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重塑年味,无数商家“赢麻了”
作者 | 小贝
喜迎蛇年,众多年轻人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他们心中充满了各种期待:有的想与久别重逢的好友、亲人,在温馨的家中欢聚一堂,共叙珍贵情谊;有的则迫不及待想要再次品尝家乡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美食;还有的打算趁着这难得的团圆时光,开启一场惬意的休闲之旅。
在这些强烈且多样的动机交织下,今年春节档的餐饮业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现场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年夜饭的需求井喷式增长,各大酒楼、酒店等正餐场所门庭若市,宾客络绎不绝。
聚会氛围异常浓厚,火锅、烧烤店内人潮涌动,年轻人排队等候的壮观场景随处可见。
返乡的游子们对家乡充满眷恋,使得家乡的小吃馆也门庭若市,店内食客络绎不绝,客流量大幅增加。
春节还掀起了一股旅游热潮,各地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打卡地方小吃、老字号店铺和文化餐厅。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剖析今年“春节档”餐饮业的“年味”具体表现,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新发展方向。
01 ■
年夜饭需求激增与消费分化并存,
折射年俗文化多元变革
春节的脚步日渐临近,年夜饭消费市场再度掀起热潮!与往年相比,今年呈现出需求激增与消费分化并存的显著特征,这深刻反映了中国家庭年俗文化的多元变革。
一方面,线上预订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截至1月16日,美团平台“年夜饭预订”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高达256%。抖音平台的表现更为亮眼,1月14日至20日期间,“年夜饭”搜索量高达780万次,带动团购订单同比增长93%。
这些数据无疑表明,外出吃年夜饭正从新奇尝试转变为新的刚需,尤其在南方城市如南京、广州、深圳、杭州、上海,酒店年夜饭预订量稳居前五,彰显了独特的地域消费偏好。
另一方面,价格体系正进行理性回调。受当前复杂消费环境影响,餐饮企业积极调整定价策略。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市场部经理介绍,2024年春节年夜饭套餐价格(10人/桌)分别为3500元和4500元,而2025年则调整至3180元和3980元,分别下调了320元和520元。这种“提质降价”策略不仅满足了预算敏感型客群的需求,也推动了高端餐饮向大众市场的迈进。
今年的年夜饭还呈现出三大备受瞩目的特征。
首先,非遗主题年夜饭成为新宠。美团上“非遗”主题团购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2倍,黑珍珠餐厅年夜饭预订量同比增长也超过120%,展现出惊人的增长势头。
其次,小型化套餐备受青睐。餐饮企业精准洞察家庭结构变化,推出适配4至6人的“玲珑宴”和2至4人的“合家欢”套餐,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最后,居家场景创新持续进行。预制菜赛道持续火热,广州陶陶居“盆菜礼盒”预售量同比翻番。新兴服务如上海地区的“阿姨妈妈上门做饭”订单增长210%,南京大牌档的“家宴外送”等服务,构建了“到店+到家”的全场景消费生态。
市场观察显示,年夜饭消费已从单纯的餐饮消费升级为文化消费、情感消费的复合载体。餐饮企业通过产品分层、服务分阶、文化赋能,正重构春节消费的价值链条。
这种变革既保留了传统节庆内核,又赋予其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方式,推动了中国春节文化的现代传承。
02 ■
年轻人扎堆火锅烧烤店,
寻找久违的“氛围感”
每至春节,大批年轻人踏上归乡之旅。为了释放压力、加深兄弟情谊,他们纷纷组织各种新春聚会。这时,“氛围感”十足的品牌火锅店、烧烤夜市与餐馆,便成了大家的主要聚集地。
在火锅品牌领域,门店正常迎客,客流量迅猛增长,人均等位3小时竟成了常态。春节期间,海底捞1300多家门店全面恢复营业,除夕用餐预订更是超过4万桌。甚至有媒体报道,早在2024年9月,海底捞上海绿波廊店的蛇年春节年夜饭就已预订一空。
除了海底捞,巴奴在春节期间也迎来了客流高峰。巴奴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春节当天,单店最高消费人数可达1500人,高峰期人均等位时长超过3小时,排队可能会持续到凌晨,最高翻台率达11次。
烧烤品类同样火爆。各地的夜市、商业街等烧烤店人气爆棚。例如,岑溪的岑小溪商业街区,众多特色烧烤店在春节期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消费。大家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尽情享受着浓浓的烟火气和节日氛围。
为应对春节高峰,不少地方的烧烤店铺不仅春节期间营业,还延长了营业时间,有的甚至营业至凌晨二三点。
这一举措使得众多夜市的烧烤店在过年期间排队成了常态。如小红书上网友所言:“徐州户部某个夜市,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烧烤店都爆满,排队2小时以上,停车场也爆满。”
在珠海,有一家名为破摊烤肥牛的烧烤馆,今年过节店外人头攒动,即便早早排队,要想等到餐位也异常艰难。
03 ■
游子春节返乡猛炫家乡美食,
本地小吃馆流量猛增,订单不断
对于许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春节的八天假期是探望亲人、返乡团聚的黄金时段。这期间,奋战在一线城市的青年纷纷回归家乡,与亲人重逢。他们不仅与亲朋好友欢宴畅聚,还会品尝家乡美食,以此慰藉常年在外未能品尝正宗家乡美食的遗憾。
因此,社交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年轻人返乡炫耀家乡美食的热潮。例如,在抖音上,今年初五,“家乡味才是年菜顶流”的话题登上了热榜,收获了四百万次的观看和点赞。
漯报传播也发布了视频,称:“漯河人过年返乡的第一件事,便是下车先来一碗家乡的胡辣汤。”视频中,一些胡辣汤门店一大早便排起了长队。评论区里,有网友留言:“11号回来,12号早上就喝到了。”
在游子们的涌入下,众多家乡特色美食餐厅在春节期间生意火爆。河南多地的胡辣汤门店春节不打烊,客流量大增;湖南县城的米粉店从早到晚都有顾客排队等待嗦粉;河南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的“乡土情菜馆”,在除夕至正月初二期间订单不断。
即便春节将近,游子们陆续返程,他们也会在行李箱中塞满各式各样的家乡美食。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西上饶的游子每次回京都会特意带上江西的辣条鸽鸽、牡丹亭多味花生、齐云山酸枣糕等。
近年来,不少本地小吃品牌敏锐地抓住了游子们对家乡味的眷恋,将地方小吃推向北上广,为远在他乡的游子带来正宗地方美食。
这些品牌因此崭露头角,引发了排队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方文山麻辣烫,自去年起积极向北上广地区扩张门店,几乎每开设一家都能吸引众多河南食客。
04 ■
春节旅游催生地方小吃、
老字号、文化餐厅消费井喷
今年春节,“非遗版”春节、暖冬游、入境游等多种因素叠加,旅游出行需求高涨,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上各地旅游之旅。
瞧,大年初一早上7点整,约4万游客已在雍和宫外排队等候入场;29日一早8时许,广州长隆门外就已排起长队;上海外滩、南京路从除夕夜起就人头攒动,甚至有网友戏称“感觉外滩有一亿人”。
春节期间,各地游客激增,这为当地的餐饮消费注入了强劲活力。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游客餐饮消费力强劲非凡。
假期前5天,异地消费者贡献的餐饮团购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超48%,其中,成都、重庆、北京、上海、广州、三亚、杭州、深圳、苏州、南京的异地消费者贡献的餐饮团购消费位居全国前十。
其中表现颇为强劲的餐饮业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汇聚各地特色小吃的地方小吃街;一种是承载着百年历史沉淀的老字号;还有一种是以地方文化为载体,升级门店场景,主打地方菜系的文化餐厅。
首先,各地地方小吃街春节不打烊,人气爆棚,客流拥挤不堪,甚至出现“人从众”的壮观景象。
袁家村有博主调侃:“春节期间,人多到鞋子都被挤掉了”;微嘉州本地媒体报道,上中顺特色街区,春节期间每天的客流量是平时的四五倍,营业额更是达到平时的400%;上海南京路禧市集年味浓郁,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济南芙蓉街春节假日期间,每天都有数万人涌入,商户们赚得盆满钵满。
其次,老字号的堂食呈现出一片爆满之势。
如王府井大街周边的老字号烤鸭店内座无虚席,服务员忙碌地穿梭于餐桌之间。如福州的老福洲(三十年・福州味)、汕头的杏花吴记牛肉火锅、泉州的临家闽南菜等,这些餐厅凭借独特的地方文化与美食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最后,地方文化餐厅店内店外均客流满座。
有用户在 2025 年 2 月 3 日的美篇中分享,与家人去有陕西特色的 “长安大排档” 聚餐,亲人围坐在餐桌,边用餐边欣赏节目表;更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分享:“大年初三去糖猫庭院,原本以为来得挺早,结果到那儿一看,前面已经排了好多桌。餐厅里热闹非凡,大家都在欢声笑语地品尝美食。”
05 ■
预制年夜饭春节爆火,
有菜品月销万单
根据蓝鲸记者的走访,盒马、山姆等商城在春节期间将大量年夜饭预制菜摆上了货架。从日常菜品到高端套餐,应有尽有,货架被塞得满满当当。若将目光转向线上,许多年夜饭预制菜均取得了可观的销量。
蓝鲸报道指出,盒马APP上的胡椒猪肚鸡月销量已超过万单,富贵全家福月回头客达到1400人;而在京东上,全聚德等品牌的年夜饭预制菜礼盒已售出2000单。
不少酒楼也盯上了这块“蛋糕”,为了更好地服务年轻客群,今年开始采用“打包年菜”的方式销售年夜饭。
这延伸出了两种销售方式:一种是预制外带,即将酒楼饭菜打包,食客带回家即可直接食用;另一种是将酒楼菜品预制礼盒化,即先将年夜饭套餐进行预制化处理,再以精美的形式在京东或淘宝上进行销售。
当然,年夜饭预制菜的口碑依旧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自己在家就能做,很方便。”而更多人则持反对态度:“打工人在外面吃了一年的预制菜,回家看见年夜饭也是预制菜,会不会觉得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