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那些逐渐消失的风口 | 七大赛道风口,两大商业风口
3月28日,小米SU7 发布后热度值爆炸了。
约2个半小时的发布会,在抖音的直播观看人次近1200w;
4分钟大定破万,7分钟大定破2万;上市27分钟大定50000台。
“上市即爆单”的成绩也使得小米汽车被誉为继特斯拉之后的“第二条鲇鱼”,小米SU7也成为了2024年最具关注度的一款车型。
此番强势入局,不仅令行业市场竞逐更加激烈(如问界、极氪、小鹏等车企启动降价阻击),也再次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推向了新高度。毕竟,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竞争阶段,但除了头部车企,大部分品牌想在赛道突围还是“道阻且艰”。
以前常说“风来了,猪都会飞”。其实人们都忘了,风过去了,摔死的也都是猪。资本加持之下,没有吹不起来的风口和造不出来的浪潮。资本热潮退去后,才能看清到底是谁“摔倒在地”。如果选错了风口,更会加速自我败退。
消费市场就是这样,有人加速奔跑,有人跌倒撤场。当然,这背后可归因于四点:
经济原因:人们转向更加理性、节俭、环保和健康的消费方式。
社会原因:竞争加剧、未来不确定性,人们选择更加精简、实用的商品或服务。
人口结构:新家庭结构重塑消费(少子化、老龄化)
精神层面:重视情绪价值
进入2024年,哪些风口曾被看好,最后却陷入“烧钱赚吆喝”、“融资吊口气”、“没钱撑不下去”的窘境?对此,我们盘点了一些“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风口。以期当下一个风口到来之时,我们能够用更加理性的眼光坐看风起云涌。
消费赛道方面:
消失的「互联网风口」(元宇宙、新消费、共享办公)
消失的「传统大卖场」
消失的「量贩式KTV」
消失的「早教机构」
消失的「天然钻石」
商业趋势方面:
消费场景从购物中心走向街区:消失的“盒子mall”繁荣
消费品牌从一二线城市走向县域:消失的“一二线城市高光”
1
消失的「互联网风口」
2022仍是一片红火,2023年急转直下的赛道,你第一时间会想起谁?
「雷科技」曾提到,元宇宙、新消费是被提及最多的两个名字。此外,早已被遗忘的共享办公也迎来Wework申请破产保护这一标志性事件。这几个“倒霉”赛道,共同构成了2023年新经济领域最萧条的切面。
元宇宙
大厂急速撤军,资本进退维谷
风口,总消散在新一轮的风口下。在ChatGPT新风潮之下,元宇宙正被众多厂商迅速切割,市场瞬间进入后元宇宙时代。
在元宇宙风潮高热时,视频游戏公司、“游戏乐高”Roblox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拿下所谓元宇宙第一股,而全球最具权势的社交巨头Facebook,直接更名为Meta。
在此之外,爱奇艺、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上汽集团、欢瑞世纪、网易等亦是纷纷入局元宇宙,进行相关商标申请,更有甚者连卖奶茶的蜜雪冰城、卖火腿的双汇、卖白酒的川酒,也进行了所谓元宇宙商标申请,而这也使得“元宇宙”这一词汇,几乎达到了被滥用的状态。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高端品牌领克(Lynk&Co)联合百度元宇宙平台希壤共同打造的「领克乐园」首期汽车数字展厅
于现实而言,元宇宙相关技术也在文旅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如AR导游、AR户外游戏、VR全景游览、VR飞行/巡游等。2022年上半年开始,一大批省、市政府和文旅机构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扶持元宇宙项目。比如上海、苏州打造了“元宇宙文旅产业园”、西安和咸阳目标打造西北第一家“大秦元宇宙产业先行区”。
陕西“博物馆与美好生活”文博之夜活动开幕式
推出四位虚拟“文物智慧推荐官”
如今,所谓元宇宙第一股Roblox,股价已跌破发行价;全力押注元宇宙的扎克伯格也表示“元宇宙不再是Meta公司的重点工作内容”。微软,正全力拥抱ChatGPT。
国内市场,撤退的信号也已发出。PICO被市场传出大裁员,腾讯XR业务线也传出了全线岗位取消。
投融资方面,据统计,2022年全球元宇宙产业共发生了704笔融资,总金额达868.67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内元宇宙融资达125起,融资总额为127亿元。2023年上半年,国内元宇宙融资事件总数为110起,且半数集中在硬件和基础设施板块。另一个显著的变化的是头部效应加强,TOP 10融资事件总金额占比高达86%。
如此种种,元宇宙整体遇冷,已不言而喻。
新消费
欠薪、关店、销量不振,顶流接连倒下
比起元宇宙,新消费的溃败更加彻底。2023年,甚至被称为新消费品牌的“集体大溃败”之年。新茶饮、新式餐饮、户外运动、零食、美妆等分赛道全面沦陷,过去几年风光无限的网红品牌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部分新消费品牌
其实,“新消费”崛起也就3年多时间。回顾2019年,钟薛高、三顿半、江小白、元気森林、完美日记、瑞幸、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品牌异军突起,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捧。
彼时,众多知名投资机构纷纷涌入。喜茶、蜜雪冰城、墨茉点心局、和府捞面等新消费领域品牌接连获得上亿元的大额融资,开启了大举开店扩张。奈雪的茶更是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为“新茶饮第一股”。可以说,新消费概念的快速火热,与资本的助推密不可分。
2023年新消费领域完成了657起公开融资,总融资金额353.9亿元,不及2022年的一半,跟2021年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然而,在资本的狂欢过后,新消费赛道内风口显然已去,众多被资本热捧的新消费品牌们开始不断地陷入裁员、亏损等困境之中,不少品牌也已四面楚歌。
烘焙业态:
3月,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因资金链问题而停工;
3月,有“烘焙第一股”之称的克莉丝汀在历经9年亏损后,宣布暂时关闭所有门店;
新中式烘焙网红品牌虎头局渣打饼行也被曝成本失控、资金链断裂,随后进行了大规模关店;
墨茉点心局,主动撤出了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退守长沙大本营;
下半年,红极一时的“雪糕刺客”钟薛高降到了2.5一根,也传出欠薪、生产停滞的问题,为本就如履薄冰的新消费行业再泼一盆冷水。
新式茶咖(酸奶):
精品咖啡品牌Seesaw被爆欠货款,过去一年关掉了43家门店,几乎是2021年的开店数量;
高端酸奶品牌茉酸奶被上海市消保委;
网红茶饮伏小桃被曝大规模闭店。曾开出超270家门店,去年关店超180家,目前仅剩不到30家,已暂停加盟;
奈雪关停中端茶饮品牌“台盖”,曾在深圳、武汉等地开出60多家门店.;
喜茶此前推出的平价子品牌“喜小茶”,也在前年年底关掉了最后一家门店;
coco都可、一点点、黑泷堂等品牌,都曾传出门店大规模收缩的消息。
最后一家喜小茶门店关闭
(位于广州城投大厦,是广州第一家喜小茶)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茶饮这个赛道上,有人倒下,也有人站起来。
蜜雪冰城和古茗先后向港交所递表冲击IPO,“新茶饮第二股”的角逐依然火热。除了IPO,头部品牌也在积极寻求出海出路,不断扩大市场规模。
同时,也有极具地方性特色的品牌在崛起。比如广西的阿嬷手作、云南的霸王茶姬、西安的茶话弄、西藏的阿刁等,这些区域新势力有望成为奶茶界的新晋顶流。
去年开始,遭受暴击的新消费品牌还不止这些:
“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距离上市短短19个月一年亏损16亿也备受关注(2022年,海伦司全年新开179家酒馆,关闭194家酒馆。全国门店数量从上年同期的782家减少为767家);超级文和友深圳、广州门店客流枯竭,升级改造也无济于事;
曾经线下排队王的明星餐饮也不再受宠。陈赫创立的贤合庄自2023年以来,接连撤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座城市。贤合庄曾在短短2、3年拓店800家,但目前在营门店数仅剩100余家。郑恺的“火凤祥”、杜海涛的“辣斗辣”、钱枫加盟开设“井格老灶火锅”等等都出现了大量门店歇业关门的情况。而Angelababy投资的斗鎏火锅,孟非和黄磊的“黄粱一孟”,任泉、李冰冰和黄晓明等六位明星合资开设的“热辣壹号”火锅等等品牌也已销声匿迹;
蕉下屡次申请IPO失败,过高的价格定位饱受争议……往下数,这份名单还可以增加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
不仅是餐饮品牌,近几年新消费领域比较火的国货美妆、电子烟、潮玩等赛道,也都热度不再。如今的国货美妆,品牌力、价格都不占优势,消费者也早已对网红营销免疫,衰落在所难免。最好的证据就是,曾经被视作国货美妆品牌主场的双11,早已成为国际大牌的主阵地。
据统计,逸仙电商、奈雪的茶、雾芯科技、泡泡玛特这四家新消费领域典型的上市公司,和上市以来的最高市值相比,总市值一共蒸发了超过数千亿元。新消费降温的话题说了那么多年,算是感受到了彻骨寒意。
共享办公
被遗忘的风口,疫情后团灭
去年10月初,共享办公鼻祖、巅峰估值高达47亿美元的Wework宣布无法支付原定于10月2日到期的9500万美元债券利息,这一消息将Wework紧张的财务状况彻底揭露人前。短暂挣扎过后,Wework最终还是走到了申请破产保护的地步,186亿美元的总负债让其经营难以为继。
尽管WeWork破产并未影响到WeWork中国,但共享办公在中国市场逐年疲软已是不争的事实。
2019年前,共享办公的市场规模一度呈现翻倍式增长,SOHO 3Q、优客工场、WE+等知名品牌无一不是成立于这一时期。然而,由于过度扩张、财务压力和运营不善等因素,再加上三年特殊情况,企业普遍陷入了亏损之中。
WeWork的破产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个投资狂热时代的失败案例,而且也意味着“共享办公”,这个秉持着开放与分享精神的商业模式,来到了一个需要重估与反思的时刻。
2
消失的「传统大卖场」
城市中的传统大型超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关闭。
当下,线上购物成为日常,会员制超市成为新宠。经历了大规模集约化的商业零售模式,我们好像已经走到了另外一种小众化的、社区化的经营模式了。大型超市的尴尬命运,代表着互联网时代消费方式的更迭,也是时代变化的缩影。
最具代表的就是“家乐福”。
1959年起家于法国的家乐福,在1995年进入中国大陆。作为欧洲第一大零售商,刚进入中国的前十年间,家乐福开设了60多家门店,数量赶超大润发、沃尔玛等其他同类超市。2017年,家乐福门店的数量更是达到了259家的巅峰。
而从2018年起,国内家乐福的门店开始以每年20多家的速度不断关停。2022年,家乐福共关闭了58家门店。其中,北京中关村的家乐福亚洲旗舰店正式闭店。这家店开业于2004年,占地面积达11600平方米,曾号称“亚洲最大的超市”,是很多北京居民的集体记忆。2023年上半年,关店数字上升为106家,且关闭门店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
在零售的市场上,属于家乐福的盘子越来越小。事实上,早在2009年,深耕三四线城市的大润发店均销售额达到3.34亿,而家乐福店均销售额为2.35亿元,大润发就超过了家乐福;2010年,沃尔玛中国在门店数量上也超过家乐福。
家乐福的下行趋势不是个例。另一家知名连锁超市——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也是中国大陆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入现代超市的企业之一。2010年,永辉超市A股上市,曾经迎来过十年的营收净利双增长。
但过去的三年间,永辉超市也和家乐福一样没能阻挡“闭店潮”的到来,陆续关闭了407家门店。另一超市品牌沃尔玛,同样在几年内关店100多家。
随着O2O模式兴起,零售业电商格局突变,大卖场遭受了来自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线上线下综合电商和“买手制”会员超市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冲击,叠加疫情三年的环境因素,这个时代的大型超市,正在悄悄退出人们生活的“C位”,而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似乎也已经习惯了线上下单的便宜、快捷,传统超市的光环正在慢慢消退。
在今天,年轻人爱逛什么?
会员制仓储式超市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因为一些品牌独有的网红商品,以及网络上塑造的“中产生活方式”标签,年轻人腾出一天时间去逛山姆、Costco、盒马X、Fudi等,几乎成为了一种当代潮流。近几年间,山姆在中国每年能够收取的会员费就超过10亿元。
此外,由于网红营销,短视频里爆红的东北大集、南方菜市场都成为年轻人愿意打卡的网红地标。
3
消失的「量贩式KTV」
9年倒闭7万家,年轻人抛弃KTV。
曾几何时,KTV曾经风靡全国,是年轻人聚会娱乐的重要场所和心中的潮流象征,而如今,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其宿命与网吧一样,被称为“时代的眼泪”。80、90后去KTV的次数屈指可数,00后对KTV更是不怎么感兴趣,中老年人反倒成了KTV里白天场的“常客”。
上世纪90年代,KTV品牌先后崛起,钱柜、K歌之王、纯K、温莎、唱吧、魅KTV、星聚会等大大小小的KTV,在城市各大核心商业圈遍地开花。彼时也被称为KTV行业的黄金时代,全国KTV门店数量甚至一度突破12万家。
然而到了2024年,KTV门店数量断崖式下跌,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现存KTV门店数量已不足5万家。自2015年至今,9年时间减少了7万多家,数量与最近几年才流行的剧本杀门店相差无几。
2015年是KTV行业的转折点,这一年,头部品牌钱柜的北京首家门店“朝外钱柜”闭店。紧接着,同样的谢幕故事,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夏绿地、好乐迪、K歌之王等陆续上演。数据显示KTV经营场所数量在2015年达到高峰,可到2021年,场所数量从12万断崖式降至6万多家。KTV二十载的风光,一去不复返。
近年来,KTV行业想通过迷你KTV自救,但效果并不如人意。
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与普及,各类线上K歌软件,如唱吧、全民K歌等的兴起,线上K歌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还能避免当代人的社交恐惧,并且降低消费,一下子成为了年轻人消遣的心头好。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线下新型娱乐活动的出现,也在不停地吸引着年轻人去打卡。如户外的烧烤、滑雪、飞盘、露营、游乐场、剧本杀、夜店、密室逃脱等,已经慢慢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新选择。
在今天,年轻人喜欢去哪里?
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讲,当下可选择的娱乐方式与种类很多,剧本杀、密室逃生、酒吧与Live house都在蚕食着KTV的市场份额。
尤其2023年,作为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线下演出火爆,音乐节、明星演唱会扎堆,citywalk出圈,旅游热情高涨,这些跨行业竞争对手的繁荣无形中又分流了KTV原本已经缩水的市场。
商场主力店也变成了更具“松弛感”的live house、小酒馆、小剧场、剧本杀、密室逃生等。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KTV似乎真的不“香”了。
4
消失的「早教机构」
曾有过“粗暴”的繁荣期的国内早教机构迎来了倒闭潮。
从外部环境看,在疫情冲击、人口红利消退、「双减」政策不断施压的大环境下,K12 学科培训等机构纷纷闭店撤场转型,市场对教培行业预期降至冰点,行业风向迎来大转变,昔日扩店千家、股市暴涨、企业投融资等喜人资讯也连同机构一同消逝在行业寒冬里。
2016年,“二孩”政策后,早教这个行业被资本看中,大量的公司走向扩张,通过直营或是加盟的方式成为巨头。
如今,美吉姆巨亏11亿,关店100家;在200个城市开店600家的金宝贝,2023年年末在全国多地曝出突然关店、搬迁的消息(12月,金宝贝北京宋家庄中心、房山长阳中心、石景山泰和翠微中心等店均突然关闭)。
据统计显示,2021年,国际早教品牌金宝贝门店数量达 559 家,美吉姆早教中心数量达 562 家,本土早教品牌红黄蓝以 1300 家线下机构的规模位列第一。然而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金宝贝、美吉姆、红黄蓝等头部品牌全国门店数量减少三到五成,其他品牌诸如小马快跑、悦宝园等品牌缩减门店半数以上,纽约国际、七田真的门店更是几近「全军覆没」。
闭店是一方面,早教机构纷纷「跑路」更为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早教机构新爱婴、东方爱婴、悦宝园、小马快跑、七田真、纽约国际等都曾纷纷爆出闭店、跑路等新闻。
今年刚刚过去3个月,头部早教机构就频频被曝跑路:
1月22日,“早教第一股”美吉姆的广州门店被曝跑路。距离深圳门店全部停业还没过去多久,又再度陷入闭店风波。
事实上,自从2023年中下旬开始,美吉姆全国各地就陆续暴雷了,如多米诺骨牌一般一家接一家倒闭,其位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门店都出现了大量的闭店现象。
财报显示,美吉姆的门店数量由2021年的562家降至2022年的479家;到了2023年上半年,其门店数量又缩减至407家,半年的时间里关闭了72家门店。
3月19日,金宝贝南京3家门店同时关门。
自2023年以来,金宝贝的直营店铺就已经大幅缩水。上海、重庆、济南、深圳、南昌等多地都出现了门店突然闭店的情况。以上海为例,一些门店仅开张几个月便暂停营业。截至目前,上海金宝贝门店仅剩9家。
时至今日,早教机构步履维艰,早教行业正在经历寒冬,似乎已成共识。
究其原因,一方面,早期各大早教机构纷纷盲目扩张、开店,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随着国内市场和政策发生变化,早教机构的经营出现了困难,而在疫情之后资金链更难以跟上;另一方面,大环境下新生儿的人口红利已经萎缩,对早教市场的拓展也产生了影响。
在今天,年轻父母是什么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早教理念不再矜贵,早教的课程体系也显得没那么领先,失去了光环效应,性价比降低。金宝贝这些早教机构的一些教育理念正在被颠覆。同时,大家掌握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没必要付出这么高的成本,如何选择早教品牌的决策开始回归理性。
5
消失的「天然钻石」
如今,钻石行业整体低迷。
如果现在去商场逛一下,会发现一楼金店的客流量比往年多不少。并且,“抢黄金”的不仅是“中国大妈”,年轻人也不占少数。似乎一夜之间,青睐天然钻石的年轻人都开始囤黄金了。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公司戴比尔斯在1947年推出的一则广告语。正是这则广告语,把“钻石与爱情”绑定在了一起。买钻戒求婚、结婚似乎是每对新人标配,买黄金首饰会显得老土、不够新潮。
然而,这个讲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似乎正在发生一场变化。随着时代发展,爱情这个曾经特别好用的概念,突然变成了一个笑话。经典的广告语,对不吃“爱情故事”那一套的年轻人失灵了
去年年初的时候,线下曾有700多家门店的钻戒品牌“I Do”,其母公司恒信玺利宣告破产重组。这看似是单一品牌经营不善的问题,实则为整个钻石行业消费变化的缩影。
与I DO同样主打“真爱营销”的还有DR钻戒,凭借着“男士一生仅能定制一枚”的“品牌真爱法则“,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2023上半年内,DR钻戒的门店净减少了12家,而2022年,DR钻戒的门店还净增加了227家。
其背后迪阿股份(301177),在首饰市场的“黄金热”之下,已连续6个季度营收净利“双降”。2023年门店数量减少94家至594家。莱绅通灵则减少44家至463家。
世界头部天然钻石品牌戴比尔斯(DeBeers),最近再次下调“精选可加工钻石”价格,从1400美元/克拉几乎腰斩至850美元/克拉,在过去一年里,这类钻石的价格已经下调超过40%。
2022年,恒信玺利的销售门店减少205家,较2021年12月末减少28.67%。
利润逐年递减、屡遭质疑的营销套路、高达70%的毛利率……当钻石商们的伪装被一层层撕掉,他们为消费者制造的“爱情魔法”也逐渐失去了颜色。
在今天,年轻人爱买什么?
现在的年轻人血脉觉醒,偏爱黄金。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黄金消费量同比增长16.37%;2022年,钻石市场规模同比下降18%,今年钻石销量仍在持续下滑。
6
消失的「商业趋势」
消费场景从购物中心走向街区
与购物中心空置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边”的愈发繁荣。随着“逛街”再次成为都市年轻人时髦的“生活方式”,“街区商业”也成为了新一轮消费流量集聚地。
3月23日上午,以滑板文化起家的欧美潮流品牌Supreme正式营业。这位姗姗来迟的潮牌王者并没有选择购物中心,而是将中国首店落在了上海市徐汇区富民路上。这里,也正是拥有众多潮流店铺的上海潮流地标之一。
近两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街区”作为首店或者品牌创新店的落脚点。这或许是因为“街区”的天然优势正吸引着新兴商业力量。
相较于同质化的传统购物中心,人们更愿意在Citywalk、City Ride中,一边体验城市文化和自然景观,一边感受悠闲氛围。类似于潮牌、网红、设计师等品牌,他们本身就来自于“街头”,开在“街头”也是在传递一种品牌理念。
其次,与购物中心相对统一的风格与氛围不同,把店开在街区,不仅能自由地表现品牌调性,也能更灵活地促成品牌创意内容的跨界、延展。
成都祠堂街、西安未央168商业街区、上海张园等等,这些知名网红街区成为新晋“打卡胜地”,以其火爆之态不断吸引着更多品牌方和年轻人汇聚于此。
消费品牌从一二线城市走向县域
2024年,被念叨了这么多年的下沉市场非但没有疲软,反而更加炙手可热。下沉市场的消费生活正在拉近与大城市间的差距,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力。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有近300个地级市、2000个县(含县级市)、40000个乡镇,共同构建起了近10亿人口规模的下沉市场。近几年,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低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在居民收入、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等方面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低线城市消费崛起,而这里的商业总体供给还存在一定空缺,这也为品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
品牌下沉 餐饮当先
以餐饮业态为例,海底捞、星巴克、喜茶、奈雪等为代表的头部品牌如今都在考虑,走出一二线已经饱和的市场,下沉到低线城市。据红餐网消息:
星巴克明确了2025年在中国市场拥有9000家门店的计划,并将下沉市场视为关键领域,列入战略规划之中;
海底捞宣布开放加盟特许经营模式,并对加盟商的身家、地方资源、管理经验等提出要求,被业内普遍解读为,是在剑指下沉市场;
蜜雪冰城(已经有超3万家门店,门店覆盖了中国所有县级城市)、瑞幸(不断放大联营模式,加速拓展下沉市场)、沪上阿姨、塔斯汀等连锁品牌也都在不约而同地增加低线与县城开设新店的比例。
当更多品牌落户县城,当县域商圈更具活力、更有人气,县域经济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生活在县城及附近区域的人们也将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高端消费加速布局下沉市场
高端消费品除了布局国内一线、新一线城市外,还开启了“下沉”模式。
近两年,路易威登、古驰纷纷在江西南昌开店;去年,爱马仕方面表示,当前在中国市场的首要策略仍是加码扩张。按照计划,未来,爱马仕将会每年进入一个新城市开店。在开店城市的选择上,除了一线城市外,高端消费品牌已在中国新一线城市扩张,并向着更多的下沉市场渗透。
高端消费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想“找回”疫情所造成的损失,因此,需要挖掘更多尚未被释放的消费潜力。下沉市场将是未来高端消费品抢夺的新“蛋糕”。
结语
这些年,面对各大“风口”的盛行,购物中心也出现了很多新风潮。比如,从联名IP进行营销活动到自造IP、从数字化转型到街区空间场景打造......这些已经成为了各家在“顺应时代背景与消费趋势”下的常规玩法。
但这依然不够,在“降本增效”成为关键词的当下,购物中心需要不断去克服空置率的难题。而新的市场模式与消费风口切换,必将影响着购物中心从招商到运营各环节所做出的调整和改变,这也为购物中心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