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2月19日,北京市商务局等9部门发布了《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行动方案》以及政策解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将新引进5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培育30条以上“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初步建成荟萃全球风味的国际美食之都。
政策解读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餐饮业趋稳向好,餐饮业收入首次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32.5%,超过全国增速12.1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9%,对社零额增幅贡献率达52.8%。餐饮业收入和市场主体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展现出强劲发展潜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行动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五大部分,围绕促进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际美食之都提出具体措施,实施7大行动,推进22项任务。
具体工作任务包括:
(一)国际品牌汇聚行动:加快引进国内外美食品牌,提升北京本土餐饮品牌能级,加强餐饮文化国际交流。
(二)美食聚集地打造行动:差异化规划发展,建设地标美食聚集区,深挖夜间消费潜能。
(三)传统技艺振兴行动:加强美食技艺传承,推动餐饮老字号守正创新,培育发展“新京菜”。
(四)消费场景升级行动: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举办知名美食节会,加强美食宣传推介。
(五)科技应用支撑行动:促进经营模式创新,鼓励智能化餐厅建设,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六)专业人才培养行动:加快大师和名厨培养,加强员工技能培训,多渠道引进从业人员。
(七)服务品质提升行动:提升服务能力,推动诚信经营,优化营商环境,抓好安全生产。
尤其是在差异化规划发展方面,北京各区将针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等不同特点,统筹规划布局餐饮服务功能,实现“一区一特色”错位发展。核心区和中心城区重点发力餐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副中心和平原新城地区补足餐饮供给缺口,加快均衡发展;生态涵养区通过打造“一镇一品、一线一品、一店一品”等,发展民俗和旅游体验餐饮。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大兴区进一步提高万人餐饮门店数量,其他区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结构、提质扩容。
在建设地标美食聚集区方面,各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的风味美食街区、餐饮聚集街区。到2025年,城六区、副中心、平原新城地区每个区打造两条以上餐饮聚集街区;生态涵养区深化餐饮“品牌下乡、大厨下乡、技艺下乡”,着力提高区域餐饮特色。
北京还将深挖夜间消费潜能,探索分区域分时段日夜兼市运营模式,鼓励餐饮业延时经营。完善“夜京城”消费地标夜间服务管理,优化餐饮聚集地临时停车措施,结合客流变化做好公共交通服务保障。推动夜间餐饮与夜间观光、夜间演出等结合,打造夜宴、夜饮与夜景、夜娱、夜购等融合一体的消费服务。增加夜生活消费供给,到2025年,全市培育30条以上“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
与此同时,为支持传统技艺振兴,北京将建立老字号名厨名录,支持餐饮老字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恢复一批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带动老品牌、老技艺和好服务、好口碑等美誉度回归;鼓励建设中华饮食文化博物馆,重塑北京餐饮文化发展脉络,留住传统饮食“根”和“魂”;鼓励餐饮老字号升级产品形象、研发国潮新品、擦亮金字招牌;鼓励推进老字号与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北京美食手信”;引导王府井、前门、大栅栏等区域老字号门店在产品设计、经营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快创新,实现时代潮流气息与传统饮食文化风貌的深度融合。
由此,到2025年,北京初步建成荟萃全球风味的国际美食之都,餐饮业规模总量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服务品质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