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商贸政策 > 正文

《广州增城区助力广州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摘要:推出10—20道兼具增城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美食IP”,吸引国际国内品牌首店、创新店、旗舰店20家以上。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开发区各部门:

《增城区助力广州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区科工商信局反映。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7月11日

(联系人:刘洋;联系电话:82731392)

增城区助力广州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助力广州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及《关于印发〈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体方案〉的通知》(商消费函〔2021〕395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21〕15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以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区带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新高地、新场景、新业态、新品牌、新体系、新网络、新环境构建“七大行动”,打造广州东部消费增长极,推动居民消费品质升级,全面助力广州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充分发挥增城作为广州东部消费中心的辐射效应,吸引湾区乃至国内外客流,释放广州东部枢纽辐射潜力,同时为增城打造宜业宜居宜游高品质现代城区、做大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完善联动协同各方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制度供给。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发展动力。

坚持科学规划、优势布局。结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产业、交通等专项规划,坚持国际视野、远近相宜、点面结合,集中力量和资源于重点区域、优势领域,要有所突破并形成标志性成果,助力广州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典范。

坚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枢纽、水系连通、产业共建、人文互融等优势,以增城为基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辐射地,紧抓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将增城打造成为广州东部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消费枢纽。

坚持创新供给、品牌突出。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价值,创新资源展现形式,支持品牌创建、技术创新、模式革新、品质提升,加快拓展新领域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新产品,形成消费需求和产品供给互促互融的发展格局。

坚持设施完善、环境优化。重点加强城市消费硬环境建设,完善消费设施布局,提升消费便利度,同时着重优化消费软环境,健全现代城市功能,美化市容市貌,强化人文品质,营造良好秩序,提升消费舒适度。

(三)发展目标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引领、产业互促、资源集聚、机制协同优势,全面释放消费潜力,充分挖掘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增城于湾区乃至全国的城市知名度、通达便利度、政策吸引度,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国际消费中心,实现“活力增城、东部商都”愿景。

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形成“增城制造”优势引领、“增城消费”品质带动、全球资源加速流入的新发展格局,结合增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城市更新工作,打造城乡互补协同、生态资源凸显、特色产业鲜明、服务便捷完善、双向互济共进的高品质现代消费城区,形成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东部重要增长极。

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增城综合枢纽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形象地位的国内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高,区域消费能级实现质的飞跃。建成以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商务区为核心,增城广场-增城站片区、广州科教城片区为消费增长极,北部三镇商旅融合消费圈、西部科创物流协同圈、中部现代商务都市圈、南部高端服务经济圈并行发展的“一核两极多圈层”消费空间布局,广州东部新消费中心地位全面稳固。建成面向湾区对标国际的数智化、时尚化、现代化的消费城区。

二、重点任务

(一)驰名消费新高地打造行动

加快推动消费载体、供给渠道、业态结构提档升级,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提升消费吸引力。推动“一核两极多圈层”消费空间基础形成。集中力量建设枢纽型国际商圈,打造广州东部消费新地标,助力广州市构建“5+2+4”的国际知名商圈体系。

1.国际视野布局规划核心商务区。以打造广州东部枢纽中心、枢纽型国际商圈建设为契机,持续提升商务区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通达程度,按照广州东部中央商务区的定位,对标对表国际一流城市商务区,以新世界、保利国际广场、城投总部、凯达尔等项目为龙头高标准建设高端商务区,加快形成国内首个TOD,支持商务区南拓和北拓,打造成为融合综合交通、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专业会展、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国际专业化交往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四大特色街区,打造广州东部新兴的会展中心,构建增城“轨道高速生活圈”,形成聚合消费客流的新极点。联动侨梦苑、开发区核心区形成高端商贸服务业人才集聚区。加强与黄埔区协同发展,打造高端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广州东部创新经济带的核心支撑,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新兴的中央商务区。

2.高品质推进增城广场-增城站城市消费增长极建设。全力推进荔湖新城城乡融合示范片区建设,支持增城广场商圈加快转型,推动城市中轴线规划,高水平打造时尚消费圈,完善总部经济、商贸商务、文化体育等高端商贸服务业,提升“一江两岸”城市风貌,联动增城火车站TOD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中心城区的枢纽商圈效应,进一步带动消费业态的集聚,推动增城广场-增城站形成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城市会客厅”,打造集行政文化、公共服务、总部商务、金融办公、科技创新、品质居住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新城。

3.全面推进广州科教城新消费增长极形成。以广州科教城为龙头,整合中新科技园等组团,强化区域知识经济高地和开放合作枢纽的特色,着力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引才聚才激发片区发展与消费活力,发力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信创产业发展,推动科学技术与产业充分融合,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互动,建设大湾区创新型产教融合新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4.打造北部三镇特色商旅融合消费宜游商圈。打造独具乡村风情的正果商圈,充分挖掘正果民俗、美食、建筑风情和历史文化底蕴,集中展示正果特色美食和畲族风情,推动正果民宿集聚化发展。培育派潭生态旅游商圈,打造具有岭南风情、广府韵味的“广东乌镇”,推动白水寨周边高端度假酒店差异化发展,持续拓展康养和文旅消费。整合小楼镇何仙姑系列资源,创新策划何仙姑文化旅游节,丰富民俗消费内容。稳步推进小楼人家、仙榄沙龙、畲歌唱晚等新乡村示范带创建工作,强化民宿等旅游配套,结合各类景区的提质升级打造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具有生态品质的北部商旅融合消费商圈。

5.培育西部科创物流协同的宜业商圈。主动对接东部山水城建设,持续强化中新、朱村、永宁等地现代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提升增城连接广州主城区的通达度,着力完善居住设施和商服业态,积极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城市级商圈,形成与主城区高度衔接与互动的板块。依托增城西站以及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大力引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生鲜食品和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国家级生产服务型物流产业枢纽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核心物流支点,整体完善西部地区消费生态的构建。

6.建设中部现代商务都市宜居商圈。建设荔城-荔湖现代都市商圈,结合荔湖新城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逐步完善,充分展现中心城区政治、经济、文化辐射效应,构建优质的现代都市生活区。推动荔湖片区打造4A级景区,规划环湖特色经济带,支持增江文化创意特色商圈扩容发展,推动1978数字文创小镇二、三期加快建设,并结合一江两岸规划,打造商、旅、文、体、娱、研为一体的创意消费集聚区和中心城区优质生活消费片区。

7.推动南部打造高端服务经济商圈。着力优化新塘商圈城市风貌,结合东江新城规划,衔接广汕高铁、广惠、广园、107国道等东西向交通要道,加快重点商业功能区载体建设和改造,优化街区环境,提高商业质量,打造智慧街区,鼓励各类业态注重品质服务,着力布局复合型书店、新型酒吧、餐吧、咖啡吧等时尚生活文化空间,增强文化底蕴,规范管理运营,推动差异化、品质化、多元化发展,提升商圈整体消费品质。支持新塘牛仔市场转型升级,丰富牛仔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展附加值,形成区域牛仔特色产业集聚区,支持荔枝文化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高铁枢纽经济和地铁经济集聚发展。

(二)品质消费新场景拓展行动

发挥文旅体资源优势,打造湾区康养旅游消费高地,建设智慧化消费场景,构建新型文化体验空间,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增城直播电商和跨境电商品牌化发展,打造5个以上智慧商城,5个以上直播基地。

8.挖掘文旅消费潜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莲花书院、百花古寺等文化遗迹重建工作,充分发掘增城“千年古县”底蕴,依托古村古镇古驿道的更新保护利用,拓展一批特色服饰、古着店、手工艺作坊、民俗文创店等经营体,打造具有岭南地域风情的文脉记忆消费场景。加大星级酒店、精品民宿的培育建设力度,提升酒店接待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持续深化全域旅游建设,提升全区旅游服务水平,巩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提升全区各类文旅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以景区“创A”为抓手提升全区景区质量和运营水平,打造增城白水寨优质生态体验消费场景。依托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工业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培育工业研学消费场景。

9.建设湾区康养高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建设,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依托地铁21号线沿线打造健康服务产业带,引导医疗、科技、金融、文化、政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能级。依托南方医科大学增城分院、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等综合性医疗载体建设,重点培育高端医疗、护理、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中医和康养大健康产业等,大力提升派潭生命健康小镇建设与服务水平。

10.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进旧村、旧厂等改造工作,强化产业环境营造,在巩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导入配套优质资源,围绕增城开发区、广州东部枢纽中心等重要发展平台以及广汕公路、新城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更新改造。结合广州市城市更新工作部署,盘活旧厂、废弃仓库、旧村落等闲置资源,谋划产业升级和商业项目引进,培育新消费载体。协同推进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转型疏解,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配套,全力推动全区肉菜市场、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规范化、便民度、安全性改造,为居民打造幸福生活圈。

11.网络布点推动新型智慧社区体系建设。借助社区平台和大数据系统,加快完善社区商业体系,推动商住融合布局,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着力规划一批小型社区服务中心和商业载体,囊括购物、休闲、文化活动多样消费内容,打造社区型消费综合体,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增强“一店多能”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生活消费圈。重点在北部三镇、石滩、仙村等其他区域打造多个镇街级、社区级商业网点,同时支持三级物流网点建设,依托地域资源优势适当发展运动健身、保健养生、休闲娱乐、老年康护等业态,丰富线下体验点、快递配送点、智能取餐点、新式书店、无人便利店、智慧菜市场等新业态,打通消费最后一公里。

12.创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增城城市文化IP,加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打造增城文创品牌。加大对文化精品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机构和企业在话剧、音乐、电影电视、动漫等领域打造一批优秀精品项目。探索谋划各类文化场馆建设,积极开展户外演出活动的策划与引进,主动对接新一代青年群体消费习惯与需求,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平台积极承接广州主城区各类文娱演出、文化会展、重大会议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带动文化消费客流。推动各大实体书店转型为多功能文化空间,打造文化消费新地标,促进区域内已有的购物中心、百货店、家居市场等传统购物场所向消费体验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中心升级,培育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构建高品质体验的新型文化空间。

13.强化电商直播基础与优势。以广州建设直播电商之都为契机,推动红象文化、E.C.Park新经济生态园区等电商平台和电商载体加快发展,精心谋划直播电商节(中国·广州)增城分会场活动,着力提升活动内容质量与品牌建设。依托1978数字文创等快速成长的平台,持续吸引MCN主体资源入驻,推动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基础设施建设,链接我区影视产业优势,丰富产业链环节内容,构建完善健康的直播电商生态。充分整合全区文商旅体资源,策划打造增城品牌化常态化的直播活动,借助矩阵式媒体推广,助力增城生态、山水、美食、康养、旅游线路、民俗、优势产品等资源向湾区以及全国传播,创造岭南体验消费极。鼓励支持品牌企业在传统电商模式的基础上加快迭代升级,加快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内容电商、元宇宙等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布局。

14.打造跨境电商新集聚地。充分利用三大交通枢纽及轨道交通的对外联通优势,结合增城牛仔纺织、农特产品等产业基础,以希音项目落地为牵引,着力引进一批跨境电商平台和龙头示范企业,梯度培育本土跨境电商服务企业,支持综合供应链、跨境物流、第三方支付等配套项目进驻,引导培育传统实体制造企业应用跨境电商,结合重大项目的引进,推动跨境电商集聚发展,支持培育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三)多元消费新业态培育行动

加快调整业态结构,创新经营机制,培育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促进商旅文体深度融合,推动会展消费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地铁经济,加快推进商品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商文旅体、吃住行娱跨界融合的消费场景,建设多元消费融合新业态。

15.积极培育数字新兴业态。重点发力数字文化产业,依托广州钧明欢乐世界、1978数字文创小镇等重大项目拓展数字文创、体育科技、电子竞技等业态,积极吸引广州数字、动漫、游戏、文创企业在我区设立相关研发总部或子公司,争取与中国动漫金龙奖、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国际漫画展等重大展会活动开展联动,推动相关分会场或活动落地增城。支持新塘地区依托纺织服装优势开展时尚产业活动策划,加快广州东大门时尚中心建设,提升增城时尚产业实力;鼓励壮大超高清视频产业,助力广州市千亿级超高清视频内容制作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购物中心、百货店、家居市场等传统购物场所向消费体验中心、文化时尚创意中心、产品和服务设计中心升级。鼓励大型以及新建商业综合体、规模型商圈开展数字化设备更新,以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流与消费特征,精准化制定营销推广策略,促进增城传统商圈服务品质升级。

16.点带结合推动地铁经济加快集聚。充分发挥21号沿线增城广场商圈、广州科教城、东部公铁联运项目、中新科技园等产业平台优势,对接广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设,全力推动沿线中新、朱村、荔城等地服务业态的完善,形成科技优势和健康特色凸显的产业带,重点建设一批国际化、高水平、有规格、上档次的商业综合体、医疗健康和现代物流项目,支持高端购物综合体建设,支持广州东部公铁联运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地铁沿线高端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吸引商业资源聚集形成大型商业中心,引导商业格局不断升级,促使商业资源由单中心的“商业点”向多中心的“商业带”“商业圈”甚至“商业片区”发展,构建起上下数层、四通八达的地铁商业网,发挥地铁的聚合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商圈效益,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升城市品位,为城市服务能级提升提供载体。

17.加快提升会展经济建设。结合东部枢纽建设,布局规划重点会展场馆,支持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周边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消费功能,打造组团式会展综合体,提升增城区内大型展会承载能力。大力开展招展引会,加强与国际会展机构、国家级商协会组织合作。筹划开展当地特色展会,结合新塘牛仔转型升级和家居定制,利用现有的专业市场、综合体、会议中心组织展会和研讨会,积极培育数字经济、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精尖领域的展会项目,促进相关领域新产品、新模式落地。聚焦会展服务、会展旅游、会展智能科技服务,推进会展产业生态链建设。

18.助力发展夜间经济。持续优化增城区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政策,按照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策划形成亮点活动、创新推广新型业态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商业格局,建设商旅文融合发展片区,重点开发增江“一江两岸”夜间经济带,激活地摊经济、马路经济活力,创新夜间消费模式,开展“粤夜粤美”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主题活动,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夜间演出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服务,实现强强结合。加大夜间消费保障力度,打造“羊城夜市”先行区,在先行区按照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消费促进活动开展试点工作,落实一批集中政务服务和审批事项,完善夜间交通线路,对商圈、商业街、餐饮集聚区试点夜间分时段步行,增加餐位供应,打造具有“烟火气”的消费氛围。

19.扩大定制经济规模。支持广州打造设计之都、定制之都,以索菲亚等定制企业为龙头,打造定制家具百亿级产业集群,落实时尚之都部署要求,推动牛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增城服装柔性定制产业导则的制定,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经济土壤,支持由制造向创造转变。

(四)特色消费新品牌塑造行动

依托重点平台和重大产业项目,聚集资源,培育孵化新消费品牌,打造新型消费平台。谋划引入国内知名购物节、美食节、旅游节、音乐节资源,着重引进现阶段增城缺失的活动资源,增强城市消费记忆形成,推动引进3-5家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民宿,推出10—20道兼具增城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美食IP”,吸引国际国内品牌首店、创新店、旗舰店20家以上。

20.强化增城文旅融合品牌。加快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吸引高质量文旅品牌企业参与投资开发,支持1978数字文创小镇高标准打造增城文商旅体功能区,着力吸引优质行业盛典、嘉年华活动落地举办。推动华侨城白水仙瀑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具有增城代表性的知名文旅融合地标。加快推动森林海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争取与番禺长隆欢乐世界区、花都融创冰雪城形成区域互补效应,形成广州东部高品质文旅综合体。积极推动广州钧明欢乐世界打造成为增城数字文创新高地,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助力广州打造“全国电竞产业中心”。充分利用广场、旅游区等户外优质平台,打造荔湖音乐节等具有湾区特色的旅游节和音乐节;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三带,策划打造“一江两岸夜经济旅游区”,全面深化城市更新工作,精雕细琢相江路、凤凰山、夏街古驿道、万寿寺、东门桥等城市建筑节点,打造集有古驿道、非遗、骑楼、红色文化等一体具有岭南特色的增城历史文化风情区,留住增城文脉,打造现代都市名片。

21.擦亮增城精品民宿集群品牌。系统整合全区精品民宿资源,借鉴国内先进地市建设经验,谋划民宿集群发展和提档升级发展,鼓励利用闲置房屋、民居进行民宿升级改造,探索文旅产业“点状用地”经验和路径,引进高端民宿品牌,结合增城徒步、野营、季节性采摘等资源条件和活动,推动民宿由低档、中档向高档发展。

22.培育增城体育活动消费品牌。优化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利用城市更新机遇配建全民健身场地和体育口袋公园,谋划大型体育场馆建设,承办大型文化演艺活动、体育赛事等。依托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有效促进足球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助力广州市有效构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体育运动体系;依托增城优秀运动员的影响力,优化乒乓球、柔道、举重等拳头项目,强化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打造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格斗竞技等品牌赛事,积极推动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及培训等多样化发展,丰富体育服务供给,打造群众体育品牌,进一步激发体育消费的潜力。

23.充分激活餐饮消费品牌。加大引入和培育米其林、黑珍珠等高端餐饮品牌,支持本土餐饮企业积极参与国家五钻级酒家评选工作。鼓励餐饮业创新发展,结合美食制作技艺类非遗推出增城特色的“美食IP”,继续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传承粤菜文化和技艺,利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优质农副产品推广乡村美食品牌,推出增城系列美食品牌,培育本土高端餐饮,打造“食在广州,品在增城”的饮食体验,办好广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菜心美食节、正果美食节等品牌推广活动,并着力构建差异化节庆特点,与周边城区形成竞争优势。推动餐饮企业数字化营销,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造与文化旅游跨界融合的情景式餐饮消费新体验。擦亮增城本土老字号招牌,联动非遗传统技艺,支持和推动老字号品牌改造升级与创新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探索打造沉浸式体验餐饮空间,推动传统餐饮数字化转型,激发传统老字号焕发消费新活力、新生机。

24.汇聚优质品牌首店首发。以国际知名商圈集聚优质消费品牌,发展首店经济与首发经济。大力引进品牌首店和全球知名品牌,培育本土原创设计师品牌、制造业知名品牌和国内新秀潮牌,支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活动平台,凸显首店、创新店、旗舰店的辐射作用,带动引领优质品牌消费。

(五)共享消费新体系构建行动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整合区域消费资源,深化形成区域消费联动发展新格局,构建共建共享消费新体系。

25.共建共享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动周边及湾区地市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增城制造”实力,助力共建“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居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围绕重大龙头企业打造“芯车显”三大主导型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6.建设湾区消费枢纽。积极融入湾区消费城市群建设,持续加强与深圳的合作交流,探索广深“一会两地”等新模式,为广交会、高交会等重大会展举办贡献增城力量。强化与前海、横琴现代服务、消费金融、旅游休闲、健康服务等产业合作,搭建广州东部消费沟通桥梁。加快建设广州东部枢纽中心,打造成为融综合交通、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专业会展、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枢纽型国际商圈。

27.共建共享优质生活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积极融入大湾区北部生态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增城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提升。深化与湾区的教育交流合作,加大与广州、深圳、港澳等地高校的合作力度,争取优质高校的分校资源落地增城。共建人文湾区,联合港澳开展海丝保护和申遗工作,持续挖掘增城能够联动湾区的非遗资源。依托文化艺术氛围与基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领域相关联盟的构建,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

(六)区域交通新网络建设行动

坚持把建设国际综合枢纽作为消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持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助力打造国际重要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

28.聚力打造“三大交通枢纽”。建设新塘站、增城站、增城西站“三大”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交通枢纽周边集疏运道路,推动枢纽中心与周边高快速路“无缝衔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快速联接长三角、直达京津冀。强化枢纽引领发展功能,打造广州东部枢纽中心,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地。

29.推进外联内畅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空港、海港、铁路港与数字港“四港联动”形成“产业带动+流量承载”良性循环的交通枢纽发展模式。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消费者和货物进出口提供便利高效服务。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广汕铁路、新白广城际投入运营,启动建设地铁28号线,争取地铁16号线、23号线、21号线东延线等项目纳入近期实施计划。主动对接东莞、黄埔等交通网络,加快增天高速、增莞番高速规划建设,推动增莞大道、临江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建设,完善区域交通路网,推动广汕路北绕线建成通车,加快市政道路项目建设。

30.加快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建设。推动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国际(中欧、东盟)班列集结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核心物流枢纽,对接中新知识城规划建设推进中新镇、朱村街城市更新规划,推动广州科技教育城、中新科技园、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及周边整合开发,推进与中新知识城联动发展。推动运输资源向运行质量较好的线路和枢纽倾斜,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

(七)优质消费新环境营造行动

着力优化城市消费环境、监管环境,通过完善设施、优化布局、提升服务多维联动,增强消费便利性及安全性,提升各类消费主体和客群的体验感,提升增城区消费的知名度和满意度。

31.加大项目落地支持力度。强化空间规划引领,加强重大商业项目和商圈改造用地保障。将商圈打造、供应链物流仓储、商业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及城市更新统筹推进,整合和集约使用现有土地资源。探索建立商务部门前置介入城市规划服务工作机制,优化商业消费相关设施审批流程,开展支持公益性设施兼容配置经营性场所的试点实践,鼓励土地用途与建筑功能复合利用,制定商业用地功能复合标准规范,为商业与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交通枢纽、医疗健康设施等“跨界融合”提供政策支撑。

32.加快绿色消费城市建设。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深入践行“光盘行动”,提升绿色低碳出行体验,提倡节俭型消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扩大绿色智能产品供给,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绿色智能商品。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使用范围,带动汽车消费升级。大力倡导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理念,使用绿色可循环包装物,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推动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等重点领域减塑,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

33.优化消费市场监管。按照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原则,完善消费领域新型监管机制,为新型消费营造规范适度的发展环境。建立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34.加快培育服务人才。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高端人才集聚,建立人才引进沟通机制,完善人才流动配套政策措施,为服务业高端人才提供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积极导入港澳元素,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和科技力量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高端产业实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集聚区。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服务人才培育机制。

35.便利人员跨境消费。衔接广州市部署,出台便利外籍人员出境、停居的政策措施,对接广州市建设、链接面向国际旅客团队的入境签证互联网申报平台。在重点景区、商圈设置可受理境外银行卡的终端设备,优化外卡收单受理环境,提升支付便利度,推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试点示范,建设5-10家离境退税商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增城区助力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科工商信局。建立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商讨研究推进重点工作,加强工作指挥调度,强化部门责任落实。

(二)加强政策配套

全力参与推进培育建设,持续推动政策落地,密切跟进增城区招商引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人才支持政策、园区提质增效政策的落实,并针对政策实施效果开展研究,及时修订、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高效惠及企业,推动增城产业健康良好发展。

(三)加强要素保障

统筹用好中央、省、市各类扶持政策和产业投资基金,加强规划引领,完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建立健全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体系,紧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商品市场,加强数据统计和运行分析。

(四)加强宣传推广

强化城市大宣传、大推介理念,谋划城市定位诠释增城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形象,加强与知名媒体、高校、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城市消费研究和城市形象宣传,构建城市宣传口号及形象标识。充分借助平台、活动加强相关推介,扩大增城影响力和传播力,营造助力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良好氛围。

原文链接

http://www.zc.gov.cn/zfxxgkml/gzszcqrmzf/bmwj/qtwj/content/post_9111000.html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