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商场B1、B2层更有魔力,年轻人迷上了逛市集!
今年,“消费降级”似乎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网络热词,年轻人购物越来越看重性价比、奢侈品购买意愿下降、主打一个松弛感生活、逛街只去B1、B2......
在这种趋势下,亲民的市集商业模式似乎成为促进消费的香饽饽,许多项目将它做为创新运营思路,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霓虹小铺在全国遍地开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市集玩法增多,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例如市集商业中的商品通常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品质参差不齐,有些商品可能是劣质或假冒伪劣,存在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模式和品类雷同,消费者常常会有审美疲劳的感觉,走到哪里都感觉进入了义乌批发市场。另外还有内容形式单一,游逛场景缺乏趣味、互动等问题,导致市集水准参差不齐。
其实,搭建一个市集场景并不难,似乎只需集结摊主,提供场地即可,但难的是如何把它做“精”。
本期,赢商网将结合部分热门市集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打造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市集商业。
01
-▽-
以生活方式为依托
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精神乌托邦
基于市场模型来看,好玩的市集都不是单纯的卖商品,更多是输出一种生活方式,引领人们展开新型社交和自我表达,用这些元素与青年群体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来玩,从而形成N+裂变传播,进而演变成一种类文化符号。
苏州本色东西桥市集
本色东西桥市集是一个以苏州本色美术馆为依托的市集,开市地点位于苏州东西桥附近。
市集以国风穿越和匠心情调为主题,充满了文艺复古的氛围。每年除特殊情况外,基本每月都会举办一次,目前已经举办了36期,即将开始第37期。每次市集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主办方也会根据主题设计和实施创意,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惊喜和乐趣。
◎图片来源:苏州本色美术馆
在市集上,游客不仅可以寻找到匠心好物、手作精品,还能找到与生活息息相关,充满自然环保理念的日常用品。从整体布置来看,沿途各种摊点,错落有致,色调相宜,随处一拍便是大片,其中的陈列美学值得一抄。除此之外,现场还有音乐会、茶文化课、讲座、游船赏景、唱诵冥想、音疗等丰富体验方式,游逛+疗愈结合,让院内松弛氛围瞬间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本色美术馆是一家由私人出资建立并管理运营的非盈利艺术机构,机构的名称出自创办人的理念——“人间即是剧场,每个人都在本色出演”,牢牢抓住时下年轻人的价值所向。
◎图片来源:苏州本色美术馆
乌玛市集
在旧址为南宁江南区绢纺厂的独栋楼房里打造美食生活文创市集——乌玛市集。在6600㎡的空间内,项目利用美食、阅读、花艺、手作等业态重现生活邻里生活场景。
◎图片来源:乌玛市集
整体设计以东南亚国家的热带雨林风情为主,80%的空间都能接受阳光的沐浴。商铺陈列也并非千篇一律,每个小店都可充分发挥个性,给消费者带来不同惊喜。「野餐营地」、「阳光走廊」、「中国风&异域风情市集」、「美食小吃风情街」等空间区域的划分,让整个项目的层次更加清晰,游客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直奔主题。
02
-▽-
社区市集自带人气
推动友邻亲密共创
相比其他商业类型而言,本身就自带烟火气的社区商业似乎更适合用市集来造景。市集不仅可以很好的满足周边消费者的日常所需,同时还能增添更多互动性和产品丰富性,在营业时间上也较为灵活,可于无形中增强客户粘性。
鸿寿坊
鸿寿坊地处上海普陀区北部、始建于1933年的鸿寿坊内,曾经是沪西著名的商业街,也是老上海人熟悉的“大自鸣钟菜场”。
如今,鸿寿坊化身市集型商业,引入全新商业概念“Be Market”,旨在打造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可持续社区。虽然整体面积仅1.5万㎡,但市集汇集多品类宝藏品牌,首批进驻60余个,其中包括51个上海或区域首店。
多重在地文化和新颖的运营逻辑,成全了新一代年轻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极具差异化的商业气质也让这个小体量的历史商业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图片来源:鸿寿坊公众号
普罗市集
郑州普罗市集的打造理念则充分融入了时下流行的市集元素,在一众邻里商业中突围,让人耳目一新。它以全新的街巷形式,集生鲜菜场、生活美学零售、时尚餐饮为一体,既保留了传统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且充满烟火气的特色,同时又创造性地开辟出舒适开放、符合当代审美的社交休闲空间。
◎图片来源:普罗市集
地中海广场晚风市集,除了特色商家的参与,每一年都会有诸多邻里报名。每一位邻居售卖的物件背后都带着独有的趣味和创意,也都蕴含了邻居各自的故事和对生活的态度。
◎图片来源:普罗市集
在招商方面,项目亦贴近定位属性,引入CHIRORO、CHAIKU、FUFUTOFU、写福商店、青松白鹭点心铺、青松白鹭茶室等听起来就非常具有文艺气息的品牌,愈发凸显出项目在生活方式上的引导,成为城市松弛生活新地标。
03
-▽-
国外经典市集项目
凭借创意打造火出圈
全球化城市中以地摊摆出特色的商业项目也不在少数,基于不同受众、不同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市集经济的丰富样貌。
荷兰Markthal市场
荷兰Markthal市场,作为荷兰首个室内市集,结合居住和购物模式,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商业空间”,集文艺空间、生活市集、展览空间、创意工作室等为一体,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费选择。自2014年开业以来,就受到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年均吸引参观游客达4.5-7百万人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Seven Dials美食市集
24h营业的英国Seven Dials美食市集。将整个市集划分为伦敦专业生产商的室内生产线的「黄瓜巷」和坐拥一系列著名街头食品商铺和餐厅的「香蕉仓库」。
市集内部保留原有建筑中的铁铸梁和砖砌拱门等充满波普艺术特色的标志,颇具复古气质。而项目本身也在不断发掘并支持那些散落在城市中的美食独立摊主,为城市的特色文化保留一席之地。
◎图片来源:SKE建筑事务所
泰国清迈仓库市集
仓库市集(KriengkraiMahamitr Market)是清迈目前最大的室内市集,是由有着超过60年历史的大蒜与水果腌制和制造果干的工厂翻新而成。
工厂里腌制蒜头和蔬菜的坛子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并都被一一出售,剩余的被保留打造为极具氛围感的空间装饰品。市集风格依旧保留着老仓库的墙壁和屋顶,同时免费邀请周边社区的各种商家和村民共同加入,更广邀艺术创作者和退休长者加入摆摊行列,卖不出不收租,唯一规定就是所有制品都必须有档主亲自设计或制作。
◎图片来源:清迈那些事儿
市集集合泰式甜点店、服饰店、熟食、画廊、衣物杂货摊当以及一间超好卖的特产店,除了有工厂自家出品,亦引入不少本地制造的食品、纪念品。
04
-▽-
专业市集策划公司
通过社群链接与品牌互相成就
近几年,因“地摊经济”盛行,许多策划公司也跃跃欲试,根据风格定调或人群定调,开展例如咖啡市集、二次元市集、国风市集等联动活动。因为大多市集在筹办之初很大程度上依赖临时摊主,导致品牌同质化严重,基本上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形成后续强有力的社群运营,成为这类公司做“精”的关键锚点。
普遍市场观察和不断尝试,许多公司对原创品牌进行“盯梢”,一边宣传一边孵化,通过市集的形式协同品牌增加曝光,形成私域流量,从而帮助自己提高声量。
伍德吃托克
伍德吃托克市集自2015年创立至今,创造了实验型迷你市集、精品大型美食节、综合生活方式展,已成为中国年轻人及城市消费阶层热爱的原创青年场景和体验消费品牌,通常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年轻人聚集的一线城市举行。
这个市集有各种小吃、咖啡馆和手工艺品摊位,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购买到一些独特的商品。据了解,伍德吃托克至今已连接过4000+个创新品牌,三顿半、永璞咖啡、钟薛高等品牌曾都是活动中的常客。
◎图片来源:伍德吃托克小红书
凡几Common Rare
创立于2016年的凡几也是国内创意市集业态较早入局的玩家之一。主张“small things matter”的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贩卖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六年来,凡几与超过800家独立原创/美食品牌合作,将独立原创品牌带入大众视野,吸引了一批支持原创设计、喜爱艺术的生活方式爱好者,已形成不可复制的文化社群。
◎图片来源:凡几Common Rare
随着落地活动的增加,如今它也不再满足于线下市集和快闪店的呈现形式,开始了对门店长期运营模式的探索,首家凡几Café & Select Shop坐落在上海愚园路的愚园公共市集里,而未来也计划通过与更多品牌合作,达成有机转化,构建一个优质小众品牌的发声场。
银盐复古市集
一季一会的银盐复古市集已经成长为杭州复古文化的标志,也将复古的浪潮带到更多的城市。
截至目前,银盐复古市集已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上海上生·新所、深圳深业上城、武汉万象城、长沙北辰三角洲大悦城、南京鼓楼创新广场等多座城市的商业体中落地。在这里消费者可以淘到各式各样的古着、复古首饰、手工艺术品等物件。
◎图片来源:银盐SPACE
小美放大展
最近打开小红书,发现几乎人人都在寻找小美。今年十月,小红书推出超S+级美的大事件「小美说」,并和所有小红薯们共同策划了一场为美发声的展览——「小美放大展」。
2023年10月27日-11月3日小美市集落地各大一线城市,线下带话题 #小美放大展 发布观展笔记,或在小美市集消费购物,即有机会兑换平台自有IP设计周边,例如点赞冰箱贴、评论便利贴、收藏毛毡包、拍照神器等。
◎图片来源:小红书
小红书作为时下热门的社交软件,本身就自带流量,落地到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文化街区,立马就吸引无数人气。带上小美标签的本土咖啡店、小众品牌,也在红人们的一次次打卡中获得关注,以一种非常友好的软植入,化身城市city walk商业线路进行传播。
结语
综上来看,一个让消费者喜欢的市集都并非单一的购物场,除了能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也要给人心理上带来放松和疗愈。虽然目前市集商业、市集营销已经像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但可优化空间也非常之大,或许只有深入洞察消费者的生活诉求,因地制宜,才能让市集商业更具“人情味”,真正走进消费者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