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赢商网 > 行业 > 观察 > 正文

排队俩小时买面包的人,在排什么?

感性城市SCity
摘要:是商品价值还是情绪价值?

​撰文/显微镜 编辑/SCity Team

就像从前网红店门口拍照排到菜凉的人潮,一边是一群人看不懂为什么,一边是一群人追捧打卡,乐此不疲。

过去的一年,烘焙,在每个地区的商业里都冲到了台前,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从精致造型到健康生态、到日常新鲜,各个价格定位段的品牌都拥有着同样让人排队的魔力。

甚至,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新的项目,新的烘焙店,一开业就有很多人排队。

是“吃面包”突然被普及和推崇了?还是其他东西,衬托出只有烘焙还稳稳当当?

如今,烘焙店排队风潮背后,是年轻人太闲太爱跟风?还是喜欢排队和看别人排队有另一种深层次动机?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聊聊这股风潮的来和去。

排长队的面包店,

是商品价值还是情绪价值?

仔细看看,不难发现,烘焙这个品类,相较于甜品、小吃、冰激凌等,其场景还是更日常和多样的,且用餐没有门槛。(比如,一些高端的蛋糕品牌,或需要坐下来,或找副叉勺食用)。

其次,呈现方式上,现代烘焙店搭配起各个层级的零售餐饮品牌,不容易被嫌弃,这个道理,类似花店和咖啡,但花店显然赚钱不容易,而咖啡前几年竞争布局,已经进入了乏味的寡头阶段。

面包还在混战,还在创新,又不贵,又日常,脱颖而出。

为什么都要排队呢?

我想是这么多年过去,甲乙丙丁各端口,都学会了“体验式商业”那一套,结合烘焙本身的特质,制造出一种,从排队就开始消费的新烘焙体验。

味道、陈列、灯光和温度,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站到店门口就开始享受的期待。

这种感觉并不陌生,就像是歌迷们演唱会入场的快乐,‍初一十五去寺庙,吃斋烧香的排队......这些时刻,我想没有人踩点去,追求高效,也没有人会反感这种排队的过程。

因为此刻的心情,也构成了消费价值的预热。

显然,前段时间火爆,如今渐渐冷却的Jellycat也是这个路数,你看着毛绒玩具的烘焙流程,不会着急带走。

是的,这种排队,不能简单理解为年轻人时间多,而需要被看到。这是如今有那么点“丧文化”的年轻人,自我救赎的小成本快乐,吸一吸元气满满的烘焙,感受当下。

拥有自己支配时间的感觉,在别人眼中排队是浪费,可能对于排队的人来说,是一种将至未至的快乐前奏。

自身支配时间的自由感,就像躺着发呆,刷手机。有的人出去吃饭,排队,拿个号然后去逛一圈,有的人坐在店门口聊天或者处理事情。

时间,不会因为在排队而改变节奏和广泛用途。

常有人说“我要等不排队的时候去试试”,这就好比我们一边都在卷,都在加班,一边又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渔夫说今天就在晒太阳的格言。

网上预约,保持的是一种现场的空间节约,本质上依然是排队,线上等,在家等,和现场等的区别在于,我们去医院、去银行喜欢提前挂号,去餐厅、去演唱会喜欢现场排队。

这是不是很明显了?“现场排队”代表着某种愉悦的开始,如何让消费者认为,参与到这家店的排队过程也充满期待,是需要考虑的。

反之,如果消费者总是用银行办事的眼光,来看待你的餐厅或者零售店,那么可能会有些问题。

如果不用排队的时间,换成了坐在办公室默默等待老板回复,等待冗长会议中彼岸展示的互相管理,这样的时间,未尝不是一种排队式消耗。

典型牛马排队法:一边混资历一边等时机插队;一边表忠心扮稳重一边赚工资看机会。

所以,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烘焙店的排队,更多的是,被商家有效捕捉和利用了的,某一种消遣方式。

有人希望成为风,

有人喜欢成为风筝。

都说现在社会大家的疏离感、边界感越来越重,比喻像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联越来越松散和不必然。

这似乎也让我们对于群体的出现,更加重视,或者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似乎人多就一定是众望所归,或者被大家认可和主流。

其实不一定。

如今的人,更提倡自己,享受多样化的生存世界,自然就延伸出更多的新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同时,也就衬托出,一部分更具有煽动性的群体,或许绝对数量不多,但相对影响力感受大。

这在消费场景里很常见,大家说二次元特别火,有没有可能是一部分常规的消费者躲在了购物中心之外?于是在面上的人群里,我们看到了少数的“新主流”;又比如小红书的话题和风潮,可能是内容制造机的批量分身,以及从业者的复制粘贴。

排队,似乎代表着了成为“某种风潮”,而事实上,这个消费时代,有人愿意成为风,也有人愿意成为风筝。

最新的老铺黄金排队也很夸张,而且坚持一对一服务,依云矿泉水接待,一切都表达着人造稀缺性的奢侈品法则。

主流商业操作中,排队本身也会是一道风景和卖点。

当你路过一家排着队的烘焙店,仿佛看到了一家加了霓虹灯牌的大字,“这家好多人买,是很有名或者很好吃吗?”

老铺黄金和奢侈品的操作,又或是网红店预售预热的手段,是成为风,制造稀缺性或者是爆发氛围,都是营销的手段,对于如今的商业市场来说,大概率你可以制造风,但风多大,吹多久往往掌握在市场手中。

而过年过节时,桃酥年货店的铺位,又或者每个人家乡都有一家有脾气只卖几小时的店铺排队,则是风筝的角色,他们等节点,等潮汐,等风来,但保持自己,风起风停,也宠辱不惊。

或许每个品牌都会有属于它的季节,就像消费者总是善变而专一。

我们一会儿讨伐网红店过犹不及,一会儿仍然很开心有人帮我排队买了最红的那家面包店。

或许消费的终极趣味,就是为了尝试过后,来一句“害,也就那样”。

未来的生意,

是服务大家的有效时间。

制造风的牌子,注定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满足耐心者的特权消费,发展好的,会催生消费升级。

任何品牌,甚至场所,不管是迪士尼、航司还是医院的,所有的VIP特权提供的其实都是一种时间效率的提升,不用排队,因为人少,因为有专门的通道,和专门帮你管理时间的人。

大家习惯了,用钱买时间,买差异化和优越感。

回到我们的消费场景中,你希望提供的是什么感受?易耗品或者耐用品。

如今大受鼓吹的情绪价值,显然是一种耐用品,这种产品的特征是,价值随着时间显现,同时在沉淀中会形成差距和分级的反馈。

烘焙产品是易耗品,但是通过烘焙形式的展示、陈列和新鲜感产品,在如今竟然变成了某种耐用品特质,这似乎也透露着某种悲哀困境?

消费者对于服务和价值的期待越来越低,只要小确幸,只要活着之外多那么一点点美好意向和审美欣赏即可,谈不上更多了。

这有些悲哀,但似乎也是经济和预期下降不可避免的趋势,人们趋利避害,接受再多的自由与希望教育,依然很难彻底逃脱群体中的现实感需求,于是,不知不觉产生一种类似排队的从众心理。

排队排的不是面包,而是当下的低预期,“买到一个好吃的面包,今天也很开心。”

这里我们想聊的是:不是小快乐不重要,是小快乐不应该是全部。

如果大多数人,再也不谈论曾经关心的趣事和梦想,消费和商业世界里的追求,也将走向两极分化:短平快的,或者,小而美的。

其他的更多的中间部分消失了,或者不情愿地,苟活站队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拥有了个性,看到了多样化,并不会减少从众效应。反而,我们会因此看到从众效应被更好地利用,分流。

从“众”变成了从“不同的群体”,依然是要给自己贴标签和归类的底层逻辑,只是这个过程看起来是消费者自主的,实际上是商业社会重新引导的。

在热点话题的切片中,制造网红和推翻神话的循环中,在嫌弃和喜欢的人与人“自动切割”中,我们还是陷入了从众,只是发生时,我们“以为”自己还是保存了个性,还是表达了观点和态度。

消费的繁荣,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众”的繁荣多样,制造社群,而不是巨大的单个领袖在这个时代更管用。

当我们因为某个自我的偏爱,参与安利和传播,其实就参与了消费。

后记

未来的衣食住行消费,将变得更加有序,又或者更加具有爆发力和无厘头,这会变成一个循环。

当大家更多去看排队和不排队的区别,就不再关注长久与不长久的问题。

反之,亦成立。

未来,期待我们面对的消费和世界,依然能五彩缤纷,有众人拾柴的快乐,也有小径通幽各自精彩。

返回赢商网首页
下载赢商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