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品牌 > 快时尚 > 正文

北京上海只剩三家店,服装品牌C&A顶不住了

壹览商业
摘要:不做线上渠道,C&A放弃了一半中国市场。

作者丨李彦

编辑丨薛向

出品丨壹览商业

又一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危机。

4月16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信息网新增一条公开案件。被申请人为服饰品牌C&A的关联公司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显示,该案件的申请人为上海金衡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办理法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壹览商业统计发现,目前大众点评上仍有26家C&A门店,其中有3家已暂停营业。

1

C&A是谁?

公开资料显示,C&A隶属于荷兰BRENNINKMEIJER家族,品牌名取自其两位创始人Clemens和August名字的首字母,是一个有着184年历史的老牌服饰品牌。

在欧洲的快时尚圈,C&A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早在20世纪后期,位于欧洲的C&A就已经开始使用自助服务收款机、自动扶梯等现在连锁快消品牌门店常见的设施,还创建了当时少有的购物概念品牌零售店。到2007年底,C&A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中国拥有超过1400家专卖店。

正是在2007年,C&A进入了中国市场,诸多一二线城市均能看见其身影。在许多80后、90后眼里,C&A便宜好穿,折扣力度相当大,是“时代的眼泪”。

壹览商业发现,C&A天猫旗舰店目前以卖短袖及裤子为主,价格多位于100-220区间。

虽同是国际快时尚品牌,C&A在中国的热度与同定位的ZARA、H&M等品牌并不在一个量级,在一线核心商区的“存在感”有限。2020年,C&A决定将中国业务出售给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科通融”)。收购达成后,C&A中国将公司名称由西雅衣家(中国)商业有限公司变更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

企查查显示,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吕瑞龙,注册资本约24.13亿人民币,由中科通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新疆融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和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存在多条被执行人、限制消费令及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据多个媒体报道,出售中国业务与公司的整体战略收缩调整有关。在出售中国业务时,中国市场已是C&A欧洲本土外的最后一个国际业务。近些年来,C&A开始专注于欧洲本土业务,2019年10月取消了巴西业务的上市计划,2020年年初则把在墨西哥的77家门店出售给了当地贸易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线上销售方面,南极电商(002127.SZ)在2021年公司与西雅衣家商贸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双方拟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其中南极电商占注册资本60%;C&A(中国)占注册资本40%,合资公司将享有C&A商标在中国地区的线上商标。

南极电商方面称,南极电商将拥有C&A商标(中国区)线上使用权,并全盘接收、重新再造C&A线上旗舰店。

壹览商业发现,C&A微信公众号在2023年8月后再未更新。

C&A品牌天猫旗舰店客服告知壹览商业:“我们的线上和门店分开运营,我们暂时也没有门店的信息。”品牌抖音旗舰店上线时间较短,目前仅有7款围绕户外防晒的SKU,粉丝数仅2262位。

2

国际快时尚们怎么了?

响彻欧美的国际快时尚品牌,近年在中国的生意却不好做。常驻一线商圈,存在感与奢侈品牌相当的H&M、ZARA,在内地业绩同样承压。

H&M集团发布的2022年财报显示,H&M2022财年净销售额以当地货币(瑞典克朗)计同比增长6%,净利润则暴跌68%。此外,H&M集团于去年11月30日宣布将裁减1500名员工以削减成本。

2021年开始,H&M旗下子品牌Monki先后关闭了中国香港和大陆地区的所有线下门店。2022年3月31日,Monki的天猫旗舰店正式闭店,全面退出中国市场。

2022年,H&M关闭了上海淮海中路旗舰店,这家店是H&M在中国内地市场开出的第一家店,开业时间长达十五年。据悉,这家店开业首日就创下了200万元的惊人销售额。

去年6月,H&M北京三里屯店将正式关店。这家开业于2014年6月的旗舰店至今已营业9年。

据媒体报道,自2020-2022年,H&M在中国的门店已累计减少了100多家。壹览商业统计发现,H&M在杭州的线下门店也已从巅峰时期的数十家缩减至5家。

本月初,#西班牙品牌ZARA多城大面积闭店#话题也登上了热搜。虽然对于“ZARA将逐步撤出中国市场”这一传闻,品牌方对多个媒体回应称:“正常优化与升级门店。”母公司Inditex集团的财报数据却一定程度反映其颓势。

据Inditex集团最新财报,其在2023年财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0.4%,达到359亿欧元,净利润增长30.3%至54亿欧元。其中,增速最快的三个品牌分别为由内衣品牌转型为运动品牌的Oysho、走高端路线的Massimo Dutti和年轻化品牌Stradivarius,三者分别增长19%、15%和13%。其他品牌,包括Zara、Pull&Bear和Bershka,均录得10%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及其他地区”占比下滑,为16.9%,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为23.2%。

壹览商业此前在《大规模闭店,粉丝紧急扫货,ZARA输给了不够“快”?》提到,定位于快时尚,产品本身性价比缺乏竞争力,国内线上快时尚带来的冲击都是ZARA等品牌业绩承压的主要原因。

回归C&A本身。首先,相较ZARA,C&A在价格上显然更具优势。然而,C&A在中国铺开门店的几年,又正好是电商渠道正在以“消费升级”为主旋律的几年。性价比没能踩中时代的鼓点,市场竞争力也就没能完全释放。

其次,本土快时尚依托线上渠道已经崛起,国际快时尚开始“快”不过中国快时尚。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吴先明教授曾对媒体分析,中国本土很多品牌都可以做到“快”,早年间凭此开拓市场的快时尚品牌,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吴先明表示,随着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和新技术的发展,很多本土品牌可以做到平均出货周期不到1周,甚至更快。比如希音(SHEIN),可以在3天内完成从设计到上架的全过程。

最后,和同行相比,C&A在线上渠道的布局堪称是“摆烂”式的。壹览商业发现,除了天猫旗舰店,C&A没有在更多渠道进行运营,线上放弃大部分电商渠道,线下业绩又在疫情三年遭到重创,成为中国消费者“时代的眼泪”,C&A并不冤枉。

国际快时尚品牌,来到了在中国的十字路口。要和中国的企业竞争,“快”显然已经不够用了。如何在抓住线上的流量的同时,提升服务力,做好线下消费场景打造、产品的迭代,成为了新的命题。

END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