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第三季度营收100亿欧元:北亚区拖了后腿,中国管理团队将变动
作者:周嘉宝
北京时间10月20日,欧莱雅集团发布2023年三季度业绩。截至9月30日,欧莱雅集团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11.1%至100.0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75.84亿元);前三季度欧莱雅集团销售额为305.7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71.57亿元),同比增长12.6%。
在前三季度,欧莱雅四大产品部门均实现了增长。其中,美宝莲、巴黎欧莱雅品牌所在的大众化妆品部门重新成为集团第一大销售来源,销售额同比增长14.5%达114.58亿欧元。
而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高档化妆品部业绩增速有所放缓,截至9月底,该部门销售额同比增长6.1%至107.85亿欧元。
受益于消费者对功效护肤的需求增长,修丽可、理肤泉品牌所在的皮肤医学美容部表现仍然突出。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28.7%至49.11亿欧元,是增速最快的部门。而卡诗、巴黎欧莱雅沙龙等品牌所属的专业美发产品部则同比增长8%至34.24亿欧元。
分地区来看,欧洲地区仍是欧莱雅集团第一大市场,该地区前三季度销售额达97.41亿欧元,同比增长了17.6%。北美区域和北亚区域则分别实现销售83.11亿欧元和76.98亿欧元。SAPMENA(南亚太-中东-北非区)区域和拉丁美洲区域分别实现销售额25.33亿欧元和22.95亿欧元。
聚焦中国市场,欧莱雅指出该市场表现稳定。报告显示,前三季度,欧莱雅中国大陆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7.7%,高档化妆品部在该市场的表现也优于一般水平。
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地区销售均同比超双位数增长的同时,中国所在的北亚市场明显“拖了后腿”。该区域销售额仅同比增长1.3%,单看第三季度,北亚区销售额同比减少4.8%至20.45亿欧元。
继半年报之后,欧莱雅再次强调亚太旅游零售渠道对业绩的负面影响。高档化妆品部的增速放缓和北亚区的增长乏力,或与亚太旅游零售渠道的疲软有关。
对于中国市场表现及亚太旅游零售对公司的影响,时代财经联系欧莱雅中国相关人员,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在半年报交流会中,欧莱雅首席执行官叶鸿慕(Nicolas Hieronimus)就提到,海南旅游零售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情况明显恶化,韩国运营商减少了交易(尤其是与代购相关的贸易),旅游零售范式也正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受旅游零售渠道调整困扰的并不只有欧莱雅。此前,因为代购交易受到限制,拜尔斯道夫旗下高端化妆品牌铂莱妮在中国和韩国市场销售在第二季度就大跌87%。另一美妆巨头雅诗兰黛业绩下滑亦和该渠道疲软密不可分。
除旅游零售渠道压力外,中国化妆品行业消费复苏亦不及预期。据国家统计局,今年9月份,化妆品类商品零售总额为326亿元,仅同比上涨1.6%,远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5%。今年1-9月份,化妆品类商品零售总额为2966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也仅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平。
不过,叶鸿慕表示,“在经济和地缘政治持续不确定的背景下,我们仍然有信心继续跑赢市场,并在2023年实现销售额和利润的再增长。”他指出,欧莱雅之所以能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因为其广泛的区域布局、成功的产品创新以及敏捷地将投资分配到增长最快领域的能力。
今年欧莱雅斥资25.8亿美元完成了收购高端护肤品牌伊索的同时,其亦传出出售旗下水疗品牌Decléor、有机美妆品牌Sanaflore的消息。该集团还宣布收购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深圳杉海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少数股权。近日,曾大规模撤出线下百货渠道的欧莱雅高端美妆品牌羽西,也在多地商场开始布局新店。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仍然毋庸置疑,欧莱雅中国也将迎来近几年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
明年2月,欧莱雅中国首席执行官、北亚区总裁费博瑞,将成为欧莱雅首席全球增长官;欧莱雅中国高档化妆品部门总经理马晓宇则将担任欧莱雅中国副首席执行官,正式分管欧莱雅中国业务。这也是欧莱雅首次设置“中国区副首席执行官”这一全新职位,在业内看来无疑是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的表现。
不过,中国市场复杂多变,在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在新角色上亦将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