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年最火爆的「流量变现」案例:这才是“在地化”的商业表达!
编辑 | 和桥机构
社会进步的加速与人们需求、审美的改变倒逼商业做出改变。 因此,很多商业也在考虑升级、创新。不过,在更新升级的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在地化。
在地化是地理位置之外更深层次的内容,包括在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文等多重元素,是千百年间形成的浓郁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滋养与浸润着当地祖辈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地化恰恰也是成功商业形成的雄厚根基。一方面,这样的商业能够依托在地,进而反哺在地文化,达到切实高效的商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有了在地化的支撑,商业如有根之木,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对于在地化,有的商业考虑略有片面,将现在流行的主题商业,比如80年代市井文化、骑行主题、二次元主题等看成在地化。 实际上,主题商业一般围绕时下流行的某一主题为核心点和营销噱头来打造商业场景与内容,吸引对这一主题有情感或者喜好共鸣的消费者,满足其需求与情绪价值。而在地化商业则主要依托在地文化,包括当地的历史、民俗、古建筑等多个因素,犹如从泥土中生长起来。这样的商业能够让年轻人深度沉浸于在地文化,深刻体验在地特色,进而建立深层次的连接。
在地化的解法也有很多。我们精选了10个在地化商业的经典案例进行剖析,让你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在地化商业凭何赢得消费者以及成功背后的核心关键所在。
01
中国:
贵阳阿云朵仓


图源|阿云朵仓
贵阳阿云朵仓是将一家奢华精品酒店的社区商业和部分车库进行改造提升而来,成为贵阳人的“理想之地”。阿云朵仓是怎么做到的呢?

图源|阿云朵仓
创立阿云朵仓的初旨是在将奢华精品与在地人文、城市生活之间做链接,打造贵阳人的理想社区。
改造时,商业分为室外空间与室内空间。室外空间主要有3所建筑:银杏礼堂、洗马书苑、红砖剧场,名字分别取自贵阳、遵义、毕节下辖的三处村落。建筑灵感则来源于黔西南的光影溶洞与天坑树林,从建筑视觉与在地人文强化在地属性。
通往室内的临街商铺,统一以木色调为主,一如黔地风光给人的视觉符号,自然、原生、古朴。进入室内也仿佛进入了古村部落。室内空间以洞穴村落为主题,凌乱排列着各类商户,如美食、酒吧、艺术展览、零售等,如在原始野生土壤上自由生长。
室内展陈选材也以木质、布艺、铁皮为主,给人以古朴的气质,更有古老的村落感。


图源|阿云朵仓
说起贵州,一定少不了长桌宴。阿云朵仓室内空间的另一侧设有长桌食集空间,长长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地道的贵州特色小吃,还有竹竿舞、喝早酒的民俗活动,让来自八方的游客尽情体验贵州特色。长桌食集空间内还利用手绘、海报等艺术方式,弘扬本土美食,传达在地文化。
图源|阿云朵仓
阿云朵仓主动活动营销,全年要举办500多场活动,包括银盐市集活动,如音乐派对、贵州乡土民谣等,让在地文化与潮流文化得以链接。
贵州阿云朵仓成功核心点在于对在地文化的挖掘,让商业与在地城市、文化建立关联。也得益于此,改造提升后的阿云朵仓才能进化为商业在地化的一片“理想之地”。
重庆十八梯E区凤凰花街
重庆十八梯地理位置与历史地位得天独厚。地理上,它是离解放碑最近的老街,是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纽带通道,由于坡度大,石梯小路分为十八段,十八梯之名自此而来。历史上,重庆作为入川门户,是水路交通枢纽之地,而十八梯则最核心繁华地带,千百年来聚集了无数各色群体,留下了历史的足迹与旧日的图景。
图源|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2021年,杭州新天地集团将十八梯重建、改造,打造成现在的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成为到重庆必去的非遗旅游街区。
2024年国庆前夕,基于巴渝神鸟“凤凰”和“百鸟朝凤”的文化掌故和视觉形象,重庆十八梯E区凤凰花街开业,至此,十八梯传统风貌ABCDE五大区域完整开放。
图源|渝中政府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街道高低错落,建筑沿山地形态而成,逛之如移步换景,别有趣味。这也代表着山城重庆典型的地方特色,记录了城市特色印象。
十八梯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建筑,如十八梯大隧道遗址、法国领事馆旧址等,还有佛崖夕照、较场揽胜等景观,让人饱览美景同时,沉浸式了解在地文化历史。
除了硬件的建筑、设施等,传统非遗展示、丰富业态组合、有格调又有趣味活动等软性的叠加,让十八梯在地属性与城市印象愈加清晰。
E区凤凰花街开业时入口处为华彩拱门,灵感源于凤凰羽毛元素,同时与凤凰花街相呼应。开业时的各种活动内容让人穿越回古代一样:百米“十八梯凤凰花集”囊括花鸟鱼虫、非遗手工、风味美食等各种摊位,让你边吃边买;凤凰花集游园会举行的投壶、射箭、漆扇等让你体验古人的乐趣。此外,现场古风COSER巡游、限时Live音乐会等,则让人们嗨起来。重庆十八梯E区凤凰花街的开业活动,很大程度复原了古代传统风貌,展现了古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也将传统风貌与现代接轨,让商业体验再次升级。
除了玩,重庆十八梯还有地道的川渝美食等你来。“渝味360碗”美食街区有各色川味美食,如巫溪馆特色烤鱼、渝都柴火鸡、醉翁居红油口水鸡、歌乐山辣子鸡、毛血旺、十八碗店豆花牛肉等。让游客朋友们在观山城风光,赏山城美景,缅怀历史时光同时,一次吃尽山城美食。
重庆十八梯E区凤凰花街开业的火热,源于其接住了国庆黄金周的旅游流量,更在于凭借深厚的山城底蕴,以及对非遗的传承与发扬,展现城市特有的风光、文化与美食。
四川祠堂街艺术社区
四川成都祠堂街艺术社区源自清代的祠堂街,它不单是一个商业,更是记录百年历史的重要载体,浓缩了城市文化的缩影,留下成都人民生活的印记。这样的商业往往有着更强大的生命力,有着无数可以挖掘的商业元素。
图源|祠堂街
保留历史原有的样子是对过去最好的尊敬,也是祠堂街最大的核心点。金秋茶社、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旧址、四川美术社砖楼、祠堂街12号民居、原成都乐器厂宿舍等6栋百年建筑被保留下来并进行了复原,38棵茂盛的梧桐树原地保护。这些都让当地居民找到原来熟悉的感觉,让消费者由此穿越旧日的时光。
祠堂街改造时,挖掘出一套独属于祠堂街的色彩体系:灰色的砖墙、红色的花窗,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让整个祠堂街留有了历史的影子,也绽放了今日鲜活的样貌。


图源|观夏 · 图源|木木美术馆
这条具有历史风情的老街上,引入了MISBHV全球首店、观夏to summer、Patagonia、木木美术馆等西南首店,聚焦艺术与文化主题业态,加强文化属性的同时,让百年老街与现代化成都融合,焕发了新的生机。
图源|祠堂街
祠堂街艺术社区通过举办展览等活动,如祠堂街百年影像展、今天很成都等强化游客对祠堂街的文化输入,加强对成都城市的印象,此外,举办的“毛手毛脚”萌宠插画展、推出“祠堂街”IP雪糕等创意产品,多维度聚集不同的年轻人,为城市文化增添年轻力和潮流力。
祠堂街独特魅力在于将在地化做到了极致。在在地历史的保护、在地文化的输出、对在地居民感受需求的强调、对所在城市的融合与展示、对年轻消费者的洞察等方面,都下了真功夫。
洛阳魏坡·新序
洛阳魏坡·新序位于洛阳的魏家坡古村落,这里有保护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落,是顺治年间由卫氏先祖及其后人修建的家族宅院,包括老宅、祠堂、私塾、绣楼等。立足于这样一片蕴含时光烙印的建筑,魏坡·新序空间最大程度保有对原古建筑的保护、修缮,让人们不要遗忘过去的历史。同时,在保持风格统一化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景观与建筑,让古今融合、相容共生。
基于这样的场景氛围,魏坡·新序的业态组合注重品质、精神、格调,与场地的景观、文化高度融合,聚力强化魏坡·新序的在地属性和文化属性。
这里有河南首家LOCALAND,是当地的一家文化艺术机构,通过文字、影像、艺术、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记录城市;来自北京的好白商店清新朴素,整体以白色调为主,产品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所需;关注独立创作者的策展型艺术书店DOOGHOOD野狗商店;以零售特色、创意文创为主的止痒商店;集合咖啡、出版物、展览、日用品等一体的生活方式集成店方式商店,郑州首家天然染色工作室蓝花花,晴松艺术家社区的超级场景IP之一懒人便利商店等。
有特色化的、涵盖多元化且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商家、品牌,吸引多种类型的年轻人前来,形成不同社群层面的社交氛围。
魏坡·新序还设有艺术展览、主题展览、主题论坛、品牌快闪店、市集活动、音乐演出等,比如河南剪纸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的剪纸艺术空间、《牡丹新编》展览、花的果实Dalili首展、《竹之花》展览、吾空空的《请喝汤》摄影展等,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价值理念、兴趣爱好的年轻人前来。
魏坡·新序的魅力在于古今融合,也在于不限制,不约束,有着广泛的包容性,让广大年轻人愿意前来,接受在地文化熏染,达到和而不同的境地。
02
泰国:
佛统府Central Nakhon Pathom
泰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大国,而佛统府作为泰国第一个引入佛教的城市,佛文化氛围尤为浓郁。位于佛统府市中心的即为泰国最古老、最大最高的著名佛统大塔(Phra Pathom Pathom)。佛塔形状犹如巨钟,远远看去金光闪闪。
Central Nakhon Pathom(佛统尚泰购物中心)就位于佛统大塔附近,于2024年开业,已成为泰国在地化商业的又一表达。
图源|CENTRAL尚泰
Central Nakhon Pathom外观营造在色彩、材料、线条等方面向佛统大塔致敬。色调以金黄色为主,外墙采用与大塔同源的瓷砖,一方面与大塔遥相呼应,另一方面强化了连贯性,呈现了地域特色。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 摄影
入口处建筑是由佛塔外形元素抽取而来的曲线,内部采用与佛塔同色系的深棕色调,强调连贯性和地域性;室内外连接的区域,采用传统的泰式山墙屋顶,实现室外与室内的流畅过渡,同时又解决了热带地区的通风问题。
不管是商业内部,还是外部,均摆设、种植大量热带植物,商业空间看起来绿意盎然,充满了浓浓的泰式风情。
商业内容方面,Central Nakhon Pathom设有佛教艺术展览,让消费者在欣赏到艺术作品之外,还可以与佛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精神以及文化连接。此外还设有泰国传统手工艺展示等,便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佛统府作为泰国的农业之城,水果等美食资源丰富,有“世界级厨房”的称号。餐饮业态方面,这里不仅有地道的泰式美食,还有各国美食及特色食物,成为饕餮者的美食打卡地。项目一层是本土市集区域,琳琅满目摆放着当地的各色食品,极具本土特色。
Central Nakhon Pathom还以当地知名水果为特色,打造了一座室外“柚子园”。园内设有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等,让家庭群体都可以在柚子香中尽情放松玩耍。
不论是外观,还是内核,Central Nakhon Pathom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泰式风情、泰式文化、泰式习俗。当人们去泰国佛统府游玩时,除了佛统大塔,Central Nakhon Pathom又为他们增添了一个感受“在地文化”的去处。
曼谷EMSPHERE
由两座建筑构成的泰国曼谷EMSPHERE,一经开业,就尤为吸睛。这座位于泰国首都中心地带的商业很快成为曼谷最新的地标。
泰国曼谷EMSPHERE也被戏称为“毛坯房”商业,其采用工业风:裸露的水泥屋顶原生感十足,屋顶却坠以夸张的灯饰,内部空间采取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夸张、泰国本土艺术家野生的绘图,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本土的是最时髦的。泰国有着热带地区的自然风光:黄色的土地上生长着勃勃生机的高大热带植物以及各色的水果、农产品。EMSPHERE犹如在展示一幅具有视觉冲击与挑战的泰式抽象画:粗粝的,原色的泥土上,生长出炽烈、火热的色彩与生命力。原生感背后孕育了强大的力量感,汇聚成商业强大的生命力。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坐落于商业核心地带的曼谷EMSPHERE则将这种泰式的原生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招商专注于小规模的商户,以展览形式形成各自的空间,集合起来形成曼谷EMSPHERE多层次的空间感,让人身在其中,如进入泰国原生时期的集市,自在、亲切。
说到泰国,怎么少得了海滩。曼谷EMSPHERE创新性的把海滩搬进了商场,打造了曼谷第一个天空海滩俱乐部——Tribe,在地感十足。Tribe集中世界级的娱乐和餐饮,消费者可以在摇曳的棕榈树、海滨氛围下放松享受美食。
EM MARKET是泰国曼谷EMSPHERE的大型公共展览区域,根据节日与策划的不同,做相应的特色美陈,比如龙年主题装置、圣诞节主题装置等,都为年轻的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沉浸式逛吃体验。同时,展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文化感与在地化的融合。
作为一个非典型化的商业,曼谷EMSPHERE的成功不仅在于对传统的打破,更是对在地化、原生化的深度挖掘,让商业在地化层面有了新的展现。
曼谷the Commons Saladaeng
作为the Commons 的第二家店,the Commons Saladaeng于2022年开业,选址与the Commons首店一样,位于富人区。一经开业,the Commons Saladaeng就成为泰国曼谷又一旅游打卡网红地。
外观看去,the Commons Saladaeng最引人注目的是整片的红色屋顶,灵感来源于19世纪末,该地区火车站台亭子红色的屋顶,既延续了泰国第一条铁路上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在向历史致敬。此外,the Commons Saladaeng还保留了原址上15米高的大榕树,也留下了当地人们记忆中逝去的时光。
包含了历史文化与城市因素的在地化商业,叠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空间,让the Commons Saladaeng在消费者脑中镌刻鲜明的印象。
the Commons Saladaeng打造高度挑空的内部空间,通过“阶梯”贯穿整个商业,约30%的建筑面积用于“Common Ground”,让视觉更开阔、通透,解决热带潮湿闷热环境下的通风问题,也为人们提供良好、舒适的户外环境。
The Commons Saladaeng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商业,植根于当地环境和气候中,而不失在地性。商业布局既满足在地的休闲、餐饮等需求,又为消费提供了充分的社交环境与空间。
商业一层The Ground是grab & go(即买即走)外卖快餐和休闲餐厅,以曼谷街头小吃为主,更具特色性与随意性,强化在地属性;二层The Market是正餐,提供宽敞舒适的就餐体验和社交活动;三层The Platform保留了原址的参天榕树,留出大量的公共区域,作为供社区使用的多功能空间。身在其中,既有旧时与现在的交融,又有商业与景观的融合,深刻感受现代城市更新的颗粒度。
建筑外观基于在地灵感,内在空间打造符合当地气候环境,商业布局与展开处处贴合在地属性与需求特征。The Commons Saladaeng达成了在地需求、商业功能与建筑美观的多重成功。
03
日本:
东京下北泽
在日本东京,有这样一处最不像商业的商业——下北泽街区。这里是有着众多的二手店,是古着控的必逛之处,这里聚集着众多的音乐爱好者,是年轻追梦者之街。这条位于东北泽和世田谷代田站间约1.7公里的下北泽以其特有的模式成为全新的商业样本。
铁路的开通为下北泽地区带来了大量年轻人。1980年代,这里成为众多年轻演艺人群的聚居地。逐渐地,以戏剧和音乐为代表的演艺文化成为下北泽的一大标签,随之衍生出剧场、酒吧、电影、古着等,成为二次元文化消费者向往的天堂。
下北泽更新改造过程中,由当地居民共同讨论参与,广泛聆听居民的声音,遵循使用者需求优先的准则。因此,改造而成下北泽在很大程度保存下原住居民的住宅,保有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居民空间来开发商业空间、公共空间,这些新的空间也完美融入进下北泽的基因中。
以“個店街”为概念reload展示了下北街的街巷文化。24层大大小小的低层分栋式建筑中,设有露台、桌椅和植物景观,可用作展出或作为餐饮、古着等特色店铺,体验漫步于小巷里中的自在与随意。
演艺元素是下北泽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本多剧场(Honda Theater)在东京很有名气,这里有多样化的表演节目,吸引观众前来。
2022年3月开业的Mikan Shimokita为下北泽增加了综合商业街形态。有意思的是,Mikan Shimokita用黑色金属和高架混凝土结构建成,看来如“集装箱”般。店铺外观采用裸露的水泥墙壁和锈色的铁门,如“未完成的城市”,等待大众自由“编辑”。这恰恰与演艺人群的特质相契合:有着原生的生命力,保持自由的创造力,哪怕处于“盒子”中,也不会被束缚。
下北街是让在地文化自由生长的商业,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没有业态规划,商业是基于原生文化和在地需求产生的。这印证了在地文化是商业最好的成长因子。
大阪SEE SEA PARK
SEE SEA PARK,如名称所见,是一个可以看到海的公园。SEE SEA PARK位于日本福井县大饭郡大饭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东边是“白山”山岳丘陵地带,西临日本海,称得上是背山看海,自然风光优越。
SEE SEA PARK建筑别具一格,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自然景观。利用木材、轻钢结构、玻璃软膜覆盖的屋顶以及玻璃门窗,搭建了半透明盒子般的空间。从外看去,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透明盒子如随意堆砌,通透而又自由,极具辨识度。
半透明室内空间打造也是极为用心。采用半开放空间增加室内外过渡,让人在室内既可以欣赏风景,还能感受室外的阳光、海风。净高7米的挑高可以利用地热和自然风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感。各空间之间公共区域摆放了绿植,自然感加强。
整个建筑不管从视觉上,还是体验感受方面,都试图打破空间与自然的边界感,让人充分感受自然的气息。在这样的空间内,不管是办公、运动、消费、社交,都有着别具一格的特别体验。难怪SEE SEA PARK被称为日本新一代的“公园非标商业”范本。
草坪广场“SEE SEA FOREST”是SEE SEA PARK户外活动空间,利用大型帐篷作休息场景,自然度假感十足。源于大井町和阴阳师文化之间的渊源,这里还举办了一系列以日历为主题的“NEW MOON MARKET”活动,结合町内团体的舞蹈表演,销售大町内的特产。这里还有井县内外的饮食、特色商品,汇聚成福井县生活方式集合区,让前来的人享美景、尝美食、留纪念。
SEE SEA PARK还有一个昵称“诗诗”(CCPARK)。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亲和、健康、纯真。让到来的人充分享受绿意、阳光、海风等大自然给予的天然诱惑。
涩谷宫下公园
位于东京涩谷的宫下公园,集公园、商业和酒店为一体,商业融入城市,在繁华中追求休憩,可谓是现代城市理想公共空间的范本。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开放式、公园式商业是宫下公园的两个关键词。宫下公园位于JR 涩谷站和原宿站之间,热门、交通便利地带,宫下公园采用了开放式商业,沿街设置的开放式商铺让路过或者专门来此的人均可实现随买随走的畅快。
开放商业为消费者带来便利、自然的消费体验。同时商业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居住区的一部分,切实为在地居民服务。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屋顶300米的空中公园则为居住钢筋水泥城市下的人们,打造一片都市人的理想生活地。约1000㎡的草坪广场有滑冰场、攀岩墙、沙滩场地等运动场所,还会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便于在地居民放松、休闲、社交。
宫下公园绿化步道上方营造了如树冠状的拱状管道。宫下公园处于公园地震多发地带,这些管道可以解决树木倒塌的问题。此外,管道还可以引导树木生长的方向。
图源|和桥机构探店摄影
宫下公园分为南北两大商业区域。北区为高奢街区,南区则为室内时尚消费区域,让高端消费与市井烟火气同在。这样的规划源自对地理位置的考量:北区靠近时尚品牌林立的原宿车站,南区则靠近客流量大的涩谷车站。根据不同的位置、环境,消费者的特征,利用就近原则,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作为开放公园式商业,宫下公园切实为在地居民服务,真正让商业融入在地文化,与在地生活无缝衔接。
04
怎样做好在地化商业?
有这样一句话,商业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在地化商业的核心在于接地气,就如我们日常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一样。 只有真正接地气的在地化商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真正认可。
那么,如何做好在地化商业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作为在地化商业,商业内容服务要满足在地的需求,不管是日常生活消费、休闲游逛,还是精神文化补充。 毕竟在地居民才是商业的主要消费者和享受者。只有满足了在地居民的需求,切实的将商业与当地环境、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打造在地化商业,不断向外扩大影响力。
其次,文化是在地化商业的一个重大砝码。 为了营造独特的商业氛围,必须要注重在地商业的文化导向,不管是场景方面借助当地的建筑,还是内容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真正挖掘在地文化的精髓。
最后,商业是触发情绪的载体与媒介。 在地化商业与触发情绪,增强认同感强相关。通过场景的搭建,内容的运营,文化的输出,触动消费的情绪,增加亲密度,增强商业与消费者的强链接,为商业带来持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来源:商业相关官网、空间有印象差异化设计、青年建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