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DeepSeek聊了银发经济,未来5年,购物中心还可以这样做!
来源丨商业地产观察
作者丨DeepSeek&Coral
图片来源丨项目官方
2024年被视为银发经济元年,有两个关键指标可以佐证,一是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进入高速增长通道,年复合增长率15%;二是70后的退休潮从2025年开始,因延迟退休政策,其退休窗口期长达15年,他们的消费观念也从“生存型”转向“享受型”,推动老年旅游、教育、智能设备等新消费爆发。
而与消费紧密相关的线下实体商业,正在悄然书写着中国式养老商业的新脚本。当上海环球港的KTV变身退休老年客群欢聚的会场,当西安长百新市生活广场通过社区商业场景,将养老服务与日常购物、休闲娱乐结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整个社会对“老去”认知的重构。
2024《银发经济白皮书》开篇语如是说,"银发经济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的折射镜。"站在时代的转折点,身在其中的我们或许还未看清,但DeepSeek从多个视角出发,挖掘出更多的答案,提供极具价值的思考方向。
日本银发经济下有哪些创新商业,中国养老商业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购物中心从业者从现在开始可以做哪些准备?以下是商业地产观察与DeepSeek的对话,让我们一起来看。
Q:聊到人口老龄化或者银发经济时,日本是一个绕不开的国家。日本银发经济下有哪些创新商业?
根据搜索结果,日本在银发经济中的购物中心领域表现突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养老+商业”模式。以下结合最新信息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永旺G.G Mall(千叶县佐仓市)
定位:全球首个明确以老年人为核心客群的购物中心(2020年开业)。
特色服务:
医疗健康:内设诊所、康复中心、药店,提供健康咨询。
社交空间:配置阅读角、茶室、免费WiFi,鼓励社群活动。
商品定制:服装区提供大尺码和易穿脱设计,食品区主打小份量健康预制菜。
数据验证:开业后老年客群占比超70%,带动周边社区房价上涨5%(日本经济新闻2021年报道)。
2. 东京丰州Urban Dock LaLaport
定位:家庭友好型综合体,但通过细节设计吸引老年群体。
适老策略:
全楼层无障碍设计,配备电动轮椅租赁服务。
引入“代际互动”业态(如祖孙共游的手工工坊、怀旧主题展)。
效果:老年顾客消费频次较传统购物中心高30%(运营方三井不动产2022年数据)。
3. 大阪Q's Mall(吹田市)
定位:社区型购物中心,深度绑定养老需求。
创新点:
与地方政府合作,整合老年活动中心功能(如日间照料、社区食堂)。
设置“生活支援柜台”,提供家政服务对接、法律咨询等非商业服务。
社会价值:被日本经济产业省列为“地域共生型商业设施示范案例”。
Q:对比其他国家,为什么只有日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体系,有养老+商业这种单体项目的出现呢?
日本养老商业体系成熟的五大结构性支撑
一、老龄化进程的时空错位
日本在197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时,恰逢经济高速增长期(196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富裕的老龄化"为商业转化提供了经济基础:
1965-1990年国民储蓄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1973年《老人福祉法》修订时,企业年金覆盖率已达63%。
二、文化基因的特殊适配
日本"耻感文化"与养老商业形成隐秘共振:
东京大学调研显示,72%老人拒绝与子女同住的主因是"不愿暴露生活困境",这种心理催生了永旺G.G Mall等商业体的"隐蔽式适老化"设计,智能助行器外观改造为潮流单品(如三越百货联名款)。
三、政策工具的精准卡位
2000年实施的介护保险制度构建了市场化支付闭环:
保险金覆盖商业机构80%服务成本,形成"政府定标-企业服务-保险结算"铁三角(2024年市场规模达112万亿日元)
典型案例:大阪Grand Front的康复理疗中心,90%收入来自保险直付
四、空间改造的集约创新
日本商业地产在泡沫经济后积累的改造经验形成独特优势:
新宿LUMINE将20%商铺面积转为社区护理站,坪效提升3.2倍;名古屋荣商圈的地下商业街,通过智能灯光调节系统使老人步行速度提升41%。
五、消费代偿的心理机制
日本内阁府调查显示,65岁以上群体将45%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体验型消费(中国仅18%)。这种"时间富裕型消费"支撑了特色业态:
银座三越的"人生博物馆"项目,老人付费展示个人收藏(月均客单价8.7万日元);京都BAL商场的"记忆料理工坊",复原童年味道的定制服务溢价达300%。
日本养老商业本质是"时代创伤的商业治愈"——将失去的二十年转化为老龄化解决方案的二十年。
这种转化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经济下行期的资产价格洼地(2003年商业地产价格跌至峰值期33%)、文化心理的集体转向("孤独死"恐惧催生社区商业需求)、政策创新与企业生存的本能结合(2008年后32%商业体转型养老融合业态)。这些要素的系统性耦合,构成了其他国家难以复制的特殊生态。
Q: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养老产业+线下商业可能的演进路径是怎样的?
中国可能的演进路径
1.短期(2025-2030年):公共保障为主,局部商业试点
重点领域:
社区嵌入式养老:推广“15分钟服务圈”,整合社区医疗站与日间照料中心(上海已覆盖80%街道)。
普惠型适老化改造:财政补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防滑设施(2023年完成5.1万个小区改造)。
商业探索:
城市更新嫁接:在商业综合体开辟老年文娱专区。
旅居养老试点:海南/云南等旅游城市开发“候鸟式”康养公寓。
2.中期(2030-2040年):支付端突破带动多元供给
关键变量:长护险全国覆盖(预计2035年实现),个人支付比例降至30%以内。
商业形态:
TOD银发综合体:借鉴新加坡海军部村庄模式,在地铁枢纽上盖复合医疗/商业/养老公寓(深圳前海已规划试点)。
会员制老年俱乐部:针对高收入群体,提供健康管理+高端社交服务。
3.长期(2040年后):分层服务体系成熟
基础层:政府保底的居家护理服务(覆盖90%人群)。
市场层:
普惠型银发mall:社区商业中心标配老年健身/餐饮区(类似日本永旺G.GMall基础版)。
高端康养社区:房企转型运营CCRC持续照料社区(如泰康之家·燕园)。
中国不会完全复制日本路径,而是形成“金字塔型”体系:底部由政府保障基础养老服务,中部由社区商业提供普惠支持,顶部由市场化机构满足高端需求。养老商业综合体的规模化发展需等待长护险全面落地(预计2035年后),现阶段更适合在老龄化率高、支付能力强的城市群(如长三角)进行试点。
Q:如果说中国还需要大量时间培养养老产业,购物中心从业者该如何吸引银发人群到购物中心消费?
一、银发人群消费习惯与需求画像(基于2024-2025年数据)
1. 消费结构特征
健康消费占比超60%:2024年京东健康数据显示,银发人群医疗保健品消费增速达整体市场的10倍,慢性病管理器械(如血糖仪、血压计)渗透率达72%。
社交娱乐需求激增: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老年人旅游消费占比提升至28%,KTV/棋牌等娱乐消费在工作日白天时段占比达65%(上海环球港案例)。
智能化接受度提升:天猫数据显示,适老化智能设备(如语音遥控器、跌倒报警器)销售额年增156%,但仅12%老人能独立完成复杂操作。
2. 行为偏好解码
时间敏感型消费:70%老年人选择工作日上午10点前购物(避开人流高峰),但现有商场营业时间匹配率不足40%。
决策依赖口碑:超80%老年人消费决策受邻里/亲友推荐影响,线上评价影响度仅18%。
空间安全需求:93%老人关注防滑地板、扶手等设施,但商场适老化改造率不足30%。
二、购物中心吸引银发人群的七大策略
1. 时段错位运营(低成本获客)
晨间银发专场:开设7:00-9:00老年购物时段,提供免费早餐/体检。
工作日活动定制:针对退休人群开发插花、书法等日间课程。
2. 空间适老化改造(硬件升级)
动线优化:通道宽度增至1.8米(满足轮椅并行),休息区密度提升至每50米1处。
感官友好设计:采用暖色光源(色温3000K以下)、降噪地材(噪音值≤45分贝)。
3. 业态重构组合(精准供给)
健康服务嵌入:引入中医理疗、慢病管理中心,配套医保刷卡功能。
怀旧场景打造:开设供销社主题店(复刻70年代场景)。
4. 社群化运营(粘性提升)
兴趣圈层孵化:组建广场舞社团、摄影俱乐部(提供免费存储/打印)。
代际互动设计:开发祖孙手工坊(如陶艺、木工)。
5. 数字化适老服务(降低使用门槛)
语音导航系统:部署AI语音导购(支持方言识别)。
子女代付系统:开通"亲情卡"一键支付。
6. 价格策略创新(破解性价比矛盾)
银发专属折扣:推出"60+会员日"
积分养老兑换:允许积分抵扣物业费/医疗费(与社区合作)。
7. 政策红利承接(降低转型成本)
改造补贴申报:利用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政策(最高补贴500万元)。
政企数据互通:接入民政老年人口数据库(已开放试点),精准推送活动信息。
Q:养老与购物中心结合的主要盈利模式有哪些?
养老与购物中心结合的主要盈利模式及平衡策略
服务分层收费模式
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提供免费健康检测、休息区等公益服务,同时针对个性化需求(如私人护理、定制课程)收费。
空间租赁与联合运营
引入专业机构:将场地租赁给养老服务机构(如康复中心、老年大学),收取租金或收入分成。
政府合作项目:申请“社区嵌入式养老”政策补贴,降低场地成本,如上海部分商场获政府补贴改造老年活动区。
会员制与长期消费绑定
预付卡/积分体系:推出老年专属会员卡,预存费用可享折扣,并通过消费积分兑换健康服务(如体检、理疗)。
保险产品联动:与保险公司合作,购买指定养老险可获得购物中心消费券或服务优先权。
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
消费行为分析:通过智能设备(如手环)收集老年人活动数据,向商家提供客流热力分析报告,收取数据服务费。
广告定向投放:在商场内设置适老化数字屏,推送药品、保健食品广告,按点击量收费。
适老化商品销售与场景体验
主题零售区:开设老年用品专区,销售助行器、适老家居等,并配套体验服务(如防滑地板测试)。
怀旧经济激活:打造供销社主题店、老式照相馆等场景,刺激情感消费。
Q:目前,我国政策对养老产业+消费的支持有哪些?企业是否有可把握的落地机会?
一、当前政策对养老产业的支持(线下实体与消费重点)
社区化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政策支持:国务院《“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食堂、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
财政投入:中央财政通过普惠养老专项补贴、社区设施改造资金。
线下实体商业适老化改造
政策要求:《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强制要求商场、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增设扶手、无障碍通道、休息区)。
商业激励:对完成适老化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如部分城市对改造投入抵扣企业所得税)。
新兴业态:鼓励开设老年用品专卖店、康复辅具体验店。
老年人消费市场培育
消费券与补贴:多地发放“养老消费券”,用于老年旅游、健康体检、家政服务。
产品创新支持:工信部推动智能养老设备研发(如跌倒监测手环、智能药盒),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研发补贴。
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老年旅游国家标准”,规范老年旅行团服务,鼓励景区提供专属折扣。
二、政策与市场的协同机会
企业可把握的落地机会:
参与政府PPP养老项目(如运营社区养老驿站),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开发“老年友好型”商业空间(如商场增设休息区、大字标识),提升客群粘性。
联合医疗机构打造“健康消费综合体”(如中医理疗+养生餐饮+健康商品销售)。
政策正通过基建投入、消费激励、适老化改造三大杠杆撬动银发经济,线下实体商业需围绕“便利性”(社区嵌入)、“专业性”(康复护理)、“情感价值”(代际互动)重构场景。未来5年,能打通“政策资源+本地化运营+家庭需求”的企业将主导市场。
写在最后
在与DeepSeek的对话中,能感受到,在短时间内,它对全网信息的调动能力、对养老商业的深度剖析,以及对从业者的可执行性建议等,都对行业人有一定的启发。
更可怕的是,DeepSeek如同人脑般的逻辑推理,搭配海量的信息数据,让它可以站在更高、更多重的维度看待问题。然而,我们却也不能全然相信AI,它给与了很多凭空捏造的案例(已被删除)。
回到银发经济,DeepSeek给商业从业者提供了很多方向,至少可以在浩瀚的养老征途中找寻锚点。比如,在短期重点突破晨间经济与健康服务嵌入,中长期构建"医疗-娱乐-社交"一体化银发生态。而核心在于理解银发群体“要实惠更要尊重”的底层逻辑,避免简单复制青年商业逻辑。
在AI效率革命与银发经济崛起的双重语境下,或许它们给商业体上的最重要一课是:当我们学会用皱纹丈量空间,用蹒跚定义服务,商业才能真正抵达文明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