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需要混圈子吗?
撰文/显微镜
编辑/Zoff 73
商家和销售型工作圈子里,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大家先交朋友。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混圈子的核心是获取品牌资源。从最初的各种商会、发布会、招商大会,到后来公域转入半私域,各种私董会、商务局、城市帮…
在标准化阔步迈进的那些年,商业一条龙上的业主、品牌、媒体等相关从业者,混圈子成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因为核心资源就在圈子里,核心的资源对接也会率先发生在圈子里。
如今,时代已经变了,现在,谁敢说自己是一个有核心资源,稳赢的品牌?
品牌端流转加速,业主端也不再攻城掠地。
曾经的捆绑大踏步,放慢了节奏。不能有福同享的利益伙伴,关系也就松散了一些。
那如今,商业人还需要混圈子吗?
什么是圈子?交换的除了信息,还有没有别的价值?今天我们从几个角度来聊一聊。
/01/
招商需要混圈子
但圈子却不再是那几个
时下的商业圈,早已不是话语权垄断的年代。
如今的信息化冲击、扁平化冲击,以及最重要的新生代价值观冲击,大量的新品牌、新玩家入场。
这一群新生代操盘手,根本不在乎那么多传统的圈子文化,他们更在乎态度,有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的价值观,通常不用从前老一辈的方式去传播,而是更擅长以猎物的形式出现。
这是让很多传统招商人觉得头痛的事情。
这群人总是笑而不语,不问商业重点,只是逮住机会,秀肌肉,秀优点,然后等你追问要求,追问愿景,他说不着急,我们多互相了解一下。
于是,你继续不断地看他穿着打扮,谈吐品味,生活作风,看到他的社交圈子和日常爱好,终于你好像懂了,开始自己回去算账和考量项目匹配度。
这是新的鉴别方式,依然是圈子文化,用兴趣、价值、审美组成新的标准,重新建立我与规则的链接。
图源于网络
所以,客观来讲,到今天混圈子,依然是比较高效的业务方式之一。
结交一群朋友,然后朋友介绍朋友。
这种小镇人情的故事,在最顶尖的大城市,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这不是老派,是归属感的根本需求。
但值得高兴的是,圈子不再是那几个,不再只有少数的话语权,圈子可以很多,而且越来越小,越来越细分。
可以有亲密的圈子,也可以有不费力气经营的泛泛圈子。
就像如今商业的景象,不再是齐头并进的大佬垄断,一堆熟悉的全国连锁,一堆熟悉的标准购物中心。
可以有一朵小花,可以有三五好友,可以有一次愉快的饭局后再也没有碰面的参差不齐,也可以有不打不相识的携手创新。
对品牌对招商对业主,都是好时代。
/02/
比信息更重要的
是规律的敏锐度
信息会更迭,但规律不会
当然,客观来讲,混圈子的优势有,但必要性没有了。
可能如今的招商新丁,扫街、cold cal是什么都不知道,去加个店员微信,想办法加老板微信,不如找个有效的信息系统,系统地查一查。
一堆list,老一辈的资源留在公司,其实也就留在了培养体系中,就算几年后发现,list上资源都消失了,然后重新卷一轮,又用一阵。
再者,如今的很多项目总,都是招商出身,一个企业从上到下,一根绳子上10个蚂蚱都认识一块肥肉,都是谈客户的,要怎么分工?
认识的可以推客户,客户也可以分层级,但业务没有增长,怎么谈都是一个坑。
信息哪有权力值钱。所以,信息重要,也不重要。
在这个时代,招商的竞争力价值,应该是一种判断力,敏锐度,一种SENSE,一种通过惯性的信息和专业,去学会揣摩和理解规律的能力。
这远大于这个混圈子、混资源本身。
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在如今这个拧巴的时代,跳出标准化,破除行业魔咒。
首先,我们需要敏锐地看到,每个商业角色的拧巴。
十五年前,如果一个招商人去孵化街边店,没人看不起你,只会觉得你被集体连锁抛弃了。
十五年后拼命去挖街边店,独门独户的最好,因为是寻找一种烟火气,小而美。
似乎不管任何行业,人都会对标准之外的东西,存在一种偏见大于好奇,但当标准失灵的时候,大家又开始过度相信创新。
这恰恰也能解释一些主理人拧巴的表达,用反抗去加入。
在最初的时候,他们融不进老的圈子,所以才要去给自己贴新的标签。
一顿武装过后,我们看到这两年的结果是,但凡有老的身份掏钱邀约,大量的主理人依然是:主流商圈欢迎我了,那我加入了,我开始说一样的话了。
其实,除了主理人潮流,在从业方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很多平台,这几年都想转型,看着百花齐放的小而美生机勃勃,但永远又在用最挑剔的方式找人才,用评判的方式去讨好个性。
一边希望靠新招的人,去链接新的客户,新的商业生态,新的消费视野;
另一方面,又拼命地用旧眼光去评判他对成熟的圈子熟不熟,对传统规范化诚服够不够。
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极大可能卡掉的人是你想要的人,招进来的人,继续重复同样的痛苦,一起共谋安全牌,一起当死缓的执行者。
当然,最拧巴的,还有既得利益者们。
各个城市里成熟稳定的业主们和代理商们,这几年行情下降期间,分不清楚,又耗不下去,都在以一种互相绑架的方式维护关系。
这种难舍难分,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间内,继续将前面阐述的从业者,和新生代品牌们卷入这种混乱关系。
有的人新欢旧爱一起走,有的人分手体面,有的人下了牌桌但筹码还在,有的开了新的一局,规矩他立。
曾经,年收入一百万的老板,要见到年收入一百万的打工人挺难,这个时代,基本上过去了。
/03/
混圈子不如造圈子
强扭的瓜
虽止渴但不甜
讲完挑选伙伴,要看到能不能走下去。
商业社会里,患难时候不一定见真情,但一定见真章。
在这个容错率越来越低的当下,挑选大企业去合作能刚能共患难,能捆绑利益考虑全局,但也可能瞬间被反绑架。
结交小人物们,一起创造新天地,种花种草,但风雨欲来,不只看真性情,也要看真实力。
到底应该和谁一起并肩走下去?
我们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价值的提供,混圈子如果是招商人索取资源的方式,那么给到品牌的回报是什么?
回报,当然是项目和内容的价值本身。
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包装项目的价值?包装到什么程度?
化个妆可以,但整容行不行?拍胸脯努力毕业可以,但校友的成绩拿出来自己脸上吹行不行?
其实想清楚一个问题就行:爱上你面容的人,会因为你不好看离开你,爱上你钱财的人,会因为你没钱离开你。
生米煮成熟饭,过程去培养感情有可能,但现在留给大家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过去,强扭关系,饮鸩止渴的项目并不少,一群垫脚石换几个人起飞,更多人填坑的故事也很多,甚至直到今天,“扭瓜解渴技能”还在圈子中蔓延,但势必越来越不可行。
现在和未来,对于品牌、对于商业、对于商业人,精疲力竭混圈子,不如修炼自己。
每个阶段,链接你真正能链接的人,即使这一群力量不是你最想要的,但却是目前最稳定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才能活下去。
好的从业者,不是房屋的推销员,而是房屋上的一扇窗。
生长在品牌和项目主体上的一扇窗,能经得起风吹日晒,依然美丽的装饰门面,也能在推开的一刹那,串联内外风景。
我们曾经都很向往正规军,向往职业化,仿佛这代表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关系预设,所以从业者、品牌、业主都在往这个圈子里钻,但现在大家都累了。
特别是,五花八门的新品牌,更多有趣的改造项目,不可复制的小高潮一个接一个,大家都改口了。
曾经我们评价合作方,他很有实力,很规范,很职业,现在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这个项目想法很有趣,这群人很懂我,这个理念我很认同。
这个背后,不是赚钱的逻辑变了,是大家的情绪变了。
都是商人,依然是交易,但是这扇窗口的方式已经变了。
职业化的甲乙双方,在大环境下都受到了打击,现存的要维持,增量的路要探索,放弃一点点的职业化,或者叫爹味、班味,多一点点的个性化,才能实现对接。
频道对了,再展示专业,才是有效输出。
/04/
后记
学习新东西总需要时间,耐心,甚至金钱。
但这一切不该是客户给的,不该是平台给的,应该是每个人,每个集体,自己给自己的。
市场决定生死,但跨入市场之前,自己才能决定存在。
圈子的时代性,应该是抱团取暖。
在每一次集体成功或者悲剧的背后,永远是同一个故事:一群人的信誓旦旦,和一群人的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