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高端专业店开始“断崖式闭店”?
作者/晴山
ID/lingshouke
进入2024年,中高端专业店进入了新一轮的“密集闭店期”。
不少精品商超、高端餐厅、专卖店纷纷传出“闭店消息”。除了传统大卖场仍在持续闭店外,精品高端专业店也面临着变革时刻。
在经济环境欠佳、入局者越来越多、消费降级的变化下,中高端专业店“突然停业”,开启了加速收缩模式。
行业经营遭遇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进一步凸显。
1
“断崖式闭店”
4月28日,位于北京大兴区荟聚购物中心的中高端健身房威尔士贴出公告,宣布关店。
紧接着,4月30日晚,定位高端健身房的SpaceE也向会员及物业方发布《告知书》,宣布旗下所有门店将在5月1日起停止运营,公司将依法进入清算状态。5月1日,包括北京国贸SPACE等门店的物业方发布通知,宣布门店闭店。按照公告,Space选择闭店清算,是公司股东做出的一致决定。
Space的闭店不同于传统健身房,堪称“断崖式闭店”。
《灵兽》了解到,有多位会员称,4月30日Space还在正常上课,没想到晚上就发了闭店公告。“当天教练还都在正常上课,还在计划五一的课程,没想到一夜之间就倒闭了。”
一位Space的会员称,她还有20多课时的课包没有消耗,价值超5000元,“不过我这个损失已经算小的了,我们维权群还有很多年卡用户,最惨的一个会员刚开年卡不到三天,损失上万。”
她称,自己并不是一个愿意买卡充值消费的人,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很多店铺说关就关。“跑路的商家人去楼空,一点办法都没有,愿意在Space办卡,原因是Space的课包和月卡设置都比较合理,几千块钱没有太大压力。如果在有效期内没有使用完,还可以在Space群里帮别的会员约课。”
据了解,4月30日当晚,会员自发组织的“维权群”很快建立起来,以北京为例,大概有1000多人填写了损失的具体数额,少则几百,多则上万。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倒闭前的一个月里,很多会员提到,Space还在大力地推年卡,优惠力度十分诱人,所以出现了很多人刚办理的年卡还没有开卡的情况。这也正是很多维权会员最为愤怒的地方,倒闭破产前还收割了最后一波韭菜。
一位会员在社交媒体称,就像是被断崖分手一样,自己毫无征兆地被甩了。
被毫无征兆甩掉的除了会员还有租赁场所。根据国贸商场的通知函,该商场也是4月30日收到的通知,“史贝斯公司单方停止经营店铺、解除租赁合同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约的行为,给我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Space健身房所在商场暂时承担了承接会员维权的工作。据多位受访者介绍,目前太古汇等商场物业提供会员登记自己的相关信息的窗口,“我们当时登记的时候,还有一些老师也在现场登记,他们也被Space欠了工资。”
2016年,Space首店进驻北京潮流地标太古里,面积900平方米,郑恺、吉克隽逸等明星到场助阵。目前Space的门店几乎都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的核心商圈,其环境好空间大,提供鞋子和沐浴,会员体验极佳。
疫情期间Space场馆很明显并不能盈利,但依然没有关停。不过现在看来,Space的爆雷或许已有过预兆。2022年,上海港汇恒隆店闭店;去年10月底,位于杭州湖滨银泰的Space门店闭馆;在今年1月位于上海新天地的门店关闭。
2
健身行业头部品牌都不好过
去年,瑜伽头部品牌梵音,一夜全线“停业”,也是高端健身行业进入寒冬的一个缩影。
梵音瑜伽作为国内20多年数一数二的品牌,曾经是瑜伽行业的标杆,它的骤然倒下使得很多业内人士唏嘘不已。
梵音瑜伽在业内积累了较高的口碑和知名度,有同行称其为“行业的传奇”。
2002年,饶秋玉创立FineYoga梵音瑜伽,之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开设80+所会馆,累计服务会员规模超过50万名,瑜伽教培人员超过6万名,总计年营收近5亿。
52岁的梵音瑜伽创始人饶秋玉便是品牌最佳的代言人,其在瑜伽领域有较大影响力,是中国瑜伽领域开馆规模最大,教培规模最大的品牌创始人之一。
而如今梵音瑜伽辉煌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债台高筑。据报道,目前预计员工工资、物业、房租类似2亿左右,加上未耗课6亿左右,预计8亿债务。
事实上,国内头部瑜伽品牌都不好过,多家连锁瑜伽品牌先后陷入经营困境,生存艰难。
据统计,2022年,瑜伽课程服务全年规模下滑,以线下团课为主营业务的瑜伽服务受到疫情波及影响很大。疫情好转后部分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型瑜伽馆面临着沉重的成本压力经营困难。
2022年2月,瑜伽连锁品牌上海瑜舍瑜伽暴雷,其微信公众号发布通知,旗下社区门店全部停止营业。瑜舍瑜伽官网上显示,品牌在上海、杭州、北京、贵阳等地拥有门店近200家,其中大部分为社区店。
此外,相关媒体曾报道,2022年10月在上海经营近10年的Mysoul瑜伽馆突然停业之后,会员退费问题依旧没有被处理。据统计,该健身馆待退金额已经超过50万元。曾在上海某瑜伽馆担任过店长的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门店的债务与往年相比翻了一倍,主要是停业期间房租、水电、工资一样都不能少,入不敷出,很难经营下去。
2022年10月,连锁健身品牌、国内最大健身管理公司之一一兆韦德的董事长金宇晴新增股权冻结4050万元,股权将冻结至2025年10月12日。据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目前存在多条诉讼信息,案由多为服务合同纠纷。
除了高端健身连锁企业不断爆雷,近期米其林等高端餐厅也在不断关店。
3
高端餐饮“疯狂”关店
近日,北京米其林餐厅Opera BOMBANA突然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份“道别信”,于4月14日正式停业。
Opera BOMBANA创办于2013年人均客单价近千元,有着“北京意大利菜餐厅天花板”之称,曾多次入选黑珍珠餐厅并于2022年还摘获米其林一星,还是明星高圆圆、赵又廷办婚礼派对的餐厅。
无独有偶,TIAGO旗下在北京的所有门店近日被爆关闭。一位网友称,4月10日晚其与朋友相约去颐堤港的TIAGO HOME KITCHEN吃饭,却发现门店大门紧闭。“原来的玻璃门都被购物中心的广告包起来了,从门缝里往里看了看,里面黑乎乎的。”后来发现门店贴了商场通知,显示TIAGO从4月1日晚就闭店停业了。
成立于2014年的TIAGO集团,十年里创立了4个餐饮子品牌,门店最多时达到8家,是北京“西餐老网红”。旗下的泰餐品牌摩登泰,也曾获得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推荐餐厅。
根据TIAGO微信公众号的信息,TIAGO旗下共有TIAGO HOME KITCHEN、KEAAMI·摩登泰、CASA TALIA以及TIAGO URBAN KITCHEN4个品牌,在北京共有6家门店。目前,包括曾获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推荐的摩登泰等门店在大众点评上均已“查无此店”。
值得一提的是的,TIAGO的突然关闭,导致有消费者的储值“石沉大海”。在社交媒体上,有网友晒出VIP卡储值,余额少的有数百元,多则数千元。一位网友表示,TIAGO事先并未通知消费者退卡,“之前问店里,还说设备维修。没想到突然就关门了,我卡里还剩下1200多元的储值余额。”
事实上,餐饮行业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神仙难过三四月”。每年春节过后,餐饮行业都要历经数个月的经营淡季。而相较去年,今年的餐饮市场似乎更残酷——淡季更淡,竞争更加白热化,洗牌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餐饮相关企业的注吊销量达43.3万,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其中,高端餐饮业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尤其在高端餐饮最为成熟的城市上海,一场洗牌正在上演。
已经营15年的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计划于5月30日正式停业。该店开在上海陕西西路,人均客单价约500元。
除此之外,曾经红极一时的“早餐界爱马仕”桃园眷村,近年来也开启了疯狂闭店模式。
桃园眷村店铺一般开在LV、爱马仕等奢侈品店旁边,设计考究、装修精美,店里主打豆浆、油条等传统早点,价格自然是奢侈品的价位,一小碗豆浆12元,一根油条8元,一个烧饼28元。
2014年“桃园眷村”成立,很快搅动了早餐业态,仅一年多的时间,从上海单店拓展到其他城市,巅峰时期多达40家。
然而近年来,“桃园眷村”频频传出公司负责人被限制高消、股权冻结等风险问题,旗下20家公司或注销或存在经营风险预警。
消费降级之下,情势急转直下,无人在愿意为高傲的早餐买单,闭店潮从北到南,截止2024年3月,在中国的门店只剩上海泰州路和成都太古里2家。
事实上,上述高端餐厅的倒闭、结业并非孤例。从上海高端餐饮市场来看,其数月以来洗牌不断加剧。
从数据上看,上海高端餐饮业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出现了不小的规模收缩。
截至2024年4月19日,人均客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餐饮店占比大缩水,从原本的1.44%降低至0.8%,总门店数减少了900多家。
据第一太平戴维发布的《2024零售商业趋势报告》也指出,相较于2022年,2023年上海高端精致餐饮在各细分品类中,新租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投资者和品牌在开设高端餐饮新店时变得更加谨慎。
4
高端餐饮承压?
2024年春节前,资深美食评论家、自媒体一大口美食榜主理人小宽发文表示,传统观念中,春节前夕是高端餐饮业最为繁忙的季节,本该是预约火爆、一桌难求。然而上海许多高端餐饮店并未如预料般迎来消费高峰,相反,部分餐厅豪华包房前的服务员们略显清闲,哈欠连天。
小宽在文中指出,大环境压力下,“消费降级”成为主流,商务活动缩减,高端餐饮消费者的总数在减少。同时,年前,一张“禁止榜单”在上海餐饮圈流传,引发了当地部分高端餐饮从行业者的焦虑。“据说这个榜单是上海公务员与国企干部不得消费的餐厅清单。在严查腐败的大背景下,这个榜单的‘效力’堪比炸弹,入选者人心惶惶,未入选者也人人自危。”
知名高端餐饮集团甬府餐饮的掌门人翁拥军亦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2023年的餐饮市场好似过山车,本期待一路攀升的业绩曲线,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急转直下,现实与期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高端餐饮遭遇挑战的情况,并未随着餐饮消费旺季的到来缓解。
有业内人士认为,很多消费者已经变得非常“务实”,与高级餐厅的“氛围感”相比,方便快捷、高性价比甚至极致性价比的餐饮品牌已经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翁拥军曾表示,“高端餐饮”跟“精致餐饮”并不是可以画等号的类型。精致餐饮可以价位做得很大众化,也可以做得很高价位。但高级餐厅肯定是高价位的。符合消费理念的高级餐厅应该最具有的是它的独特性,不是每家餐厅都能做成高级餐厅。”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以前高端餐饮的客群多数是以消费实力强的消费者为主,但如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发生改变,很多年轻的消费者喜欢猎奇尝鲜,并且注重品质和情绪价值。“他们不一定追求贵,但是会追求品质和性价比。未来,高端餐饮向着精致餐饮转变将成为大方向。”
除了高端餐饮的转变,不少传统精品商超迎来困境与谢幕,在折扣业态兴盛与加速下沉的当下,行业正迎来新旧交替的洗牌时刻。
5
高端精品超市的挣扎与困境
日前,一则“上海城市超市全部关闭”的新闻让高端精品超市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
4月16日,上海中高端超市城市超市宣布全面关店,这家曾经在上海拥有10家门店的城市超市,从此谢幕。
根据城市超市发布的告知书,2024年4月16日起,上海城市超市将全面停止所有业务。至于闭店原因,城市超市坦言“因经营举步维艰,尽管采取了多种自救手段依然难以为继。”
上海城市超市于1995年在上海创立,定位为“高端进口精品超市”,是上海乃至长三角规模最大的进口食品与日用品超市之一。据微信公众号自动回复显示,在宣布闭店前,上海城市超市有9家门店营业。
实体零售业的困境并非城市超市一家。近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传统实体零售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行研数据来看,2023年,实体零售行业的整体规模较2022年下降了5.2%。其中,大型超市、百货商店等中高端零售企业的下滑尤为严重,销售额同比下降了8.4%。
同时,实体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也持续走低,从2020年的15.6%下降到2023年的12.8%。这进一步说明,在成本上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传统实体零售企业的经营压力日益加大。
在折扣化思潮席卷行业的当下,向价格要竞争力成为很多商超企业的变革方向,而高端业态,尤其是精品超市貌似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操作意义。这也是当下整个行业都在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按照正常逻辑,在消费加速分级的当下,作为单独业态,品质化、高端化消费客群存在,发展空间也一定存在。但从实际表现看,无论是上海城市超市的全部关闭,还是华润Ole'的精品化策略,抑或是来自香港的City Super,高端精品业态在国内市场表现都不是很理想。
从整个大环境传导至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者对商品品类、价格、体验等方面的需求有了不一样的追求,加之供应链、人工成本等各方面的压力,也加剧了该业态的经营困难。
从市场变化来看,不管是平价超市还是高端超市,价格力都已经成为商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体系的调整已经成为店面调整的必选策略。这个价格体系的调整,包含供应端的议价和零售端的比价,既要求供应链调整,也要在经营管理层面做出调整。
从市场发展环境和业态竞争看,高端超市、专业店发展确实遇到了很大困境,如何重新理顺业态发展逻辑,找到核心竞争力才是破局关键。
正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所说,“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接下来的一年也是很难的一年,最大的一个变数是今明两年也会进入到零售业的整合阶段。”
他表示,性价比肯定是未来的趋势。但在低价格的大趋势下,分化的细分市场甚至是高端市场,也有很大的一些希望和增长。例如,日本面向高端人群的成城石井,发展得也很好。
行业已经进入加速洗牌阶段。显然,有人吃肉,有人喝汤,还有人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