的方法论。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在于保持思考习惯,用逆向思维解构具体的商业项目。
简而言之,就是别太相信眼前所看到的,轻而易举所听到的,尽可能用常识和逻辑去拆解一个个项目,拆成时间轴、数据和信息,看其中的关键点是否说的通,对应的上,再去做整理和总结,而观点也会在这个过程里源源不断的产生,去掉一些公开说的信息,加一些好理解的表达形式,然后就成为了行业方法论。
当然,在行业里多走动多沟通,保持活跃,自然而然的也会有许多的思考和逻辑一闪而过。尽管有些碎片,但将这些点逻辑化整理出来,也都会是不一样的行业内容。
⑤
关于商业沟通:分寸即力量
在商业沟通里,核心点往往不只是口才,不只是专业,也不只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分寸感。
释放口才除了显得你能说,会表演,基本上没什么用,单纯的口才好和喷子没什么区别,图个嘴狠也是最幼稚的行为之一,只会暴露自己的短板和认知。
而一直去聊专业也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专业聊多了像炫技,专业也不代表着能解决实际问题,本质上也是一种无效沟通。你说了一堆,别人都没有Get到,专业又有什么用?并且,专业感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概念,让对方觉得你懂,能够解决问题就足够了,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专业看法抛出去,从人性来看,人其实是不愿意被教育,被上课的,扯太多,还很可能误伤他人。
做商业沟通,始终要保持一种“面客”的心态。并不需要去证明比对方强,不是要居高临下呼啸而过,而是明白沟通诉求,明确对方到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给到对方所需要的信心。
在这个过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分寸感,边界感。不是要明确什么需要说,而是要知道什么不该说,商业的世界里一直都充满着参差,信息差和认知差,没有必要把这些差别直白的告诉所有人,而是要能帮助对方去去扩大认知,尽可能在认知框架内扩大认知,抹平信息差异。
温和的,清晰的,有分寸的,最终才是有力量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