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店不划算,蜜雪、太二、杨国福为啥抢当“孤勇者”?
香港街头的内地品牌能见度之高,已经远超想象。如今不用过境,也能轻松“北上一日游”。
10点吃早餐,袁记云饺配Manner或库迪;
11点饭前甜品,来一杯茉酸奶;
12点吃午饭,杨国福、农耕记烟火气满满;
1点半去Poizon得物、李宁旗舰店淘双鞋;
3点半喝奶茶,蜜雪冰城、茶救星球、柠濛濛、喜茶任选;
5点看新能源车,比亚迪围堵特斯拉;
6点半吃晚饭,海底捞吃腻就换太二、呷哺;
8点散步消食,顺便买份鲍师傅带回家;
10点夜生活开始,夜宵从西塔老太太、木屋烧烤、猫抓烤肉里边选。
顺着港澳车北上,国货品牌卷向香港,相较20年前,阵仗更大、底子更厚、信心更足,它们靠着布局形态灵活、花活满满,赚足眼球。
这些国货品牌给香港带来的不只是更丰富的物欲选择,还有更生动、更活力的内地生活、消费方式。后者之于香港的意义,不止于经济基础,更关乎意识形态。
01
“蜜雪·浩南·冰城”
整顿香港茶饮圈
2023下半年,祭出“价格够低、产品够多、地段够贵”一系列杀手锏,内地饮品品牌扎堆入港。
香港向来是餐饮炼狱场,蜜雪冰城到了香港,都被折腾出“为生活奔波的故事感”。
去年12月,靠着“柠檬茶卖得比便利店的水还便宜”这一低姿态躬身入局 ,蜜雪冰城 让港胞争相“怜爱”。带上腼腆面具、披风凛凛的雪王也变得“孤勇”,被一众小学生群体热捧,不少港媒打趣道,“开业当天有二十四孝父母受儿女所托到场排队。”
●图源:小红书@蜜雪冰城
而切换内地视角,延迟开业、承压降价,孤身走暗巷的 雪王则化身为“蜜雪·浩南·冰城”,被视为内地茶饮集体留港精神坐标——摸爬滚打,制霸港岛,纵横四海。
“孤勇”的不止蜜雪。 去年10月,“新加坡版瑞幸”flash上环店前脚关门, 库迪咖啡 香港首店接棒而来,美式和奶咖只卖10-20港元,“低价镰刀”比打折后20-28港元的flash更能“割人”。 躁动不已的港人在线喊话,“仿版瑞幸们”都来了,“瑞幸本瑞”抵港还会远吗?
年末,几度沉浮港岛的喜茶 亦 终于找准节奏:大幅降价,开出荃湾、旺角新店,目前在港门店4家。
香港的热闹不独属于头部选手,内地新秀在港动作也不少,行迹低调却人气颇高,大有闷声赚钱之势。
2023上半年,三个广式柠檬茶品牌接连在尖沙咀、旺角等地出没——柠濛濛新开3店,在港总门店10家;林香柠连下3子后,在港门店共8家;茶救星球香港3家店,其中2家新开。
来势汹汹的内地茶饮,能否整顿香港物价还未可知,但对港岛奶茶“原住民”的冲击势必不小,无论是地段上的“硬刚”,还是产品上的“碾压”。
当下,香港本地流行的茶饮多为港式奶茶和台式奶茶,古早含量浓,撞脸率高,不走频繁上新那套玩法。
港式奶茶,和茶餐厅文化高度绑定,讲究师傅手法 。“茶王”师傅坐镇的兰芳园、我杯茶、华香园等正宗港奶集香浓、顺滑、甘香于一体,是港人提神好物。
台式奶茶,队伍庞大,是真正的“地头蛇” 。台湾口碑王手作功夫茶,在港就有90+店;“local宠儿”天仁茗茶,靠古早冬瓜茶、蜂蜜红茶这类小料茶,门店开到58家;居港台湾人开的丸茶手作 , 主打每天鲜制手工珍珠;歇脚亭Sharetea以印度红茶为基底的招牌珍奶闻名;米其林三星奶茶吃茶三千,主打像萃取咖啡一样萃取茶,9家香港门店人气爆满;人称港版茶颜悦色的comebuytea , 爆款桂花乌龙日销千杯。
●吃茶三千产品一览,图源:品牌官网
截至2023年底,据“Milk Tea HK香港奶茶网”统计,全港奶茶品牌门店共计795间。它们隐于内街、收编于大众商场、藏身楼阁,能见度算不上高。
尤其对比内地奶茶店“抬头可见”的密度,香港还有极大的“加密”空间,如一江之隔的深圳和广州茶饮店都超1万家。
于是,内地茶饮踢馆者,大胆把门店开在铜锣湾、中环、尖沙咀和旺角等繁华路段外街、黄金商圈写字楼附近,以及知名度高的热门商场,力求在地段上全方位叫板本港派。
口味花样、食材特点、品牌营销上,内地茶饮亦多方进攻 ,迅速在港人之中建立起心智。
一位在香港和澳门创业的餐饮人表示,“内地茶饮经过3个时代,1.0以台湾奶茶为主;2.0原材料更好,现制产品更多;3.0则是以喜茶为代表的鲜果茶和鲜奶茶。目前香港还在2.0往3.0时代进化的过程中,接下来必然迎来剧烈竞争。”
02
史上最贵麻辣烫
“收割”香港金融民工
不同于饮品品牌太多“平靓正”, 在港当“刺客”,成了 内地平民正餐的 标配打法。
内地二三十块吃撑的杨国福,到了香港卖到百元“天价”,和内地价格相差近3倍。
可哪怕贵绝全国,还是在投行机构林立的香港中环,受一众“金融民工”欢迎。店长介绍,杨国福在香港知名度不高,但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的客人依旧较多,大部分都是打工仔或港漂。
香港打工人lunch time不够钟去趟深圳,干脆把交通费吃到百元一份的麻辣烫里。而对港漂来说,杨国福吃的就是一口乡愁,“第一口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就是这个味!”
“味道很内地,价格很香港”的正餐品牌,远不止杨国福。
国民美食沙县小吃,身价足足翻了五倍。内地5元的飘香拌面来到香港上升到30港元,一碗猪颈肉捞面要60港元。
深圳过江龙农耕记,店开在九龙旺角新宝广场,熟悉的装修和辣椒炒肉香让人梦回内地。
但只要打开菜单,就会被价格背刺得如梦初醒 ——深圳只要65元的湖蝶鱼、68元的鲍鱼辣椒炒肉,在香港卖到128港元、158港元;品牌为香港市场增设的非辣菜品,299港元的鲍鱼煨土鸡和399港元的红烧老甲鱼,也都定位高端,被称“湘菜界爱马仕”。
有港漂友人开业打卡,“2个人点了四菜,原价港币600多,不打折人均得300港元。”
不过论身价,湊湊火锅或许是最高的一个。尖沙咀店人均消费就要329港币,曾有网友分享在港吃湊湊一共吃了2000多港币,折合人民币1800多元,光服务费就187元。
尽管内地餐企价格急升,港人却一边高呼离谱,一边“口嫌体正”地排队买单。
如今在香港,太二酸菜鱼的打包袋高频出没于地铁,成了香港市民的“市包”;西塔老太太生意火爆,经常营业到半夜十二点;三津汤包门口的长队中,阿公、阿婆身影不少。
03
香港街头的电车
不再清一色特斯拉
去年以来,内地品牌席卷香港的步伐,已经从吃吃喝喝,蔓延到出行领域。
香港餐饮赛道是红海中的红海,香港电车市场却是一块迅速膨胀的蛋糕。
在面积仅约上海六分之一的香港,随着充电桩不断普及,电车出行基本不存在续航焦虑。加之港府在电动私家车税费上打“骨折”,电车更成港人购车的性价比首选。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香港新增私家车中,电动车占比已超六成。
而这个增量庞大且高度成熟的电车市场,此前红利几乎被特斯拉一家吃尽。
据香港电动车资料库,2017-2023年香港首次登记电动私家车数是62458辆,特斯拉以33909辆断层领先,占54%。也就是说,在香港每卖出两辆电车,就有一辆是特斯拉。
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车尾贴着build your dreams的电动SUV从香港街头闪过已不稀罕。国产车围堵特斯拉的电车大战,从内地复制到了香港。
2022年,比亚迪凭元Plus在香港崭露头角,虽比特斯拉晚来十多年,但奋起直追之势强劲——2022年比亚迪在香港卖了491部电动私家车,仅占电动车总销量2.5%。到了2023年,比亚迪销量就涨至3720辆,拿下香港电车销量第三,仅次特斯拉和宝马。
业绩同样亮眼的,还有2023年4月通过香港汽车经销商进军香港的上汽Maxus,不到一年时间就卖出近1000台电车,上榜2023香港纯电动车品牌销量TOP10行列。
眼见内地同僚战绩飘红,多个国产电车品牌加速赴港。
吉利 2023下半年在红磡开出smart展厅打头阵,性能和价格堪比比亚迪海豹系列,设计有奔驰加持的Smart #1上市大卖;此后,宣布今年将在港澳开设极氪旗舰店,港区选址湾仔,并引入全新Zeekr X和Zeekr 001 FR高性能版本。
哪吒汽车 重心腾挪启于去年8月,把国际总部搬到香港,成为首家落户港岛的新能源车企,计划未来五年逐步投入约32亿人民币,建设面积超过40000平方尺的智能研发中心和大数据中心,而后加速出海。
2024开年,广汽埃安带着“科技头等舱”AION Y Plus入港,同时亮相的昊铂HT等豪华车型,打响“高端局”野心十足。
●图源:广汽埃安官微
试水or重押,内地电车驻港活法不同,但分羹市场的强劲实力,无不给特斯拉香港电车版图带来重重一击。
04
踢馆之旅前路漫漫
各有各的小算盘
从茶饮咖啡到湘菜火锅,再到新能源汽车,轰轰烈烈的国货品牌入港潮,横跨多品类、多价位、多区域。但高涨的热情,并不代表现实的绝对美好,它们之于前辈玩家的踢馆之旅,前路依旧漫漫,胜算也各有不同。
海底捞“最贵港股”的风光,新茶饮们也想要
内地茶咖品牌入港,成本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尽管香港店租正处近年低位,但叠加高价人工、原料等支出,经营成本依旧吓人。因此,内地品牌高举高打的选址虽亮眼但在本地商家看来未免人傻钱多,“大街租貴,奶茶日卖‘亿杯’才可交租。”
另外,香港饮品市场体量虽小,但厮杀激烈,一杯动辄30+的奶茶未必好卖。一位久居香港网友表示,“香港茶餐厅不止港奶跟冻柠茶,还有咖啡、鸳鸯、好立克、阿华田、柚子蜜等特饮,还有一些店特有的饮品。重点是跟餐熱饮是免費的,冻饮才+3元。”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香港开店并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事。”那么,头铁的内地品牌为啥非得啃下这块硬骨头?
除了看重港人北上热情,探索市场增长外,茶饮品牌扎堆南拓更关键的目的或在于提高在港存在感,为上市“踩点”。
犹记小肥羊2004年登陆香港,2008年就在港股上市的风头无两。以及,海底捞 2017年在港开店、次年在港上市,成为当年招股价最贵新股。
而今以蜜雪冰城、霸王茶姬和书亦烧仙草为代表的一批“内地后生”迈着相似步调,皆朝着同一个港股梦而来。
●图源:霸王茶姬官微
其中,雪王香港首店落地次月就正式递表。门店也“心机”择地邻近港铁旺角站E2出口,人流量大,利于吸引更多消费者,提高品牌知名度。
不过,有资本冲击上市的玩家属于少数,更多品牌是将香港看作进入全球市场的重要跳板和试炼场。和府捞面就表示,香港是国际版图的第一站,将以此为节点进入东南亚。
一方面,香港发挥着“输送带”作用 ,如同第一太平戴维斯香港商铺部资深董事陈泽鸣指出,“通过在香港获得的认可和声誉,这些品牌能更容易地进入海外市场。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也提供便利的物流和运输支持,促进其全球扩张。”
另一方面,通过香港市场试炼,变得更柔性的内地品牌,更能身段灵活地适应国际市场 。足够激烈的香港餐饮红海,倒逼内地玩家深度接触不同消费者群体、了解不同消费习惯和需求、思考不同营销策略和产品创新。
当性价比没了,内地正餐品牌凭啥闯香江
内地正餐在港变贵却人气不减的“奇观”,主要缘于两大要素。
其一,港人对内地美食上头,新鲜劲正盛 。吃惯港餐、洋餐的港人,对内地地域美食有不少猎奇心理。
湘菜的“痛快淋漓”、川菜的鲜香麻辣、火锅的烈火烹油、杭帮菜的浓油赤酱等等,对港人来说,都是烟火气十足的“新口味”。
●图源:星岛头条
其二,香港餐饮更新换代,内地品牌综合实力突出 。虽不少食客概叹“买张高铁票回深圳吃更划算”,但若和香港本地餐饮相比,内地品牌依旧有性价比,尤其叠加品牌滤镜、就近地理位置、服务附加值后。
“西塔老太太有专门的店员主动烤肉分肉,农耕记服务也跟内地一样,店员有求必应,还会过来关心辣度合不合适。在香港有这样的餐饮服务真的太难得了” ,一名香港资深吃货表示。
尤其疫情三年,香港传统餐饮不仅没有充分竞争,许多食楼还因不景气而关闭,没能跟上这一波新消费浪潮。
相较之下,这批在内地卷生卷死的过江龙,本就是靠资本、创新模式、强大供应链能力、出色产品能力PK掉无数竞争对手的优等生,如今在港自然有其竞争力。
就像香港网友说的,“香港人也想换换口味啊,最后还是市场说话。”
对全体内地品牌而言,如果说内地市场是纵横捭阖的野战疆场,那么香港之战,就好比八角笼格斗,无论闪避还是走位,都极需灵活身段。
这段香港之旅才刚刚开始,从安稳着陆到深度盘踞,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