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今日上市,有加盟商却说“我准备卖店了”!
作者|乐盈
2025年3月3日,新茶饮巨头蜜雪冰城正式登陆港交所,以“全球现制饮品行业第一”的身份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
其上市首日表现强劲,开盘仅30分钟股价就从202.5港元每股攀升至266.6港元每股,总市值更是飙升至1007亿,涨幅达31.65%。
此前的暗盘交易已提前释放积极信号,三大交易场涨幅均超23%。
此次IPO不仅刷新港股认购纪录,更以“冻资王”之名展现市场信心——公开发售认购倍数达5258倍,冻资规模1.82万亿港元,超越快手此前的纪录,成为港股史上最受资金追捧的新股之一。
沉寂许久的消费行业终于出现了“现象级的IPO”——蜜雪冰城。坐拥4.6万家门店成为全球现制饮品规模冠军,还做出了2024年583亿元的终端零售额、90亿杯出杯量的成绩,蜜雪冰城确实“断层式”领先同行。
餐观局访谈了几位加盟商后发现,面对上市,和股票市场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推动着蜜雪冰城走上“茶饮第一宝座”的加盟商们则显得兴致寥寥:
“上市跟我没有关系”,“我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盟蜜雪就像一个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为何加盟商们对品牌上市的兴趣不大?上市并非终点,蜜雪冰城下一步增长的动力在哪里?2025年了,蜜雪冰城到底还值不值得投资加盟?
图|来源微博@蜜雪冰城
01
“茶饮3年回本是常态,
加盟商是最大的韭菜”
“现在入场加盟茶饮,就是韭菜中的韭菜。品牌上市的时候,基本没有什么好位置了,茶饮品牌都是扩张要结束时才上市的。”
刘军在某新一线城市加盟了一家蜜雪冰城、一家某上市茶饮品牌。已经历了一家茶饮品牌上市的他,对品牌的上市有种看透一切的漠然。以下是其自述。
某品牌上市前换了一批服装收了我们3000元,新上一种设备要花大几万。上市对我们加盟商一点好处都没有,上市的既得利益者是投资人、创始人和股东。
蜜雪最近也上了泡茶机,一个要3万元,每个店都得配。我们加盟商才是最大的韭菜。
有人问我现在加盟一家蜜雪冰城大概要需要多久回本?现在加盟要做好三四年回本的准备。现在,2年能回本的位置我们都抢着做,三年回本都是很好的位置了。所有茶饮品牌的利润都在下降,所有的门店利润也都在下降,现在投资一家店想一两年回本,想都不用想。
我有个朋友开了十几家蜜雪冰城,单店利润一年能做到50-60万元的只有两家,剩下的有的亏损,有的赚得少。
做蜜雪冰城的加盟商不是不赚钱,而是公司会控制你赚钱的量。
比如你有一家店一年利润能有50万,对公司来说你赚得就太多了,它需要你开3家店一年赚50万元。或者再让你多开几家店,一年赚到一百万 。这样加盟商你跑也跑不掉,又比较听话,这才是公司最理想的状态。
图|来源微博@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这些茶饮品牌的本质都是供应链公司,加盟费是很小的一笔,卖货才能赚钱,所以需要不断更新视觉设计,不停卖货才能挣钱。
比如你开了一家店能挣40万,拓展就会让你在旁边500米处再开一家店,如果你不开,就会让其他加盟商开,原本你一家店一天卖给你两千的货,开两家店一天可以卖给你3000的货,公司的收入不就增加了。
再比如蜜雪年底的时候,让你一次性进10万元的货,不管加盟商你有没有地方放,反正蜜雪冰城是把货款收回来了。所以公司上市对加盟商一点好处都没有,现在上市的门槛也很低,别觉得上市了就很好。
而且茶饮这个品类是有周期的,过了风口品牌就会衰弱。一个门店发展得好不好取决于选址、租金、你的营运,品牌只是一个方面,业绩更多是靠自己。
02
“上市和我无关,
每年几个月雨季不亏就很好”
“蜜雪上市以后割韭菜更严重了,和我小加盟商没什么关系,一年中有5个月不亏钱就很好了,我也没有钱开新店。”
坐标广西某三线城市,李星晨开了一家蜜雪冰城,他选的位置不错,是年轻人吃夜宵喝奶茶的集中地。但随后,短短两三百米的距离,其他加盟商又开了2家店。他担心公司会开第四家店,进一步瓜分自己的营业额。以下是其自述。
图|来源微博@蜜雪冰城
蜜雪冰城要求三年装修一次,我去年年底停业装修,一次花了15万。因为没有营业,单亏房租水电人工就又净亏了1万元。有人说蜜雪年底向加盟商压10万货我这里倒没有,就是过年期间担心物流停运,我自己囤了2万的货。
我这个门店附近还有两家蜜雪,第一家蜜雪是我开的,第二家100米不到,跟我这家店转了个弯,最后开的那家距离离我200米。
蜜雪没有区域保护,老加盟商也没有优先权。正常来说,公司接到消息“有人想在你旁边开一家店”,首先应该问你这个老加盟商,你是自己开还是不开,不开我再给别的加盟商开。但公司问都没问,没通知我,想开就直接开了。
又开了两家蜜雪以后,我的生意就下降了,现在暑假高峰期的日营业额只有以前的一半。如果我这边3家门店月营业额都在10万以上,公司可能还会同意开第四家。
我没有钱开新店,挣的钱够我一年吃喝就不错了。除了下雨天冷天不想去,每天也都要去店里。员工不够的时候自己每天都要上班。
你可能想象不到,经营奶茶店也是一个看天收的行业。下雨会直接影响营业额。广西的雨季又多,一年有好几个月雨季。今年的雨下到现在还没停。每年的2.3.4.11.12这几个月不亏本就已经很好很好了。
不挣钱其实还不算什么,有时候店里员工看不住,还有客户偷拿零食,直接拉高了损耗。一个店有6个监控都没用,你不可能天天盯着监控。
最近蜜雪上市,上了自动做茶机两万多,还有平板之类的,这些门店都得上。你要加盟就要有一颗服从组织的心态,公司说啥就是啥,加盟商没有拒绝的时候。
03
“营业额每年下滑30%,
蜜雪没有前几年好了”
“如果要开店,最好第二年最晚第三年就得开第二家和第三家。不然只开一家店,一年挣到的还钱不如打工多。”
林颖在一线城市开了好几家蜜雪冰城,只有一家店业绩一直坚挺,其他几家店的营业额从第三年开始就下降,每年以30%—40%的比例下滑。但他现在不想开蜜雪了,想转型开其他品牌。以下是其自述。
图|来源微博@蜜雪冰城
如果你要开蜜雪,找个好位置比什么都重要。第一家店哪怕房租贵也要开在好的位置。
我最晚回本的一家店用了一年半,最快的5个月就回本了,选好址,比什么都管用。5个月回本的店是去年年初开的。当时找到了一个空白商圈,房租低,旁边也没有其他茶饮品牌,生意就很好。
但如果是现在要想找到空白商圈,太难了,再加上还要考虑一年半内回本周期,基本找不到。
我之前还看上了一个新产业园,但房租太贵,手里当时也没多少闲钱,只好作罢。现在开了两家势头很猛的奶茶品牌,都是万单店,我就这么错过了。
我现在已经不想开蜜雪了,想转型开其他品牌。感觉现在的蜜雪冰城和以前差得有点多。开一家蜜雪冰城,一般前一两年比较稳定,从第三年开始,营业额就下降的比较明显了。而且蜜雪冰城的市场曝光、品牌打造、产品特色打造都没有以前好。
监管力度也比较小。我去探了一些蜜雪冰城门店,拿爆款柠檬水来说,一喝是苦的、涩的,一看就没按流程来。我甚至看到有些门店的卫生非常堪忧。
蜜雪冰城的店现在太多了,公司根本监管不过来。但这样肯定会影响其他正规加盟商的利益。
再则就是蜜雪的流程太麻烦太繁琐,动不动就罚款。我的店就老被罚款,一次罚款就是5000-2000元,一年基本每家店都得被罚1-2次。
04
“撤退!蜜雪我开够了,
想卖店赚钱!”
“我开店开够了,没有什么精力,到后面就希望卖店赚钱。”坐标某三线城市,王文杰开了好几家蜜雪冰城,赚的少的一年十万多,赚得多一年有三四十万元。但他现在打算慢慢把整店转让出去,一个店卖个几十万。以下是其自述。
图|来源微博@蜜雪冰城
我是在疫情时开的店,有一定运气成分在里面,那时的房租很便宜,一签就是将近10年,房租成本就比隔壁直接少了一半。
我这边人工房租也都比较便宜,开的最好的店,一年纯利润到手20多万元。
现在开蜜雪非常看位置,在店越铺越密的情况下,现在开新店基本上挣得都很少。
而且随着水果、茶叶等物料的上涨,利润在不断被压缩。不过如果你选址好,单量多,物料涨价可能影响不大。位置如果一般,利润就会不断被侵蚀。
除了蜜雪,我想加盟了另外3个茶饮品牌,每个品牌都开了一家店。
我现在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多开几个店,但我这边是三线城市,市区很小,基本上到处都有店,本地没位置。去外地的话,本地的店也要守,毕竟投了几十万元进去,肯定要自己守店放心些。
虽然我现在也才二十多岁,感觉开店也已经开够了,没什么精力。我现都希望卖店赚钱了,不做了,转出去给别人做,几十万肯定是有的。
05
雪王上市,到底“造富”了谁?
6000亿的茶饮市场背后,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品牌靠着加盟类生意进行了一场场“造富”运动,它早期确实“造富”了不少加盟商,如今呢,它造“富”了谁?
当蜜雪冰城带着惊人的4.6万家门店来到上市的关口,迷茫、焦虑增长、不赚钱、撤退,却成了加盟商们的主论调。
现在蜜雪冰城的加盟商到底是赚还是亏?个中滋味可能只有加盟商自己知道。
而当普通加盟商没钱可赚、没钱开店、无店可开时,做卖货生意的蜜雪冰城又该把花费了几十亿建造工厂生产的货卖给谁?蜜雪冰城,又该如何增长?
上市高光时刻,从此走下坡路,难道真成为了茶饮品牌的“宿命”?连“雪王”也不能避免?
蜜雪冰城有“造富”员工吗?根据招股书看出,蜜雪冰城管理层对员工似乎也不怎么好。
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未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为部分员工全额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9个月,蜜雪冰城欠缴的社保和住房公积金供款金额分别为740万元、1250万元、570万元和700万元。
但蜜雪冰城的创始人确实“富”了。蜜雪冰城对以张红超和张红甫为首的管理层却很大方。2021年至2023年,蜜雪冰城累计分红超过3个亿,大部分都进了张红超和张红甫口袋。甚至有人预测2025年的中国首富可能会易主,可能会换成蜜雪冰城的创始人。
当然不管怎么说,蜜雪冰城的IPO和“逆袭”依然给了当下沉寂的消费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资本和大众都看到了下沉市场王者的“吸金能力”,并且给广大消费类创业者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深耕下沉市场和高性价比。
顺便提一下,蜜雪冰城万亿认购额的热情背后,又能否打破新茶饮“首日破发魔咒”?拭目以待。
(以上涉及名字均为化名)